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6800000057

第57章 唐(11)

李湛外有朝臣****,内则有宦官擅权。他在位期间的宦官首领是王守澄。尽管当时朋党纷争激烈,但每一派政治势力要取得胜利,都要得到王守澄的支持。朝廷如此,地方更是变本加厉。许多地方官以权谋私,巧立名目,鱼肉百姓。

李湛自己就昏庸不堪,他贪恋床第之事,从来就不去早朝。后来大臣们五次上书劝谏,李湛才不得不爬起来去会见百官,但每个月一般只有两三次。

不愿早朝听政的李湛,却颇贪玩。不论是传统的龙舟竞渡,还是兴起不久的马球,他都相当热衷,或观战或参加。宫廷中又有专门戏班,看戏也是他的日常活动之一。李湛又好在晚上带人出外捕捉狐狸,当时宫中称为“打夜狐”。到了实在没有事情可干的时候,他就叫人在宫中挖个大水池,把鱼放进去,同时让千余人在池中捕鱼。李湛虽然倚重宦官,但还是把他们当作奴仆,如果稍不合他心意,小则遭到一顿毒打,大则遭到流配。

大多数宦官因此对他心生怨恨,于是联合起来密谋杀死他。公元826年,宦官们的密谋终于得手。他们趁李湛外出打猎回来欢宴的时候,将其杀死。

文宗李昂

(公元809年~公元840年)

在位时间:公元826年~公元840年

曾用年号:宝历、太和、开成

谥号:元圣昭献皇帝

庙号:文宗

安葬地:章陵

公元809年,唐穆宗第二子李昂出生,原名李涵。

公元826年,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李昂在王守澄等人的支持下,即位为帝,是为唐文宗。

公元818年,横海留后李同捷叛乱。

公元831年,卢龙节度使发动兵变。

公元835年,朝廷大臣与宦官斗争白热化,发生“甘露之变”,宦官集团掌握朝政大权。

公元840年,唐文宗在宦官擅权的阴影中抑郁而死,享年32岁。

唐文宗李昂性格太过宽柔,缺乏政治家的坚毅与果断,虽曾有心治国,无奈面对国政不敢果断决定,致使唐王朝在他统治时期,宦官与大臣之间,大臣与大臣之间的党争日益频繁,到后来竞酿成宦官与大臣夺权的“甘露之变”,自己也被取胜的宦官所控制,成为彻头彻尾的傀儡皇帝。对李昂来说,当这个皇帝太勉为其难了。

唐文宗李昂是在宦官的迎立下即位称帝的,因而对宦官不免有感恩之情。即位之初,还曾去佞幸,出宫人,放鹰犬,裁冗官,省教坊乐工,停贡奇巧珍玩,去奢从俭,励精图治,但过不了多久,其优柔寡断的性格就暴露无遗。

唐文宗不光性格柔弱,而且还非常贪财,淮南节度使兼盐铁转运使王播在任期间大肆搜刮民财,到任满还京之时,给唐文宗送去银碗数千只,坟绢数万匹,就成为宰相。其他奸佞小人见了,纷纷效仿,从此以后,唐文宗身边的奸佞之人越来越多,而正直之人往往不得重用。

唐文宗不仅对大臣和宦官柔弱不堪,对盘踞地方的藩镇割据势力也加以姑息,使得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公元828年冬天,横海留后李同捷发动叛乱,随后被平定。唐文宗丈将殷佰封为横海军节度使,还把齐州拔归横海军,使得新的威胁重又产生。

公元831年,卢龙副兵马使杨志诚煽动士卒驱逐卢龙节度使李载义,然后杀死莫州刺史张庆初,唐文宗不但不给予处罚,反而接受宰相牛僧孺的建议,封杨志诚为卢龙节度使,后又命为右仆射,杨志诚骄侈淫暴,酿成众怒,结果为手下将士赶跑,另推部将朱元忠主持军务。唐文宗又封朱元忠为卢龙节度使。成德节度使王庭凑死后,军士拥立他的儿子王元逵为留后,唐文宗也加以承认,并将长寿安公主下嫁给王元逵。文宗对藩镇的姑息,真可谓是“大度能容”。

面对宦官的专权以及吏治的无能,文宗想培植亲信,任命于臣,于是将李德裕和宋申锡等人提拔上来,作为自己的心腹。结果李德裕被排挤出朝廷,到地方上去任职,而宋申锡的命运更为悲惨,他与唐文宗谋划除去宦官,结果事情泄漏,被宦官王守澄设计,诬陷宋申锡密谋立唐文宗之弟、漳王李凑为帝。结果宋申锡被贬为开州司马,并病死在贬所。

