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才主道是家庭
16821900000013

第13章 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1)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在其名著《培根论说文集》曾经这样阐述:“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天性与言语上的允诺要约都不如习惯有力”,“习惯的凌驾一切是处处可见的;其势力之强,使得人们于自白、抗辩、允诺、夸张之后,依然一仍旧贯地做下去,好像他们是无生命的偶像和由习惯的轮子来转动着的机械似的”。

由于习惯是人们经常性的、基本固化的、重复性的行为方式,所以当人们实施习惯性的行为时,一般会觉得自如、顺畅、轻松,而少有拘束、陌生、涩滞、劳累。正所谓“习惯成自然”。每个人在其生活中都会形成他独特的习惯,而这些习惯会成为他个性性格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支撑或演绎着他的人生。

有些习惯无所谓优劣,更多的习惯则有优劣好坏之分。人的社会性使它有了这种区分。社会的进步需要人类智识的提高和体质的强健,而不同的习惯则会使人的学习、思维、体质产生不同的效果和状态,有的起促进作用,有的则相反;社会的人都需要交往,而个人习惯则会使交往的成效不同,有的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有的却使之更加疏远。

好习惯是人生的大福气。我们都孜孜求索人世间的美德。其实,良好的道德行为一旦变成习惯,美德便具备和养成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相反,坏的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习惯让普通人变得优秀。一个小伙子喜欢阅读,勤于思考并且习惯于科学正确的思维,待人热情大方、礼貌周到,做事敢于吃苦、乐于吃苦,这种人迟早要成为社会的佼佼者。与此相对,坏习惯让美女都会失去魅力。一个俊俏的女郎嚼着槟榔,不顾场合地抽着香烟,说着粗痞话,不会让人觉得舒畅;如果她还娱乐过度,习惯于熬夜,这将加速她的衰老。习惯之手翻转着美丽与丑陋、高雅与平庸的标牌。

谁说好身体、好性格、好成绩、好业绩,很大程度上不是源于好习惯呢?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位勤奋治学、深于思考的思想大师,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下午4点准时出去散步一小时,不管什么天气都坚持不断。他一边行走,欣赏着沿途的自然景色,锻炼着身体,一边思考着哲学问题。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包括《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思想都得自这条路上。这条路因此被后人称为“哲学之路”。由于严谨、有序、科学的生活习惯,这位在思想领域艰难求索并且硕果累累的饱学之士,竟然在那个年代也活到了80岁的高龄。

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这个时期是培养他的行为和思维习惯的黄金时间。儿童一旦在这个时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意味着他在幸福和成功的道路上走了一半。此后家长的培养教育,也更加省心省力。而儿童的习惯不好,不仅让家长在培养教育过程中劳心费力,事倍功半,而且阻碍着他自己的健康成长,有的恶习还会让他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儿童的习惯从来不是天生的,得靠后天的学习教育,得靠家长的赏识、引导、约束、批评、处罚,得靠家长的言传身教。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程并不复杂,需要的是家长的细心、耐心和恒心。

儿童的习惯培养越早越好。从他自己吃饭开始就培养生活习惯,从他学习开始(不是6岁入学的学习)就培养学习习惯,从他玩开始就培养玩的习惯(其实玩无所谓固定优良的习惯,家长们关注的应当主要是玩的过程中孩子专注性的培养和安全问题的注意)。许多家长都是在孩子生活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特别是孩子的坏习惯出现之后,才开始注意孩子的习惯问题。此时已经耽搁和错过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

不良习惯的改变和扭转是比习惯养成更难的事情,它需要家长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精力。因为习惯的力量是很大的,有的还是相当顽固的。不过,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来说,任何时候都是“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毕竟是孩子,他有可塑性,他有“性本善”的原胚,他有转变的可能。事实上有些道德上的坏习惯也必须想尽办法去改变,哪怕再艰难;否则进入成年之后,它将成为把孩子送进监狱的罪魁祸首。

