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高任鸟飞——放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管理方法
当前中国城市基础教育领域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育过头”现象。
它表现为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对少年儿童实施了超出他正常成长需要的教育,过多地让孩子处于受教育的情境之中。家长们普遍都信奉“油多不坏菜”,以为孩子们尽可能多受点教育总是好的,对他也没有什么坏处,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少受了教育,除了星期一到星期五让孩子们必须接受学校教育外,星期六、星期天还把孩子送进这个培训班、那个培训班。以至于使孩子们一天到晚,像机器一样,疲于奔命,忙于学习,没有多少自己玩乐的时间、休息的时间、独处的时间。
“教育过头”损害孩子的心灵和个性发展。一个人的心灵和个性发展,离不开自由。只有在没有压制、没有约束的环境中,心灵才会在自己喜好的征程中自如地行走、徘徊、停留、选择,寻找归属,获得满足和快乐。个性也是如此。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个性的张扬、施展、演绎,才会自如地实现;否则,则会受到压抑、阻滞和扭曲。没完没了的教育活动,侵占了孩子们的自由,把他们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挤压殆尽。
伴随着“教育过头”一起,生活中“管教过多”也是一个严重问题。各种清规戒律像蛛网一样布在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上。这事不能干,那事不能做,孩子们动辄得咎。家长事事处处都对孩子进行指导指责,批评教育;时时刻刻陪伴着孩子,生怕有什么“闪失”或者担心孩子偷懒贪玩做坏事。孩子的什么事情家长都喜欢包办代替——帮孩子整理书包文具,帮孩子系鞋带,帮孩子挤好牙膏,帮孩子系红领巾……
曾经有报道说,一名大学新生开学不久就打电话给家长说要回家,原因是基本生活不能自理和想家。老师们了解到,该生长到18岁,从没有洗过自己的一件衣服和一双袜子,入学后的几天里不是衣服丢了,就是饭卡掉了。接到电话后该生的家长又急匆匆赶到大学,在学校附近租房,陪伴孩子住了三个月后才回家。
“教育过头”、“管教过多”让孩子们丧失了起码的独立性。他们不能自主地思考和判断,什么事情都要别人拿主意;遇到问题一筹莫展,不能独立地寻求解决办法;畏缩胆小,犹犹豫豫,看上去很听话,实际上没有自己的心思和主意;生活自理能力差,离开父母和亲人的照顾就不能自如地生活;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做事不考虑后果,社会责任感淡泊……
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的成长后的孩子吗?不,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的人,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不是宠物,不是机器,不是可以任意摆放的棋子。
给孩子们自由,让孩子们自主、独立,就是教育管理上的信任,乃至放任。
放任就是给予孩子足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有可能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就像打开鸟笼,让鸟儿在蓝天自由翱翔;也像移开羊圈栅栏,让羊群自由地在山坡奔跑、吃草。不要把孩子的时间排得太满,不要对孩子的成长想得太急。要知道孩子在一定时间内的自由和自主,是他健康成长的必要环节。让他跟着自己的想法走,让他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只要没有安全和道德危险,一段时间的脱轨,又会有什么大问题呢?
不要事事对孩子进行指导、教育、评价,哪怕他的确做错了,只要不是严重错误。要让他自己去发现错误,感受错误,获得教训,承担错误带来的后果。孩子当然需要成人提供指导的各种经验,然而也需要自己摸索经验。他自己得来的经验,要比成人的传授和书本的描绘生动十倍。他自己品味的酸、甜、苦、辣,都是他人生宝贵的财富。
让他到外面去玩,哪怕回来的是一个脏兮兮的“黑脸包公”;让他去拆卸各种电器,哪怕最后合拢来的电器不能运行;让他自己吃饭,哪怕餐桌上、他身上到处沾满饭粒;让他自己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哪怕之前他坐在地上哭泣地望着你……
总之,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有时间、有机会去感受、去思考、去选择、去判断、去操作、去面对、去承担。
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推崇在孩子教育上的放任。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论述:“幼儿教育要倡导自由,禁绝压制”。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好自己的子女,他创办了名叫“毕肯山”的小学。这个学校的特征就是避免压制强迫,让孩子尽量按自己天性发展,以诱导代替纪律。教育家林格说:“教育者的一个善行就是:最好少一只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写道:“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话十分精辟,他说:“教就是为了不教”。
许多名人的成长也得益于其家长在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放任。美国篮球明星乔丹的母亲德洛利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独立性教育,许多事情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和实施。乔丹曾在电视屏幕上告诉大家:“我要谢谢我的母亲,在我小时候,她总是让我自己动手劳动。如今,当我出门自立之后,我才有能力照顾自己。不仅如此,这让我在球场上更加勤奋,我总能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投出更多的好球。这是母亲给我的一笔宝贵财富。”母亲德洛利斯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在放手过程中,最棘手、最不放心的问题是,让少年儿女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己做出事关终身的决定选择与我为他们确定的发展道路不同。”
1990年以厦门文科第一名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后又就读美国哈佛大学的优秀学生陈宇华,就得益于父母对她的放任。她的父母说:“我们最终决定对宇华采取放养式的教育。我们想这就是我们的宠爱,父母对女儿的信任”。他们在《千万别“管”孩子》一书中呼吁:千万别管制孩子,正确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放任需要家长宽广的胸怀。要能在一定时间内容忍孩子的小过错和不当行为,就像我们对待世事有时候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样。尤其在情感上要能舍得放手。孩子虽然是家长情感的结晶和生命的延续,但他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终究要独立面对和处理在世界上遇到的事情,家长们不可能永远关心保护他。为了他的成长,为了他更好地适应社会,家长要逐步收缩爱的手臂,哪怕要一定程度承受爱的寂寞和分离的痛苦。正如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如果你对天空向往,渴望一双翅膀,我会放手让你飞翔。我不会做你的翅膀,而是你翅膀下的风,托着你飞得更高更远。”
放任需要家长清醒的认识。要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管得越多越好。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一定要给孩子以自由,让孩子自主。无微不至虽然体现了深厚的情感,但是也包含着危害孩子的毒素。温室里的花朵往往是脆弱的。教育规律和众多事实表明:没有自由之水的浇灌,孩子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放任需要家长的信任。要相信孩子,相信他能处理和把握一些事情。要相信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有基本的自主自立能力,只是后天的外部环境因素阻滞和掩盖了它。要相信之前付出的赏识激励、教育引导、约束批评,都会在孩子独处的时间里起作用,使他不至于做出什么大的出格的事情来。
放任不等同于完全的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它是一定时间和范围的教育管理的停止与罢手。当前中国无数农民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辗转各地,终年与孩子待不上几天,使农村出现千百万留守儿童,这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的撒手不管。然而这又决不是这些农民父母的初衷和主观能动,它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一种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造成的教育灾难。
所有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放任,但放任的程度需因人因时而异。对婴儿的放任肯定要少,因为他还不具备基本的独立能力;对拘谨、内向的孩子放任要多,以更好地消除他的性格缺陷和障碍。一般来讲,家长的放任幅度,应该是与孩子的年龄增长成正比的。而放任幅度的展开,则应该是逐步而行。就像当气候由寒季向暖季转变,衣服的减少也只能一件件脱下那样。
教育家孙云晓先生说:“教育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放任就是给孩子的一种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