后来,唐文宗又找到李训和郑注,委托他们两人进行清除宦官势力的行动。李训、郑注势力虽小,却巧妙利用宦官集团中的内部矛盾,步步得手,进展十分顺利。

用以毒攻毒的办法,借助宦官中势力最大的王守澄的力量,把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三个权阉驱逐到外地当监军,不久又将三人处死。接着,李训和郑注为给王守澄树立一个对立面,又劝唐文宗将王守澄的原神策军中尉的职衔移封给宦官仇士良,夺了王守澄的实权,然后以唐文宗的名义,用毒酒逼死王守澄,又借追查宪宗被害的事件,杖杀了在外地当监军的宦官陈弘志。

杀掉势力最大的王守澄之后,李训和郑注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并定下一举消灭宦官集团的计划,但正是他们为消灭王守澄而树立的仇士良反过头来,将其消灭。公元835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大会群臣。

这时,按事先布置好的顺序,禁宫将领韩约前来奏报说:

“昨天夜里天降甘露,在左金吾厅事后。”唐文宗遂前往含元殿,并命李训前去查看。李训去了半晌,回来说:

“甘露未必是真的,不可马上宣布。”于是唐文宗又派宦官首领仇土良带领宦官再去复验。仇土良等人到了左金吾厅后,只见领他们前去的韩约神色紧张,不禁心中起疑,此时恰有一阵风吹来,仇土良见幕布后面埋伏着士兵,不禁大吃一惊,赶紧叫所有宦官跑回含元殿。李训看见宦官们回来。明白事情已经败露,急忙命令殿下侍卫上来保驾,宦官和侍卫就在殿中厮打起来,宦官被打死许多人,李训也被宦官打倒在地。仇士良趁乱与几个宦官挟持着唐文宗逃进了宣政殿,紧闭宫门。李训见大势已去,遂化装逃跑。大臣们吓得慌忙走散。

接着,仇士良便以唐文宗的名义下令四处捕杀参与人员。李训、韩约、舒元舆等都被抓住处死。未参与事变的宰相王涯也被严刑拷打,然后杀害,官吏士卒被杀的有600多人,郑注在凤翔也被监军宦官杀害。这次事变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唐文宗彻底成为仇士良等宦官的傀儡,宦官们气焰嚣张,专横跋扈,对皇帝进行威胁,对大臣们肆意凌辱,朝廷中竟成了这帮阉货的天下。直到公元836年,方有地方节度使罗列仇士良等人的罪状,仇士良害怕地方节度使,这才有所收敛。朝中的大臣方才开始行使一些职权。

这时的唐文宗,只能受宦官的摆布,虽有满心怨恨,也只能发发牢骚而已。有一次,唐文宗问学士周墀道:

“朕可比前代何人?”周墀拍马屁地奉承道:“陛下是当代贤君,可比古代的尧舜。”唐文宗笑了笑,叹口气说:

“朕和汉献帝相比还差不多?汉献帝不过是受制于强藩,而朕却为家奴所制,恐怕还不如他呢?”

公元840年,唐文宗在郁闷中死去。

武宗李炎

(公元814年~公元846年)

在位时间:公元840年~公元846年

曾用年号:会昌

谥号:不详

庙号:武宗

安葬地:端陵

公元815年,盾穆宗第五个儿子李炎出生。

公元821年,李炎被封为颖王,与其他兄弟住在皇宫之外的十六宅。

公元840年,唐文宗病死,李炎以皇太弟的身边即位,是为唐武宗。

公元843年,唐武宗李炎取得对宦官进行打击的胜利。

公元843年,唐军取得对回纥反击战的胜利。

公元844年,唐军消灭昭义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

公元845年,唐武宗下令灭佛,历史上称之为“会昌灭佛”。

公元846年,灭佛信道的唐武宗李炎因服食丹药死去,享年33岁。

如果不是因为服食丹药,唐武宗李炎在唐朝皇帝中还是属于比较优秀的一个君主,他对外取得对回纥反击战的胜利,对内镇压了藩镇割据势力的反叛,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他虽由宦官拥立。但却不依赖宦官并加以打击,唐武宗能摒绝近宠,在历史上的皇帝中属于比较少见的一个。

唐武宗崇信道教,对佛教恨之入骨。在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下令灭佛而提倡道教,结果被道教的丹药所害,这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吧。

坦拒边患平内乱制宦官灭佛教

李炎和后来当上皇帝的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等人是亲兄弟,和其他兄弟曾经被父亲同封为王,又同住在皇宫之外的十六宅。但住在十六宅中的李炎却和其他无所事事,整日声色犬马,醉生梦死的诸王不同,他不为侈靡生活所诱惑,有心计,善谋划,尤其是两位兄长先后当了皇帝,他更是有了做皇帝施展自己抱负的欲望。

