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712200000259

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他任北大校长时所提倡的学术精神,对近现代中国教育学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幼酷爱读书。他1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本来比较富裕的家境日渐贫寒。蔡元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勤学不辍,17岁考中秀才。1889年,蔡元培到杭州参加乡试,中举人,第二年进京参加舍试,再次金榜题名。但他当年没有参加殿试,而是在1892年才进京参加殿试,中了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由于其才华卓著,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这时的蔡元培,是一个众人钦慕的青年才俊。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1898年,维新变法又遭失败。在这一系列风云变幻中,蔡元培认识到腐朽的清政府没有希望,决心通过兴办教育来救国。

1898年,蔡元培弃官回到故乡,为浙江的新式教育奔走。他写成《学堂教科论》一书,提出新式教育的总体设想,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开创之作。1901年起,蔡元培又赴上海推行教育改革,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使之成为上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阵地。1905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

1907年至1911年,蔡元培在德国系统学习了教育学理论,他还编著了《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翻译了《伦理学原理》。

1911年底,蔡元培回到上海,参加筹建中华民国的工作,被任命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这样一份纲领性的文件。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人,

在主持教育部期间,蔡元培进行了多项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政令。1912年,袁世凯篡权后,蔡元培便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先后赴德、法从事学术活动。

在法国期间,蔡元培联合李石曾、吴玉章等人成立华法教育会,并任会长。华法教育会招收华工到法国,设立旅法华工学校进行初步教育,为华工培养出了一批懂翻译、有知识的骨干。

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吸引了国内大批有志青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法国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中,有许多是曾赴法勤工俭学的,比如周恩来、蔡和森、王若飞、邓小平、聂荣臻、李富春等等。由此可见,赴法勤工俭学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而且在中国革命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作为这一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蔡元培功不可没。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聘请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为文科教授,同时也留任一批学有专长的旧学人物。蔡元培在北大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形成了宽容的学术氛围。

蔡元培的改革,使北大生机勃勃,为“五四”运动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1920年,蔡元培打破男女不同校的禁例,在北大招收女生,开高等教育史上之先河。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历任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并努力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

“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投身民主进步运动,参与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全力营救因抗日而遭囚禁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他主张枪口对外、一致抗日,主张充分保障人民的言论、集会、出版、结社自由。

1936年,蔡元培身染伤寒,从此体质虚弱。1940年,一代宗师蔡元培在香港养病期间与世长辞。

蔡元培逝世后,举国哀悼。毛泽东的唁电“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对蔡元培一生最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