书城成功励志学会说话闯天下
1717500000019

第19章 批评时的“名嘴”效果(2)

十八世纪苏格兰的诗人巴恩斯,有一天在码头亲眼看见一名水手救起了一名差点溺水而死的富商。可是,当那位富商苏醒过来时,却只拿出一先令给水手作为谢礼。

此时,现场围观的群众,都为这位富商的吝啬感到愤怒而群起抗议。巴恩斯见状,就上前制止群众说:

“各位,算了吧!那个人的生命值多少钱,他自己是最清楚的。”

在批评比自己自身高的人只要话说得幽默,就很圆满。

例5

有一天,路易十六传唤黎朋诺鲁到宫中来:

“黎卿,我目前正遇到一些关键性的难题,希望你能很率直地给我一点建议,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才好。”

据说黎朋诺鲁当时便很快地回答道:

“陛下,请您就做出国王的样子吧!”

2.苏东坡式的幽默

在商业上事物的对错很多是不允许马虎带过的。

像公司内的计划,生意上的洽谈或契约等,总会有意见不一或可否难断的情形,然而无论如何,最后仍非交待清楚不可。

而往往在下决断或批判时,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那么要想顺利地提出自己的批评而又能保住人际关系,这可就非求助于幽默的说话术不可了。

例1

有一天,一位秀才兴冲冲地拿着自己写作的诗,到苏东坡处请教。苏东坡读完他的诗后,说:

“100分!”

秀才真是喜出望外,不过他却硬是要求苏东坡进一步说明何以会得满分。于是苏东坡淡淡地说:

“你的声音有七十分,剩下的三十分就是你的诗。”

在公司内上司或许可应用这则轶事来评论部属的不精确计划书:

“你的字可得九十分,剩下十分就是你的企划案的得分。”

例2

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也创造了许多批评式的幽默。有一次,一个人带着自己写的作品来请求批评。

“不管您有任何感想请尽管明言。”

这个人非常谦虚地说道。可是马克·吐温并不直接回答。只说:

“哦!不,还是让我们保持友谊吧!”

例3

这是德国的著名作曲家布塔姆斯的轶事。

有位年轻的作曲家带着他自己的作品来请教。只是布塔姆斯看了乐谱后,却说:

“你用的这五线谱的纸,实在很好,这是哪里买的呢?”

例4

有一天,某人带着两本剧本来请小仲马写评语。

小仲马看了其中的一本后,就下了评语说:

“另外一本比较好!”

“咦?可是另外一本您并未过目呀!”

“哦!我想应该不会有比我看的这一本还差吧!”

例5

批评并不一定是上对下的专利。在下位者要批评上位者时,请参考下例。

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自己作了一首极其拙劣的诗文。有一次他就把这诗文拿出来向当时的大诗人勃怀特请教:

“你看!我写得如何呢?”

勃怀特一时之间实在不知该怎么回答,只好据实答道:

“陛下神通广大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陛下如果有意要作一篇拙劣的诗文,那么这种作品一定还是会完成。”

三、名嘴技巧

1.嘻笑怒骂,匡正时弊

幽默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讽刺丑恶现象。在古往今来的现实中,人们往往运用幽默的特殊形式和技巧,揭示、暴露或讽刺鞭笞社会上的种种弊病。这就是匡正时弊法。

古往今来,封建迷信坑了不少人。有一些对联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喻、劝戒,读后令人捧腹!下面试举几联:

例1

某座财神庙里有这样一对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使人为难!”

联语以财神的口吻嘲笑了那些坐等钱财的懒汉。

例2

明代文学家徐文长也撰写了一副对联,对迷信者可谓当头一棒:“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通神,分明菩萨是赃官。”某城隍庙里有一副对联,写得也很幽默:

例3

“德之不修,吾以汝为死矣;过而不改,子亦来见我乎?”