想当皇帝,首先就得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唐文宗的皇太子李永是李炎成为皇帝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但这个太子还是没有做皇帝的福分,于公元838年抑郁而死。随后,唐文宗正准备册立侄儿、敬宗第六子陈王李成美为皇太子的时候,却突然病倒,于是宦官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假传圣旨,率领神策军来到十六宅,迎接李灸前去受封。病重的唐文宗见其逼宫之意甚农,只得诏立李炎为皇太弟,临时执掌军国政事。不久,病重之时又遭惊吓的唐文宗终于病逝,李炎便于灵枢前即位,当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

即往后的武宗,毫不犹豫地将同自己争夺皇位的李成美、李溶及杨贵妃赐死于府第。接着论功行赏,将有拥立之功的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人封官授爵,随后派遣知枢密刘弘逸、薛季棱率禁军护送文宗灵驾赴章陵。

刘、薛二人素与仇士良不和,在立储之争中,二人拥立皇太子和安王失败,更加仇视仇士良。难得这次武宗让他们率领禁军去安葬文宗,是起兵的好机会。于是二人密谋,准备率军诛杀仇士良、鱼弘志。结果事情泄漏被杀。

同时,与之有关的宰相杨嗣复、李珏也被罢相。

经过这一赏一贬,武宗在朝廷中再无反对他即位的人,随后准备除掉仇士良等宦官势力,李炎最讨厌宦官仇士良等借拥立之功把持朝政,控制自己,因而发誓要清除他们。为了尽快摆脱自己的被动地位,就需要有一位才能卓越的宰相协助自己,以便逐渐取代宦官势力,控制朝廷大权。经过慎重选择,李炎把这一愿望寄托在了久负盛望的李德裕的身上,把他从淮南节度使任上擢为宰相,入朝秉政。

李德裕上任后,君臣便开始通力合作,准备建立自己的威信,再图除掉宦官势力。这时候,回纥前来侵犯,给了这君臣二人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公元842年,回纥乌介可汗以为李炎的朝廷软弱可欺,公然向唐中央政府朝廷提出要牛、羊、粮食,并借驻天德城等无理要求,李炎坚决不同意。勃然大怒的乌介可汗便领兵越过把头峰(今包头市附近),南入大同川,掠牛马数以万计,直逼云州城(今山西大同市)。

面对回纥乌介可汗的侵扰,李炎力排众议,否决掉牛僧孺等保守势力主张固守边防,不可出击的论调。采取李德裕的先招抚后讨伐的意见,先赐给乌介可汗诏书,列数其罪状,并警告他迅速退兵,对唐称臣,尽可能争取招抚。同时,又马上召集各路大军,准备讨伐回纥。

招抚没有成功,乌介可汗还是一意孤行,并于公元843年农历正月进攻振武。

唐大军立即出征讨伐,各路大军配合猛攻,在东胡山大败回纥军队,俘虏了2万令人,乌介可汗中箭逃往黑车子族。唐军取得彻底胜利。

这时,昭义镇节度使刘稹又在后方发动了叛乱。事件发生后,朝廷哗然,因为昭义镇所辖区域靠近两京,是拱卫两京的战略要地。对藩镇之乱心有余悸的大臣大都主张妥协,答应刘稹的要求,只有车德裕等少数的大臣坚决主张对刘积用兵平叛。李炎还是采纳李德裕的意见,决定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用藩镇之兵讨伐刘稹。

随后,武宗便下令削夺刘从谏和刘稹官爵,召集成德节度使王元适、魏博节度使何弘敬、河东节度使刘沔、河中节度使陈夷行、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武宁节度使李彦佐等合力讨伐刘稹。

诏令一下,各路大军进展迅速,只有李彦佐借口休整行动迟缓。李炎立即从天德军方面调石雄任晋绛行营节度副使,准备取代李彦佐。同时又下令各路讨伐军严明军纪,不得焚烧庐舍,挖坟掘墓,侵扰百姓,从而取得了沿途百姓的支持。公元844年夏,叛军的邢州刺史裴向、洛州刺史王钊、磁州刺史安玉等抵挡抵不住讨伐军的进攻,各自率部开城投降。消息传到叛军总部后,叛军内部分崩离析,刘稹的亲信郭谊等杀掉刘稹,迎接讨伐军进城。历时13个月的昭义之乱,至此彻底于定。

昭义之乱的平息,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

两次坚决而又果断的军事决策,使得整个朝廷无不为武宗佩服。就在武宗与李德裕君臣二人在军事决策中默契配合的同时,趁宦官们狐疑、观望、等待之际,又制订了限制宦官的方略。

按照李德裕的意见,李炎有效地对宦官的权力进行剥夺。首先向宦官头子仇士良开刀。逼得仇士良无奈,被迫退休,不久便郁闷地死去。一年后,李炎使下令追削仇士良生前所受官爵,并籍没其家产。随后,李炎又架空由宦官控制的枢密使,不经过枢密使便直接任命官吏,无疑是对其权限的极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