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年,爱尔兰裔的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为法国建造了一艘小巧玲珑的潜艇,名叫“虹鱼”号。该艇长约7米,形状像子弹,艇体为铁架铜壳,设有水柜,能使艇沉、浮。艇上还有一台手摇螺旋桨,保证水下航行,还有一根可以折叠的桅杆,并装有风帆,用于在水上借风航行。它使用的武器是水雷。这条潜艇从材料、设备到武器,都比“海龟”艇有较大改进,所以它比“海龟”艇潜得更深、攻击威力更大。该艇携带2枚水雷,由4人操纵,能潜到水下八九米深处。潜艇上还贮藏有压缩空气,可供在水下停留8小时。该潜艇曾经携带了20磅重的水雷去攻击一艘小船,但没有取得战斗效果。因此,拿破仑称富尔顿为诈骗钱财的“骗子”而加以耻笑。富尔顿没法,便投奔英国政府。在当时英国首相皮特的支持下,又建成了一艘携带有水雷的潜艇,并对一艘200吨的丹麦帆船“多罗西亚”号进行袭击,并将之炸沉了。
19世纪中叶,德国人威廉·鲍尔,对罗伯特·富尔顿制造的潜艇加以改进,建成了“火焰”号潜艇,艇上装有一对踏车作为动力,就像现在的自行车一样,用脚踏飞轮,带动螺旋桨转动,使艇前进。该艇在一次试验中,因操纵失灵,一头扎进海底,差一点丢了3名艇员的性命。
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爆发了“南北战争”。南军建造了一艘“亨利”号潜艇,艇长约12米,呈雪茄形,用8人摇动螺旋桨前进。航速4节,使用水雷作武器。1863年10月的一个夜晚,“亨利”号潜艇袭击了北军的“克伦威尔”号铁甲舰,使铁甲舰受了伤。1864年2月17日傍晚,南军又使用“亨利”号艇用长竿水雷炸沉了北军一艘巡洋舰“豪萨托尼克”号,首创潜艇击沉军舰的战例。
1863年,法国建造了一艘“潜水员”号潜艇,艇长42.7米,排水量达420吨,安装了功率为58.8千瓦的压缩空气发动机作为动力,航速为2.4节,能在水下潜航3小时,下潜深度为12米。由于这艘艇在水下航行时的稳定性能差,而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只有到1881年爱尔兰籍美国人霍兰,在潜艇上安装了升降舵,才解决了潜艇水下航行的稳定性问题。
最早的蓄电池潜艇出现于1886年,由两名英国人设计,命名为“鹦鹉螺”号。它用2台33.075千瓦的电动机来推进,由蓄电池供给电力。速度6~8节,航程128.7千米。这种蓄电池潜艇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许多国家的海军纷纷动手制造。
1893年,法国也建成了一艘“吉姆诺德”号蓄电池潜艇。不久,法国海军又建造了一艘更大的蓄电池潜艇“古斯塔夫·齐德”号,艇长45.7米,排水量266吨。
为了使潜艇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法国海军于1896年进行了一次潜艇设计竞赛。结果,促使一艘更完善的蓄电池潜艇“纳维尔”号于1899年建成。
“纳维尔”号潜艇有双层艇壳,水面上用蒸汽机航行,速度为11节。艇员及装备都在耐压的内壳中。压载水舱装在内外壳之间。压载水舱注水后潜艇就下潜到水中,将压载水舱中的水排出,潜艇就会浮出水面。该潜艇具备较好的潜浮性能和航海性能。水下航行时,用电动机螺旋桨推进,蓄电池供给电动机电力。水下航行速度8节。由蒸汽机带动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纳维尔”号潜艇集中了当时各艘潜艇的优点。潜浮自如,成了现代潜艇的雏形。
1897年,美国海军建成“霍兰VI”号潜艇:水面使用33千瓦的汽油机动力装置,航速7节,续航力达到1000海里;水下使用电动机为动力,航速5节,续航力50海里。这是潜艇使用双推进系统的开始。
早期潜艇使用的武器,主要是艇体上挂带的定时引爆炸药包或水雷。1881年建成的“诺德费尔特”号潜艇,首次装备了鱼雷发射管。同年,美国海军建造的“霍兰Ⅱ”号潜艇上安装了能在水下发射鱼雷的鱼雷发射管,这是潜艇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0世纪初,潜艇装备逐步完善,性能逐渐提高,出现了一批具备一定实战能力的潜艇。这些潜艇采用双层壳体,具有良好的适航性,排水量为数百吨,使用柴油机电动机双推进系统,水面航速约10~15节,水下航速6~8节,续航力明显堤高;武器主要有火炮、水雷和鱼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主要海军国共拥有潜艇260余艘,成为海军重要作战兵力之一。
经过战争洗礼的潜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潜艇就投入到大规模的海战中。德国出动了10艘潜艇到赫尔果兰湾一带海区作战,英国的潜艇、水面舰艇也投入了战斗。1914年9月22日,德国一艘U9号潜艇在l小时15分钟内,用6条鱼雷击沉了英国3艘各为1.2万吨的巡洋舰“阿布柯”号、“藿格”号和“克雷西”号,充分显示了潜艇的作战威力。用潜艇攻击商船的效果更是卓著。如1917年1月,德国潜艇击沉协约国船只的吨位超过了30万吨,4月份高达85万吨。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潜艇的威力。在大战期间,各国潜艇共击沉192艘战斗舰艇,击沉5万余艘商船,计1400万吨。此时反潜战开始受到重视,战争期间,潜艇被击沉265艘,其中德国就损失了200余艘潜艇。