2.如法炮制,将谬就谬

将谬就谬幽默法是不要立刻纠正对方的荒谬,而是模仿他的推理方法,使戏谑味升级的一种幽默术。

在人际交往中,互相幽默地攻击有两种,一种是纯粹戏谑的,主要为了显示亲切的情感引起对方的共鸣,或者为了展示智慧,引发对方欣赏。一种是互相斗智性的,好像进行幽默外的比赛,互相争上风,这时的调笑性攻击更重要。当然有时攻击性是很凶猛的,但表现形式是很轻松的。不管有无攻击性,都以戏谑意味升级为主,将谬就谬乃是使戏谑意味升级的常用办法。即明明知道对方错了,不但不予以否定,反而予以肯定。肯定的结果是更彻底的否定。

例1

一位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聊天。小姐认为世界上最锋利的是这位先生的胡子。这位先生不解。小姐说:“你的脸皮这么厚,但你的胡子居然还能破皮而出。”

这显而易见是戏谑性的,因为其原因加结果之间的关系是荒谬的。与其说显示先生的脸皮之厚,不如说显示了小姐的口齿之伶俐。在戏谑性的相互攻击中,戏谑性要递增,但方向要恰恰相反。正如中国古代书上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例2

然而,这位先生却将谬就谬,将这位小姐的荒谬往更荒谬处推演。

他反问:“小姐,你知道吗?你为什么不生胡子?”小姐自然不知道。

“因为你脸皮更厚的缘故,连尖锐、锋利的胡子也无法破皮。”

这位先生反攻小姐的根据并不是另行构思的,而是从小姐攻击他的逻辑引伸出来的。即我有胡子是因胡子尖利透了皮肤,而你没有胡子则是因为你的脸皮更厚,再尖利的胡子也无用,同样的前提取得相反的结论,指向不同的目标。

这种以谬攻谬法的幽默特点是后发制人。关键不在于揭露对方的错误,而是在荒谬升级中共享幽默之趣。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得有模仿对手推理错误的能耐。

将对方的错误愈是迅速的加以指出,愈是戏谑性幽默中对于对方的错误,不但不能揭穿它,反而要去模仿它。要沉得住气,才是幽默家,沉不住气,只是小聪明而已,所谓不动声色,大智若愚者,上也。

3.歪理歪推,谬上加谬

谬上加谬法是把一种荒谬极端化或者把荒谬性层层演进的幽默术。它要求不但有幽默感,还要使幽默感的程度加大。这就要求幽默家把微妙的荒谬性扩大为显著的荒谬性,把潜在的荒谬性提高为摆在面前的荒谬性。

例1

一个人非常吝啬,从来不请客,有一次别人问他仆人他什么时候请客,仆人说:“要我家主人请客,你非等来世。”主人在里面听到了,大骂起来:“谁要你许他日子。”

本来说:“来世请客”,已经由于来世的不存在而不可能了,也可以说彻底否定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很清楚,没有任何疑问。从传达思想来说这种极端已经足够了,但是从构成幽默效果来说,还不够,因为它太平淡了,不够极端,幽默感所要求的荒谬,得有点绝才成。

这里的主人绝就绝在明明来世请客是永远不请客的意思,否定的意思,他却认为不够,因为从形式上来说来世请客,句子是肯定的,还没有达到从内容到形式绝对否定的程度。在他看来哪怕是否定请客的可能性,只要在字面上有肯定的样子也都是不可容忍的。正是这种绝对的荒谬产生了幽默感。

例2

有一个古罗马时期传下来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想要安安静静地工作。就吩咐仆人,如有来访者就说他不在家。这时有一个朋友来了,远远看到他在家中,虽然他不相信仆人所说的话,仍然回去了。故事接下去这样说:

第二天,这个拒绝接客的人,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出来对他说:“我不在家,我不在家!”