但什么是孩子良好的习惯呢?或者说孩子良好的习惯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对大多数家长来说,这恐怕是在培养孩子习惯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下文将简要罗列孩子应当养成的常见的行为习惯的基本内容以及我们的相关做法。

1.好习惯撑起好成绩——学习习惯的培养

①专心致志的习惯

专心致志就是集中注意力专注地做某件事情。它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和品质;既是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它是一个人有效从事某项活动尤其是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该项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请来两组知识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让第一组的同学边听故事边做简单的加法练习题,而第二组也做同样的两件事,但是两项内容分开进行。之后,心理学家检查学生们所做的加法题的成绩,并请每个人复述听过的故事。结果显示:第一组做练习题与故事复述的错误率都明显高于第二组。由此可见,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时做,必然使每件事的质量都有所降低。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生活中的确存在一心二用的现象,比如: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歌星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演讲者一边演讲一边注意观众的反应,等等。这些情况在心理学中叫做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要求一些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同时进行的两项或多项活动,一般都是比较熟悉的,有的熟悉程度可能达到了几乎自动化的程度。如果在人的心理、认知、行为比较陌生的领域或地方,注意的分配一般难以进行;即使进行了,也通常会顾此失彼,难有好的效果。

学习对儿童来说就是对某些事物由陌生到熟悉的认知行为过程,其中肯定不适宜注意的分配。特别是儿童的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在学习中实行注意的分配,将会出现比成年人多得多的疑惑、疏漏和错误。

专心致志是儿童开展学习活动最重要的习惯或品质要求。根据我做家长和做教师的经验,同时参考别的老师的教育教学心得,我以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95%以上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在学习活动中做到专心致志。

面对孩子成绩不好的情况,家长通常会采取让孩子在这里补课、在那里上辅导班的办法去挽救,很少认真分析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尤其是很少分析到孩子没有专心致志这个关键原因,或者即使分析到了,也没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且下大力气、想尽办法去让孩子改变。这就好比一个医生给人看病,总是没有找到关键病因,尽管给病人开了一大堆药,却总不见疗效。

要求孩子在学习中专心致志,就是要求他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心思和行为不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去,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学习内容上。具体来讲,就是要:上课时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跟着老师的思维运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作答习题,不胡思乱想,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不和同学交头接耳;回家做作业时,能独立认真地进行,不吃东西,不玩东西,不看电视,不听音乐,不玩宠物,不“身在曹营心在汉”。

跟孩子单纯地交代上述要求是不够的,培养孩子专心的习惯,还需从多种渠道着力。

首先我们要看到专心致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和行为过程。一般人没有看到,它其实还包含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情感、自制能力、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等内容。兴趣通常自然会使人专心致志,但是学习的内容、老师教育教学的方式、孩子学习的方式等不会总是符合孩子的兴趣,这时候就需要别的力量才能使他保持专注。如果他内心的责任感说:不行,这样走神会影响成绩,成绩不好就会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会让爸爸妈妈不高兴,快点专心起来;同时他自我的控制能力也发挥作用,将他的思想和行为之舵扭转过来,恢复到正确的航道上;他的勇气和决心也适时释放威力,如推土机一般铲平专心路途上的种种障碍——这些因素的联动,都促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专心的习惯,改变他不专心的习惯,还需从这些因素入手。

其次,教育管理的所有方式都应当适时恰当地运用。赏识、奖励,教育、引导,约束、处罚,可以单方采用,也可多管齐下。而在这些方式的具体形式上,家长可因地制宜,择善而从。譬如有的家长根据孩子的作业量设定其完成时间为一个小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孩子完成作业节省10分钟以上就有奖,超过规定时间20分钟就得罚,这样既提高了孩子思维的敏捷性,也提高了他学习的专注性。当然有的孩子可能并不适宜这个办法。千万个孩子有千万种秉性,不可能有一种神奇的教育方式方法适用所有的孩子。这就像动物园的食物供应,如果只提供一种食物,有些动物会自如生长,更多的则会饿死。