由于潜艇在海战中发挥了强大威力,各国海军都很重视它的发展,建造潜艇的国家越来越多,潜艇的数量也一天天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海军国家都积极发展潜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共有潜艇600余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又有很大改进:排水量增加到2000余吨,下潜深度100~200米,水下最大航速7~10节,水面航速16~20节,续航力达1万余海里,自给力1~2个月,装有6~l0个鱼雷发射管,可携带20余枚鱼雷,并安装1~2门火炮。大战后期,潜艇装备了雷达、雷达侦察仪和自导鱼雷,德国潜艇还安装了用于柴油机水下工作的通气管。潜艇的战斗活动几乎遍及各大洋,担负攻击运输舰船、水面战斗舰艇和侦察、运输、反潜、布雷并运送侦察、爆破人员登陆等任务。大战中共击沉了运输船5000多艘(计2000多万吨),击沉大、中型水面舰艇300余艘。大战中反潜兵力和兵器也得到很大发展,被击沉的潜艇达到1100多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海军十分重视新型潜艇的研制。核动力战略导弹的运用,使潜艇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1955年,美国建成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正式服役,水下航速增大一倍多,而且能长时间在水下航行,1958年,该艇首次成功地在冰层下穿越北极。1959年前后,苏联建成核动力潜艇。1960年,美国又建成了“北极星”战略导弹潜艇“乔治·华盛顿”号,并在水下成功地发射“北极星”弹道导弹,射程2000余千米。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出现,使潜艇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已成为活动于水下的战略核打击力量。此后,英国、法国和中国也相继建成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艇和核动力攻击潜艇。20世纪80年代,核动力潜艇排水量已增大到2.6万余吨,装备有弹道导弹、巡航导弹、鱼雷等武器,水下航速20~42节,下潜深度300~900米,续航力、隐蔽性、机动性和突击威力大为提高。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海战中,英国海军核动力攻击潜艇“征服者”号,于5月2日用鱼雷击沉阿根廷海军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这是核动力潜艇击沉水面战斗舰艇的首次战例。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近40个国家和地区,共拥有各种类型潜艇900余艘。
今后潜艇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将进一步增大潜艇的下潜深度;发展潜艇大功率核反应堆,以提高潜艇的水下航速,延长堆芯使用寿命,提高在航时间;常规动力潜艇主要是增大蓄电池容量,研制性能良好的氢氧燃料电池、钠硫电池和超导电机,以提高潜艇的水下活动性;装备高效能的综合声呐、拖曳声呐和水声对抗设备,以增大潜艇的水下探测距离和提高水声对抗能力;提高导弹的射程、命中精度、打击威力和分导多弹头等抗反导能力;提高鱼雷的航速、航程和航深,并使其实现智能化;进一步提高潜艇的驾驶、探测、武器和动力系统以及其他设备的操纵自动化水平等。
著名潜艇一览
世界之最:214型常规潜艇(德国)
214型常规潜艇是德国在209级潜艇的基础上研制设计出的新一代潜艇,该潜艇不仅继承了德国霍瓦兹德意志船厂建造的所有潜艇的优点,而且还吸取了多年来在建造潜艇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和教训。214型潜艇较高的有效负载和优异的隐身性能,使得它可以满足当今在浅海和深海中的各种作战需求。
214型潜艇续航力为50天,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可以数次以16~20节的冲刺速度航行几个小时,从而能够在作战过程中迅速赶赴或离开战场,完成任务后可以迅速恢复到超安静潜航状态,整个过程不需浮出水面或对电池进行再充电。巡航和声呐截听速度为2~6节,此时可以单独由燃料电池驱动。214型潜艇的水下续航力由所携载的燃料数量决定,一般来说,一次装载燃料后可连续潜航3个星期而不需上浮通气。自噪声较小,信号特征较低,自身声呐系统工作在低频波段,被探测的可能性很小。
214型潜艇艏部有8具可发射各种类型鱼雷的全尺寸鱼雷发射管。Ⅲ、Ⅳ、Ⅶ和Ⅷ号鱼雷发射管还装备了一套与212级和“海豚”级类似的用来发射导弹的导弹发射系统。8具鱼雷发射管可以实现快速再装填。214型潜艇总共可以携载16枚重型鱼雷,还可在必要时换装水雷和导弹。
214型潜艇携载了模块化的、灵活的、先进的武器和传感器系统,还由其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大大增加了其水下续航力,减少了暴露率,提高了隐身性能。该级潜艇不仅适用于近海浅水水域的作战,同时可以远洋作战。具体可以执行反舰和反潜、侦察、搜索、布放水雷、监视、搜集情报以及一般性训练和作战行动。