并说:

“你这人太过分了,昨天,我都相信了你仆人的话,而今天,你居然连我亲口说的话也怀疑。”

强化幽默效果的方法除了把荒谬推到极端外,还可以将多种荒谬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成为复合的荒谬,我们把它叫做谬上加谬或谬上叠谬。

谬上加谬的特点是不管多种可能性的,它只管一条路往荒谬的结果上推演,歪理歪推才有强烈的幽默感。

4.淡化矛盾,钝化攻击

钝化攻击幽默法,就是用适当的夸张使攻击性虚幻化,显得不刻薄,反而有亲切感。

幽默的大忌乃是敌意或对抗,幽默产生在避免冲突、卸除心理重负之时,但是这不是说一旦面临敌意和冲突,幽默就注定了自己消亡,这要看幽默的主体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帮助你从凶险的冲突、怨恨的心理、粗鲁的表情、一触即发的愤怒中解救出来。

即使你不可能改变你的攻击性,幽默极可能帮助你钝化攻击锋芒,或者说,由于恰如其分地钝化攻击的锋芒,你的心灵获得了幽默感的陶冶,便能游刃有余地以更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意向,并避免弄僵人际关系。

这实在是需要更高一等的智慧和更雍容博大的胸襟。几乎每一个面对冲突的人都面临着对他的幽默感的严峻考验,而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经得起考验。

在运用钝化攻击幽默法时,你首先要原谅攻击对象的心理,不然就无法发挥你的幽默感。

有一家住户,水管漏得厉害,院子里已经积满了水。修理工答应马上就来,结果等了大半天才见到他的身影。他懒洋洋地问住户:“现在情况怎么样啦?”住户说:“还好,在等你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会游泳了。”

这位住户虽然说的太夸张,但钝化攻击的锋芒,淡化了对修理工的不满攻击。要是住户没有原谅修理工的心理,直接斥责,如果修理工性格不好,定会扭头而去。这里,修理工在笑的同时定有心愧之感。所以,钝化攻击幽默之法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5.淡化痛苦的忍痛作趣

忍痛作趣法是指当人们受到伤害时,却淡化自身的痛苦,并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攻击对方。

五十年代有一个相声,说的是有一个人患了盲肠炎,医生为他开刀,割去了盲肠,患者痊愈后,小腹仍时时作痛,经检查,原来是医生把手术剪刀留在里面了。于是重新开刀。事后,病人仍感腹中气胀,经检查,原来是纱布遗忘在腹中了。又开刀,仍不适,原来是棉花遗忘在腹中了,于是,病人对医生说:

“你还不如在我的肚子上装个拉链更方便呢!”

要化痛苦为幽默,关键在于进入一种假定没有生理痛苦的境界。一切绝不相干的东西,会因一点相关而突然变得一致了。

当然,忍痛作趣法的范围不仅仅限于生理上的痛苦,有时则是心理上的痛苦,如果能把心理的痛苦忍住,则不难把不相同的东西扯到一起,甚到合二为一,使之产生谐趣。

这自然是个笑话,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丈夫会有这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这个丈夫不忍住痛苦,他就不可能把神父的职位和他做丈夫的职位轻轻松松地混同起来,而看不到两者的巨大差别。

这也可以从反面说明,通常人们在痛苦的困境中之所以不能充分地幽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点。

第一,幽默要求人们忘却眼前的现实的严峻性,这是违反了人的基本特性的,即使是假定性的忘却,也是很困难的。

第二,幽默要求人们把性质不同的东西不动声色地混同起来,哪怕是口头上混同起来,这也是很困难的。

人们学会讲话和思考的基本法则就是把不同的事物概念和语言区别开来,而幽默似乎要把人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搞乱了才成。

如果你不能忍受你日常语言和理性思维的规范服从于幽默的谈吐和思维的规范,那你就可能把自己关在幽默的大门之外。

6.一语点破的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法,是幽默的一个重要的技巧。相声演员管它叫“设包袱”。即以热切的语调、真实的细节和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引出你的幽默力量,在关键的那句话说出之前,埋下伏笔,预作暗示,让听众“着了你的道”。然后,用关键的话一语点破,或叫解开“扣子”,抖开“包袱”,让听者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于是,幽默的效果就发挥出来了。

请看这样一则幽默,是怎么样运用设置悬念法的幽默技巧:

例1

女儿:“爸爸,我们话剧团的一个女演员爱上了一个工人。”

爸爸:“这是条好新闻,我马上去采访。”

女儿:“你们记者就爱大惊小怪的,连这种事也值得采访?”

