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是辽东半岛西南端的老铁山西角与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的连线,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渤海海峡又是渤海和黄海的分界。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新生代第四纪以来,这个地区在地壳运动的剧烈作用下,时而成陆,时而被海水淹没。后来被全新世海侵淹没,形成了现在的海峡。海峡南浅北深,中南部大部分的海面上,沿南北方向纵列着庙岛群岛,把海峡分割成多条水道和航门,如老铁山、小钦、大钦、北砣矶、南砣矶、高山、猴矶、黑山、螳螂、长山、登州11条水道和隍城岛门、珍珠门、宝塔门等航门。其中,老铁山水道是最宽的水道,但其不足我国领海宽度的两倍,所以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其中珍珠门是最窄的地方,由于其底部比较平坦,没有什么障碍物,助航设备又比较完善,所以适于通航。
老铁山水道位于辽东半岛和北隍城岛之间,是海峡最宽最深水道,同时也是黄海水进入渤海的主要通道,很多大型的船只都从渤海海峡通过。长山水道位于海峡中部,在猴矶岛和北长山岛之间,是北黄海南部通往天津的捷径;登州水道位于海峡南部,在南长山岛和山东半岛之间,是山东半岛联系庙岛群岛的必经之路,也是渤海海水外流的主通道。每个岛的岛岸附近坡度都比较陡,但是海底平坦,起伏幅度较小。在海流冲刷作用下,老铁山水道海底形成一条深槽。随着登州水道沉积的泥沙越来越多,所以登州浅滩也就慢慢形成了。
从气候方面来说,渤海海峡属温带湿润气候,每年的最冷月为1月,最热为8月。每年6~9月为雨季。海区风力比较大,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冬季多偏北风,涌浪较大;春季多偏西风。每年4~8月为雾季,6~7月最盛。年平均表层水温11.5℃,水温最低是在2月,但是也不结冰;8月最高。盐度高、透明度强。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潮差1.2米左右,最大可达2~3米。潮时无规律,潮流分布复杂。海峡两侧多为回转流,各水道为往复流;北部一般涨潮流向西,落潮流向东,中、南部涨潮流一般向东,落潮流向西。流速最小的月份是3月和9月,最大的月份是6月和7月;北部较大,南部较小;表层较大,底层较小。一般来说,海流从老铁山水道流进渤海,另一股环渤海沿岸经登州水道流出,有利于渤海的水交换。
其实,渤海海峡不仅是渤海的唯一出口,而且也是东北联系华北、华东的海上捷径,有着非常重要的交通和军事地位。多年以来,外国军队多次通过海峡入侵中国。在1840年和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军进攻天津大沽口;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天津、北京;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等侵略军都通过该海峡西进。这都是一部部的血泪史。
虽然渤海海峡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但是却影响了陆路交通的发展。面对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已经建设大连至烟台的火车轮渡,并计划建设蓬莱、庙岛群岛到老铁山角的桥梁、隧道通道,保证陆路和海路的同时发展。
南海内部海峡:琼州海峡
如果你是想去海南旅游,琼州海峡是必经之地。从地理位置上看,琼州海峡位于雷州半岛的南面和海南岛的北面。其之所以被命名为琼州海峡是因海南古称琼州。海峡东起海南岛北岸的木栏头,西至临高角,呈东西走向,东连南海,西通北部湾。当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雷州半岛上也可遥望见海南岛的全貌。
我国沿海有三大海峡,即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琼州海峡连接北部湾和珠江口外的水域,是海南省与广东省的自然分界。与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相比,琼州海峡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四个方面:地理纬度最低;是岛屿与半岛之间的水道;海峡海底地形是一个潮流深槽;海峡中间没有岛屿。
从地质方面来说,琼州海峡位于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断陷的中部。通过不断研究,地质学家发现:从距今2500万年前至250万年前的晚第三纪开始,在地壳断裂和地块差异性运动的作用下,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地块不断断裂下沉,最终形成地堑式凹陷。随着冰后期的到来,海平面上升,导致凹陷被海水淹没。加上潮流的反复冲刷,波浪和河流的长期塑造,琼州海峡形成了。