因214型潜艇是在209级和212级潜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不仅吸收了两级潜艇的优点,还吸取了后来水下防御技术的最新成果,所以该级潜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今常规潜艇的先进水平。
潜艇之王:“俄亥俄”级核潜艇(美国)
“俄亥俄”级核潜艇是美国发展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作为美国海军建造过的最大型潜艇,其排水量和体积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俄罗斯的“台风”级核潜艇。就整体性能而言,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被誉为当代“潜艇之王”。
“俄亥俄”级核潜艇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的一级核潜艇。主要是因为前苏联海军的崛起,反潜兵力的增强,美国当时在役的“海神”导弹核潜艇的生存受到了威胁。由于“海神”只有4600千米的导弹射程,必须要靠近欧亚大陆海域才能攻击到前苏联,所以美国海军急需发展射程更远的水下远程弹道导弹。
“俄亥俄”级潜艇采用的是近似于水滴形的艇体外形,长宽比是13.3∶1,影响到了其流体动力性能,水下航速不太高。艇体大部分采用的是单壳体结构,约占艇体总长度的60%,在结构与布置等方面均与众不同,艇体首、尾部是非耐压壳体,中部为耐压壳体,耐压艇体分为四大舱:指挥舱、导弹舱、反应堆舱和主辅机舱。
“俄亥俄”级潜艇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声隐身措施,使用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噪声;并且高性能的观通设备,使得潜艇可以在高海情和高噪声环境的海域活动,增加敌方反潜探测的复杂化,不易被敌发现;装备了AN/BQQ-6综合声呐系统,大大提高了先敌发现目标的能力,有利于尽早规避或机动。
“俄亥俄”级核潜艇上安装了24个垂直导弹发射管,在前8艘的帆罩后方配备了24枚“三叉戟”-Ⅰ型导弹,等到建造“田纳西”号时则改为“三叉戟-II型”导弹,这种导弹在1990年3月在“俄亥俄”级上完成首次战斗巡航,前8艘后来也改装了“三叉戟”-II型导弹。“三叉戟”-II型导弹的最大射程在1.2万千米以上,命中精度90米,每枚导弹最多携载12颗弹头。一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上携带的24枚导弹,在半小时内摧毁对方200~300个大中型城市或重要的战略目标。除弹道导弹外,各舰另备有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8鱼雷以供自卫。
神龙再现:“台风”级核潜艇(前苏联)
“台风”级核潜艇是前苏联时期制造最大的弹道导弹潜艇,同时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潜艇。这种潜艇一共有6艘,它属于典型的冷战产物,其体积几乎是它的对手——美国“俄亥俄”级的两倍。
“台风”级核潜艇内部总共被分成了19个舱室,从横剖面看它呈“品”字形布局,并且在主耐压艇体、耐压中央舱段和鱼雷舱使用的都是钛合金材料,其余部分则都用的是消磁高强度钢材。这确保了就算是北极的2~3米厚度的冰也可以被轻易破开。
“台风”级核潜艇弹道导弹发射筒被布置在了指挥台围壳的前方,这样可以减轻发射导弹时与轮机一起产生的震动程度,从而保证安静程度和缩短发射间隔。耐压艇体部分则用“德尔塔Ⅳ级”核潜艇的消声瓦,非耐压部分使用一种特制的橡胶水声消音瓦,从而让这个庞然大物在水下遁形。台风级的工噪是前苏联弹道导弹潜艇中最低的,稍逊于只有它体积一半的“俄亥俄”级。
“台风”级核潜艇的主武器是P-39弹道导弹,还装备了533毫米鱼雷管和650毫米鱼雷管等自卫武器、常规鱼雷、SS-N-15反潜导弹、“风暴”空泡鱼雷都可由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同时还装备了可由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的SSN-16反潜导弹。并且俄罗斯还为“台风”级和以后的“北风之神”级研制并装备了潜射防空导弹,并可由鱼雷管发射。
§§§第四节海上霸主——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的诞生
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参战国都加快了对作战飞机和航空母舰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潜艇对英、法、俄、美等国的商船和军舰造成了严重威胁,使其损失惨重,迫使英、法、美等国建造了大量的反潜舰艇,并几乎在所有水面舰艇上都装上反潜武器,同德国潜艇的疯狂进攻进行斗争。虽然这些措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由于水面舰艇搜索水下潜艇的能力很弱,单靠水面舰艇反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在这时人们发现,利用飞机在空中搜索和攻击潜艇的能力远优于各种水面舰艇,从而激发了各国海军对飞机进行研究和改进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加快了航空母舰研制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