爸爸:“目前,‘门当户对’的旧思想还存在,像这样敢于冲破旧的传统习惯的好女孩,应该好好报导,表扬一下。”

女儿:“这个女演员就是我。”

爸爸:“怎么是你,谁同意你这样做的?”

这则笑话讽刺了那位表面上反对“门当户对”旧观念而实际上满脑子“门当户对”旧观念的爸爸。从中也可看出,女儿用设置悬念法埋下伏笔,先不说是自己,让爸爸着了道,制造了悬念,到头来,一语道破是自己,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运用设置悬念法时,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1)不要故弄玄虚,让人不着边际。设置悬念要巧妙,顺理成章,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否则,“斧凿”的痕迹太重了,给人故弄玄虚之感,就不仅不显得幽默,反而使人反感。所以,设置的悬念要紧扣主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

(2)不要急于求成。如果你迫不及待要把妙语趣事说出来,太急于要引起听众发笑,太早地让人知道有趣的“谜底”,就会显得操之过急,太早泄露“天机”,泄露了惊奇,由于铺垫不够,火候不成熟,结果也就失去幽默感。

所以,应娓娓而谈,不疾不徐,使听众对结果有错误的预期,有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然后再一语道破。但是也不能太慢,慢到使听众忘了他所期待和预期的是什么了。再看以下几则幽默,就是以不同方式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

例2

邮递员送来一份电报,小芬芬用筷子夹着,小心地走进屋里,说:“爸爸,你的电报。”

爸爸见了,奇怪地问:“你为什么用筷子夹着?”

小芬芬说:“我怕触电啊!”

在这则幽默里,小芬芬用筷子夹电报就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最后小芬芬说:“我怕触电。”就是一语解开了“扣子”。

例3

儿子:“爸爸,我给您节省了一元钱,您高兴吗?”

父亲:“当然高兴啰,我的孩子!你是怎样省的?”

儿子:“您不是说,要是考试得了好分数,就给我一元钱吗?现在考卷发下来了,我不及格,这一元钱不是给您节省了吗?”

7.以矛攻盾的自相矛盾法

什么是自相矛盾的幽默术?

自相矛盾幽默术就是通过言行不一、言语的前后予盾和行为的相互抵触,造成彼此对言行不同认识的交叉。

自相矛盾法是人们幽默的重要手段,有着鲜明、强烈的幽默效果。因为大家都知道,说话不能自相矛盾,这是逻辑思维得以进行的起码要件。自相矛盾是智力上低能的表现,然而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往往却可能产生幽默的趣味,而幽默的趣味恰恰从逻辑上不通的地方开始。这不通的逻辑作为一种结果引起了人们的震惊,推动我们去想象它的原因,而这原因往往是十分有趣的。

在生活中,我国自古就有许多精彩的自相矛盾幽默,有个笑话说:

例1

一人被妻殴打,无奈钻入床下。

其妻喝令:“出来!”

其人曰:“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

这种自相矛盾幽默,表面上气壮如牛,实际胆小如鼠。最为精采的是以大丈夫的坚决性做出怕老婆的表白。

一对新婚夫妇争吵,妻子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

例2

妻子说:“我要跟你吹了。我要去收拾东西,离开这里去母亲那里。”

“很好,我亲爱的,车费在这里。”丈夫说。

她接过钱数起来,突然说:“我回来的路费怎么办?”

既然是宣告要吹,不言而喻的就是不再回来了,可是又问回来的路费怎么办,说明还想回来,二者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