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说话闯天下
1717500000012

第12章 巧妙利用自夸的技巧(3)

游方僧问:“什么是佛。”大和尚茫然,他东顾西盼不见小和尚。游方僧又问:“什么是法?”他感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上看下看。游方僧又问:“什么是修法之道?”他自愧一无所知,还当什么大和尚,不如伸手讨乞,当叫花子,遂手伸了一下。游方僧出来对两个小和尚说:“刚才我向你师父求教,我问佛,他左顾右盼,分明是说人有东西,佛无南北;我问法,他上看下看,是说法本平等,无分上下;我问僧,他闭目有语,是说‘白云深处卧,便是一高僧。’我问修法之道,他伸出手来,当然是‘接引众生’的意思。这位大和尚真是明心见性佛法精通。”

这自然是属于歪打正着之列。但是歪因正果之间得有一种表面的歪曲联系,这种联系在实质上不管多么不通,可是在表面上要能发生瓜葛,这种瓜葛越是貌似紧密,就越能构成幽默感。

5.歪曲经典法

歪典经典法是利用众所周知的经典作背景,然后作出歪曲的荒谬解释。这种幽默法的戏谑性极强。

司马迁的《史记》上有一句名言,叫做“一诺千金”,说的是秦汉之际,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季布,只要他一答应,多少金钱也无法改变。香港有个笑话就歪曲地解释了这个典故。

例1

有一位女士问先生:“‘千金诺’怎么解释?”先生说:“千金也,小姐也;一诺者,答应也。意思是:小姐啊,你答应一次吧。”

把历史英雄的典故通过词意的曲解变成了眼前求爱语媒介,二者之间距离有多遥远,则滑稽的程度有多大。

如果这种曲解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链锁性的,其谐趣则相应层层放大。

例2

有一个县官处理一切事情的惟一依据是一本《论语》,他常说:“人家都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何况我有整整一本。”

有一天早上,他上堂判处三个贼人。

第一个贼人偷了一只小鸡,县官一翻《论语》,便判道:“黄昏时分,将此人判死。”

旁边一位幕僚暗暗对他说道:“太重了!”县官瞪大眼睛道:“《论语》上不是说过,‘朝闻盗夕死可矣’吗?”其实,原文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二个贼盗了一口钟。看过《论语》以后,县官匆忙宣布释放,幕僚莫名其妙,县官说:“《论语》云,夫子之盗钟,忠恕而已矣。”

他不但读了白字,而且断错了句读。

第三个是杀人放火的惯犯,县官看了案卷,知道此人的父亲也是个大贼,三年以前已经被斩首。竟马上离座,对贼人纳头便拜,连声说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你是个大孝子,公差无知,还请见谅。”三个案件由于对《论语》的曲解程度和宣判失当的程度越来越离谱,因而显得越来越荒唐。诙谐效果也就随之层层递加。

歪曲经典法除了用于自我调侃之外,还可以用讽喻他人,有时不便指出对手的错误,可以借故事的形式,把对手的错误转移到古人头上去。

当然,这时需要类比得当,而且分寸也需斟酌。如果类比不当,对方可能无所感觉,如果类比过分直露,可能失去分寸,不但显不出你的智慧丰富,而且招致对方的反感。

立志于谈吐幽默诙谐者切忌“引喻失当”,诸葛亮在出师前上表蜀主刘禅,就提出过这样的警告,这是因为作为蜀国的君主,他的地位要求他讲话要明确,不可含糊,而且要有威严,引喻失当可能有损威严。

6.胡说八道的借语作桥

借语作桥法是指在交谈中,一方从另一方的话语中抓住一个词语,以此为过渡的桥梁,并用它组织成一句对方不愿听到的话,反击对方。

作为过渡桥梁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两头相通,而且契合自然,一头与本来的话头相通,另一头与所要引出的意思相通,而且以天衣无缝为上。

如果以语义作过渡,就是一语双关。如果以语言作过渡,就是同音异义。

例1

马克·吐温有一天在邻居的图书室浏览书籍,发现有一本书深深吸引了他。他问邻居是否可以借阅。

邻居说:“欢迎你随时来读,只要你在这里看,你知道我有个规矩,我的书不能离开这个房子。”