琼州海峡两岸的海岸线比较曲折,呈锯齿状,岬角和海湾犬牙交错。北岸自东向西有红崖角、排尾角、屿角、窖尾角、红坎湾、海安湾及窖尾湾;南岸相应有铺前角、白沙角、澄迈角、玉包角、铺前湾、海口湾及澄迈湾。由于北岸红坎湾以西、海安港附近及红崖突出部分者都是陡岸,所以要想攀登上去是十分困难的,而其他部分为沙岸和泥岸。窖尾湾有大片的红树林,其余地段为岩石岸和珊瑚岸。南岸澄迈角、临高角附近是岩石岸,其余都是沙岸。除此之外,在琼州海峡两岸还有非常多的火山岩分布。
从某个方面来说,琼州海峡的海底基本上是个潮流通道,组成为一个中央潮流深槽及东西两端两个潮流三角洲。海峡最深处是中央深水槽。在海峡东口发育着一个潮流三角洲,其间浅滩和水道相间分布,从海峡东口向东大致呈扇状辐射排列。在海峡西口也发育着一个潮流三角洲,其间长条形的浅槽和水下浅滩相同分布,自海峡西口向西北方向呈辐射状排列。经过琼州海峡的潮流都比较急,水色多呈黄绿色,底质多沙。在夏季的时候,雷暴雨比较多,随之伴随着阵风。在冬天的时候经常发生迷雾天气,能见度非常低。
海峡共有包括外罗门水道、北水道、中水道和南水道在内的四条水道。外罗门水道靠近海峡北岸的东端,水道外侧多礁石浅滩。北水道位于北方浅滩和西北浅滩之间,距岸较远,虽然无法用岸上目标定位,然而较为完善的助航标志,使各种大型舰船都能从海峡通过。南水道位于海峡南岸东北端的木栏头附近,水流比较急。在琼州海峡的两侧有非常多的浅滩、沉船或者是障碍物,由于没有完善的助航标志,所以船只无法正常出入。海峡西口水深,航道宽阔,有利于轮船航行。琼州海峡的海流非常强,全年几乎都是自东向西流,但是在夏季西南季风盛行的时候由西向东流动。与西流速度相比,东流速度更大,如果对东流和西流时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东流时间短,西流时间长。
如果大陆想要与海南取得联系,需要经过琼州海峡。海峡是大陆与海南联系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广州、湛江来往北部湾北海、防城、钦州诸港的海上捷径。在现有条件下,琼州海峡每天过往的航船不计其数,可见其交通优势非常明显。
在1998年8月,国家批准兴建粤海铁路通道。通道包括三部分:湛海线、海南岛西环线、琼州海峡铁路轮渡,全长542.6千米。据统计,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海线长、年设计能力货运和客车,如新建湛江至海安的湛海线139千米,年设计能力货运1100万吨,客车8对;海口至叉河的海南环岛西线182千米,年设计能力货运1000万吨,客车9对;琼州海峡轮渡24千米,含铁路引线、轮渡站、港口、栈桥等,年设计输送能力货运1000万吨,客车8对。而轮渡所采用的船型是载运火车、汽车、散客的混装船型,运输量非常大。随着粤海铁路的建成,海南铁路可以与全国铁路相接,这样,海南岛与全国铁路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无论是对于海南岛而言,还是对于整个国家的铁路系统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地形复杂:津轻海峡
津轻海峡位于北太平洋西侧,日本两个最大岛屿本州岛和北海道岛之间。略呈东西走向。东口在本州岛下北半岛的尻屋崎和北海道岛的惠山岬之间,东连太平洋;西口在本州岛的津轻半岛龙飞崎和北海道岛的白神岬之间,西接日本海。东西长约100千米。最大宽度约78千米,最窄处在下北半岛的大间崎与北海道岛的汐首岬之间,宽约18千米。
海峡两岸岛上山地呈南北方向延伸,岸线曲折,有许多半岛、岬角伸入海中,形成许多海湾。最大海湾在南侧,向南经下北半岛和滓轻半岛之间的平馆海峡,南有青森湾,东有陆奥湾。此外,还有北岸的木古内湾、函馆湾,南岸的三厩湾。入海河流众多,但均流短水急。在湾内和河口处有小片平原以外,多为山地海岸。岬角处为陡峻的岩岸。岸边多岛礁。小岛只有大间崎端外的大间岩,下北半岛西侧的大鱼岛,西口外北侧海拔293米的小岛。
海峡内地形复杂。东口至中部有一条深于200米的海谷。下北半岛大间崎东西两侧各有一片较平坦的大陆架,水深20~200米,宽5~30千米。北侧大陆架宽度8~18千米。西口附近有三条南北走向的海底隆起,形成隆起之间的三个深于200米的海底洼地。其最深深度自东向西分别为251米、344米和398米。近岸有礁石、沉船等障碍物。但中部无障碍物。各岬角和港口处均有灯标,助航设备完善。视界良好时便于昼夜通航。海峡纵深大,水深流急,便于封锁,有利于潜艇隐蔽潜航,不利于布设水雷。生,风力也很强,并伴有雨雪,影响海峡内航行。表层平均水温夏季20℃,冬季7℃,终年不冻。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春末至夏季常有雾,以6~7月最多。潮汐属全日潮,潮差较小。大潮高自西向东由0.6米增加到1.3米,小潮高为0.5~0.7米。西口附近潮流流速1.3~3节。对马暖流的大部分经海峡从西向东入太平洋,在尻屋崎以东海面与千岛寒流汇合。海流流速,西口附近1~5.5节,中部1.5~3.8节,东口2.3~5.5节。
海峡虽然沟通日本海和太平洋,也便利了两岛东西两岸的水路交通,但却阻隔了日本两个最大岛屿之间的陆路交通。尽管在青森和函馆之间有火车轮渡,龙飞崎和白神岬之间有车渡,但仍不能缓解两岛间越来越繁忙的交通。为此,日本自1964年至1985年修建了联系两岛的铁路隧道,并于1988年3月13日通车。隧道建在本州岛津轻半岛的青森县今别町和北海道岛的函馆县知内町之间,全长53.85千米,海底部分长23.3千米,高9米,宽11米,在海床下100米。顶部最深处至水面距离240米。可同时对开两列宽体新干线高速列车。该隧道
津轻海峡轮渡使日本两个大岛连成一体,使东京—青森高速铁路延伸至北海道,成为贯穿日本南北的战略交通大动脉。