第三,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应干净整洁,家具摆放有序;家中讲究生活秩序;在孩子学习时应尽量减少电视、音响等带来的干扰;最好让孩子有单独的房间;并明确要求孩子在书桌上不摆放与学习无关的物品。有时垫在桌上的报纸中的一幅漫画就可能把孩子的心绪牵走,一个小玩具就可能引起孩子的翩翩联想。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家长不要以关心的名义总去打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会削只苹果送过去,一会又送两块巧克力;一会交代要保持距离、注意保护眼睛,一会提醒多穿一件衣服、当心感冒;一会批评孩子什么事做得不对,一会又表扬他什么事情表现不错……如此这般,既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可能会让孩子心烦意乱,哪里还能让孩子专心学习呢?

此外,家长要保证孩子娱乐和玩的时间,以让孩子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心理学表明,人的注意力的保持是有限度的。小学三年级学生一般一次约为半个小时,高中学生一般为一个小时。超过这个时间,孩子就会走神。因此应当把孩子学习和玩乐交替安排。安排学习的时间一次不能过长,中间要保证充分的休息娱乐或者体育锻炼。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违逆天性的教育举措往往是低效的,譬如那些下课时间到了还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行为,其实并不会让学生吸收多少,因为孩子们的心已经飞到了喧闹的操场上;违逆天性也是不道德的,因为它阻碍了人性的正常发展。不能抱着“玩物丧志”的老观念不放,要知道玩也能给孩子带来很多益处。它能让孩子放松,调节情绪和思维,获得快乐,增长智力,学会跟人交往,等等。因此家长们要像安排孩子学习一样安排孩子玩的时间和内容。要强调的是,让孩子玩耍也要让他放开玩,专心致志地玩。要告诉他学习要专心,玩也要专心。不会专心致志玩的孩子也不会专心致志学习。

家长们抓孩子学习专心致志习惯的培养,要从抓孩子玩的专心致志开始。

我们就是从抓孩子玩的专心致志开始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习惯的。记得女儿一岁半时喜欢拿彩笔涂鸦乱画,我们就买来彩笔和作业簿,准备好适合她坐的小椅子和便于写画的骨牌凳,专门让她坐下来随意涂画,中间也不打扰她。她居然能安静独立地一次画上20分钟、半个小时。首先画的无非是各种各样的线条,再大一些画的是大小、式样不同的“鸡蛋”。

2岁左右我又带着她玩一种塑料积木组合游戏。我挑出几种颜色不同的积木组成一个形状,要求她也组合出一个同样的。这对她有难度。她往往组合了两三块后就分散注意力了,想去玩别的。这时我们注意引导和提醒她,反复告诉她:“干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地做,坚持地做。”尽管开始她根本听不懂这句话。如果她坚持做完了,我就通过拥抱和言语赞扬鼓励她。渐渐地她的专注持续性加长。我们也逐渐加大难度。

此外在女儿看电视、玩别的玩具、看画报等事情上也注意培养她的独立持续的专注力,尽量阻止那种浅尝辄止的行为和习惯,同时我们也注意少给专注中的她以打扰。到女儿上学前,我对她上学一点也不担心了。因为做过教师的我知道,能保持注意力半小时左右的孩子肯定能抓住老师上课的内容,而女儿已经完全能够做到。

女儿上学后,我不时询问她上课的习惯,问她上课时会不会去望窗户外面的鸟儿,会不会回想昨晚电视的内容,会不会跟同学说话。我反复提醒和要求她一定要专心致志。女儿也十分配合,做得挺好,可以说中小学12年,女儿都紧紧抓住了每堂课的40分钟。从女儿上一年级回家做作业开始,我们就要求她在做作业时不吃东西,不玩东西,不看电视,不拖延不磨蹭,认真迅速做完后再玩。训练一两个月后女儿就形成了习惯,此后从不要家长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