几个星期后,这位邻居来访马克·吐温,向他借用锄草机。马克·吐温说:“当然可以,只要你在这栋房子里用,你知道我有个规矩,我的锄草机不能离开这个房子。”

马克·吐温的幽默感表现在借用对方的语词表达了对方意愿相背的意思。

借语作桥法的难处,不是寻找两头契合的词语,而是从对方的话中看中一个词语,把它抽出来,这个词语要便于组成你自己的语句。好像是小学生在造句练习,不过比小学生多了一个要求,那就是造出来的句子意思不得与对方的愿望一致或相似,只能与对方的愿望相反。

例2

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患了一场大病,幸亏医生医术高明,才使他转危为安。但他欠下的医药费却无法付清。最后医生登门催讨。

医生:“你要知道,你是欠了我一条命的,我希望你有价报偿。”

“这个明白。”萨维奇说:“为了报答你,我将用我的生命来偿还。”说罢,他递给医生两卷《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

这比向对方表示拒绝或恳求缓期付款的有趣得多。其方法并不复杂,不过是接对方的词语(生命)然后以歪解,把“生命”变成“一生”,显然二者在内涵上不一致,但在概念上能挂上钩就成。

借语作桥法,不一定都用于斗智性的戏谑,也可用于一般性的调笑。其特性是抓住对方话中一句词语,构成一个无任何攻击性的句子。

例如:如果你丈夫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对你说:“我一路跟着公共汽车跑了回来,省下了五毛钱。”

你完全可以把“省钱”这个词接过来,送到一个极端荒谬的境地去。你可以这样说:“你还不如跟在出租汽车后面跑,那可以省下十块钱呢。”

或者你也可以这样说: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把省下来的5毛钱放在鸡窝里孵,一个月就省下15元,一年就可以省下180元了。”

7.极力夸大的夸张渲染法

夸张渲染法是对生活中丑的因素的极力夸大、渲染,来揭示生活中的某些不合理与不合谐的现象,来对自己和他人的某些无伤大雅的缺点、毛病进行善意的嘲讽和规劝,从而产生幽默。

夸张渲染法的幽默特别需要一种设侃、达观的态度,充满讨厌的夸张那绝不能产生幽默。有时夸张并不都能产生幽默。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夸张,但我们听不出幽默,反倒有浓愁锁眉之感。可见夸张只是一种修辞手法,用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夸张渲染法之所以能和幽默与笑联系起来,关键还在于它须得和“丑”——生活中的错谬乖讹之处和人的滑稽可笑之处——紧密相连,须臾不离。

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笑话:

例1

大诗人苏东坡和胞妹苏小妹以诗相嬉,苏东坡是个长方脸,苏小妹便戏之曰:“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方流到口边。”

苏东坡抓住苏小妹额头较高的缺陷亦迎“头”痛击;“香躯未离闺阁边,额角已到画堂前。”听完真是笑倒人也。

擦去笑出的眼泪,我们略一品味便不难看出,这则笑话用的正是极平常的幽默手法——夸张渲染法。脸可以长到泪流经年,“高额头”可以大到先“身”夺人,真亏他们能夸张渲染得如此离奇,如此幽默。

运用夸张渲染法来制造幽默,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只有那些具有卓越的想象力,方能使夸张这种很平常的修辞方法,产生出令人惊叹的高级幽默来。

同样是拿自己的肥胖逗乐,这里就有两个高品味的幽默:

例2

一位著名的美国女演员说:“我不敢穿上白色的游泳衣去海边游泳,我一去,飞过上空的美国空军一定会大为紧张,以为他们发现了古巴。”

另一位英国作家济斯塔栋曾风趣地说:“我比别人亲切三倍。因为我要是在公共汽车上让座,那位子可以坐下三个人。”

这两个幽默都用了夸张渲染法,但由于他们各自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毫不雷同,且各具魅力。听到这种绝妙的夸张,往往能使人忽略了他们身体肥胖臃肿的丑的一面,而能从他们这种雍容自信中感受到一种享受人生的乐观生活态度,这样,“丑”便在这种健康的心灵关照中变成了美。

此外,“顺竿爬”也是夸张渲染法中一种简单易行的幽默方法。“顺竿爬”就是根据现有条件进行“合理想象”和似是而非的逻辑推理,将结果极力夸张、渲染、变形,产生谐谑的效果。

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