沿岸多港口,较大的有:青森港,位于南岸青森湾内,是日本青森县政府所在地,有2000吨级码头泊位12个,其中万吨级2个,专用码头泊位17个,天然气栈桥码头可停靠5万吨级油船。大凑港,位于陆奥湾东北角。陆奥湾长56千米,宽46千米,大部水深10~20米,是个优良港湾。1902年辟为军港,1950~1951年,美国先后进行了改扩建。1953年设日本海上自卫队大凑地方队,1967年定为核动力舰船母港,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大型反潜直升机基地之一,驻有海上自卫队大凑地方队司令部、警备司令部和大凑航空队。函馆港,位于北海道岛南部函馆湾内,有火车轮渡至青森,工业、渔业发达,是日本对外开放港口,为北海道门户,有“北方长崎”之称。较小的港口还有南岸的大烟港:野边地港、小凑港,北岸的福岛港等。
暴风走廊:德雷克海峡
德雷克海峡是为了通航之用,当然是越宽越深越好,只有这样,才可以走载重船,才不会轻易搁浅,也不会造成海上交通阻塞。在世界上大大小小50多条常用的海峡通道中,最宽最深的海峡莫过于德雷克海峡,它最深处为5248米。我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峰,高为8848.48米,而德雷克海峡比它的1/2还要高。如果我们可以如中国神话故事中那样移山填海,那么将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放到德雷克海峡中,连山头都不会露出海面。德雷克海峡还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它最宽处达970千米,最窄处也有890千米之多。
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之间,连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同时,它还是世界各地通往南极洲的重要通道。当然,这条海峡也是世界上风浪比较大的海峡之一。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加之处于南半球高纬度,深受极地旋风的影响,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一年365天,几乎每天风力都在8级以上,海峡中常常巨浪翻涌,浪高甚至可达20米,相当于六七层楼高,海峡内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飓风狂浪。即便是万吨巨轮,在如此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也会震颤得像一片树叶。这片终年狂风怒号的海峡,历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在此倾覆。于是,德雷克海峡还有“杀人的西风带”、“暴风走廊”、“魔鬼海峡”之称,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走廊”。
德雷克海峡的名字来自一位大名鼎鼎的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他是英国人。16世纪初,西班牙占领了南美大陆,同时为了切断其他西方国家与亚洲、美洲的贸易往来,他们封锁了航路,将太平洋变成了西班牙的私海。彼时,英国正从事着奴隶买卖,运输中,德雷克的贩奴船路过西班牙时,遭到攻击,伤亡惨重,奴隶亦被西班牙扣押。德雷克侥幸逃脱,后来为了报复,德雷克走上了海盗之路,专门抢劫西班牙商船。1577年,德雷克在躲避西班牙军舰追捕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一海峡。这一发现,为英国带来了一条新捷径,英国船只再也不需要经过麦哲伦海峡而进入太平洋。为了纪念这位发现者,海峡就被命名为德雷克海峡。
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德雷克海峡作为运输航道的作用日渐式微。然而,随着世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的关注,许多国家逐渐地将眼光集中在了南极大陆上,纷纷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而德雷克海峡,这条从南美洲到南极洲的最近通道,成了众多国家赴南极考察的必经之路,具有了新的战略意义。
水上走廊:曼德海峡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曼德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大陆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向南经亚丁湾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往北经红海,出苏伊士运河达地中海和大西洋,由于连接了欧洲、亚洲和非洲,所以被称为“水上走廊”。
在曼德海峡的入口处有几个小岛,其中比较大的是丕林岛。丕林岛把曼德海峡一分为二,东边的小峡是从红海出入印度洋的主要航道;西边的大峡,由于暗礁和险滩比较多,所以对航行非常不利。除此之外,还有一群小岛,靠近非洲大陆海岸。鉴于丕林岛周围的航海条件非常不利,所以人们将其周围的海域称为“死亡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