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6800000052

第52章 唐(6)

唐太宗时期编写的《氏族志》并没有跳出魏晋以来重门阀的旧例。所列九等293姓中仍有许多官职很低的旧士族,特别是把武姓家族排斥在外,这当然是武则天所不能容忍的。武则天便于公元659年命许敬宗、李义府等修订《姓氏录》,将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按官品高下分为九等,彻底打破了氏族大姓排在首位的旧制。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武则天一方面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一方面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逐一废黜,以便自己能顺利登上帝位。

武则天废黜亲生儿子的行动是非常残酷的,她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李弘在被立为太子后,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为武则天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李弘于公元675年被母亲用药酒毒死。李弘死后,接着便是二子李贤,结果又被武则天以李贤好声色为借口,将李贤废为庶民,不久被迁往巴州,又于公元684年春派人杀死了李贤。李贤一案牵连了很多人。李贤的一批党羽被杀、被流放,唐宗室子孙也有许多受牵连。于是三子李显被确定为李治的接班人。公元683年冬,唐高宗死去,李显即位,但不到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废为废为庐陵王,幽禁于深宫。

于是再立四子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武则天虽让李旦继承皇位,但不准他参与政事处理,自己临朝专政,圣衷独断。由此开始了改朝换代的准备。她先是把东都洛阳改称神都,然后更改百官名称,将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门下省改称鸾台,侍中为纳言;中书省改称凤阁,中书令为内史;宰相称同凤阁鸾台三品;吏部称天官;户部称地官;礼部称春官;兵部称夏官;刑部称秋官;工部称冬官。御史台分为左肃政、右肃政两台,左台纠察朝廷,右台纠察郡县。

这时,一群曾遭贬抑而不满的官吏发难了。公元684年,柳州司马徐敬业等人在扬州起兵,公开打出反武旗号,不久就拥有了10余万人的队伍。武则天立即派30万大军前往平叛,很快将徐敬业等人击溃,徐敬业也被部将杀害。

镇压叛乱后,武则天加快了称帝的步伐,先将曾在叛乱期间要求武则天还政于睿宗的宰相裴炎杀掉,然后不断调整、变换宰相班子,重新建立自己的亲信辅臣。

随后,她又为登基大造舆论,竭力渲染秉承天意的神秘气氛。公元688年,雍州人康同泰献给武则天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字样的白石头,说是从洛河里捞上来的。于是武则天接受了睿宗率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圣母神皇”。在武则天之前,古代帝王都是死后才上庙号、谥号,除了太上皇,没有生前上尊号的先例。

武则天开此先例,而且花样不断翻新,为后世帝王纷纷模仿。

这时,一些李姓宗室也不甘忍受武则天的专横,于是唐高祖第十一子韩王李元亮、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父子分别在豫州(今河南汝县)、博州(今山东聊城)先行发难。但这些叛乱都没让武则天费多大心思,就被一一平定了。

武则天终于完成了一项项准备工作,又基本上消灭了反对她的势力,便于公元690年的重阳节,以67岁的高龄正式登基称帝,实现了她的女皇梦,建立了大周王朝。

武则天虽然坐上了龙椅,但在这样一个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的封建国家,反对的人是此起彼伏,尤其是那些遵循祖宗礼法的封建文人更是对武则天口诛笔伐,就连很多妇女都不支持这个她们的杰出代表。武则天虽有政治家的铁腕和残忍,但面对的是普天下人民的反对,自然明白自己这舟说不定就会给水倾覆掉。

而要想得天下民心,只有两种方法可取,一种是善施仁政,以发展社会生产来取悦百姓,只要百姓能吃饱穿暖,哪会管他什么人当家。第二种就是加强对官吏百姓言行的控制,使他们噤若寒蝉,不敢拉帮结伙。武则天兼取两种方法,而且都做得很好。

首先是在朝堂上设置铜匦,收受天下投书。武则天下令铸造四个铜匦,分列于朝堂,分别接收“招恩”、“诏谏”、“伸冤”、“通玄”等四种告密文书。这项措施目的虽然在于加强政治控制。但对广开言路,通达下情也不无作用。

为了方便告密者,武则天又下令凡有欲进京投书告密者,沿途给予驿马和五品官待遇。告密者不分贵贱,一律接见。告密属实耀官赏赐,不实者也不追究。一时间,进京投书者络绎不绝。

武则天通过这个告密制度,很快物色到一批酷吏。

其中来俊臣和万国俊等人还专门编写了一部告密专著《罗织经》。他们创造了如“驴驹拔撅”,“犊子悬车”,“仙人献果”,“玉女登梯”,“方梁压髁”,“凤凰晒翅”等名目繁多的审讯酷法,还发明了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着即承、失魂魄、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等十个大枷。

这样,一整套完整的执行恐怖政策的制度和机构建立起来了。在恐怖政策下,武则天放手任用酷吏,被杀和遭流放者动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

酷吏们打击的主要对象是李唐宗室和元老大臣。宗室子孙除李显、李旦及其子女尚能保全外,只有唐高宗的千金公主因百般献媚得以安宁,其余的或被杀、或自杀、或流放。而元老大臣也常常被杀或被眨。但是,武则天任用酷吏是有限度的。只是让酷吏们执法而不让他们执政大权,并且还保留了一批良吏以对峙中和。这对整个政局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酷吏的滥杀逐渐引起人们的愤慨,形成新的危机。

武则天在此时常常是舍车保帅,将这些酷吏当作替罪羊,一一杀之以平民愤。酷吏的残暴最后落得个引火烧身的下场。

从临朝称制到称帝前期,武则天实行了十余年的酷吏政治以巩固自己既得的权力,进而保证在皇位争夺中稳操胜券,酷吏政治取得了预想的效果。杀人虽多,却没有动摇她的统治基础,相反得到了更广泛的庶族势力的支持。这是由于武则天所杀的反对派,大都是那些不赞成她称后称帝的李唐宗室和掌大权享高位的关陇士族,在客观上抑制了土族势力,扶持了庶族势力。这也是武则天政权得以巩固的重要原因。

之后的武则天,便着力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虽然说在即位前后的统治时期里,武则天并没有进行什么改革,但武则天在代唐建周后,无论在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方面,还是经济文化制度方面,都继承了唐的政策,这就保证了唐高祖、太宗时期所制订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得以延续和贯彻,保证了国家的继续发展。此外,武则天在打击异己势力的同时,也任用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员,这些官员大多是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使得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的残余逐渐得以扫清,这就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吐故纳新,继续保持高速的发展动力。武则天的为政,为后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进一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武则天另外一个值得纪念的功绩就是,首先在科举考试中引入闭卷考试的手段,使科举考试更加公正公平。

在武则天的统治后期,武则天的精力主要用于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从而陷入困境。

按武则天的原意,她是想彻底夺取李唐的天下,将皇位传给武氏后人。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子侄们更是跃跃欲试,甚至勾结酷吏迫害李氏宗室。武承嗣对皇嗣李旦的地位提出公开挑战。公元693年新年的祭奠大礼上,主持祭祀的武则天竟让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公开摆出武氏家天下的阵势。皇嗣李旦尴尬地站在一边。至此,李武两姓争夺储位的矛盾日趋激化了。

武则天立武氏子刊、为嗣的想法,遭到她宠信的狄仁杰、李昭德等几位宰相的坚决反对。于是武则天伤透了脑筋,如果立武氏子侄为皇储,可以保全她的武周政权,但即位的人是不会把她作为先祖供奉在太庙的。而立儿子为储君,可以同夫君共享子孙的祭祀,得到名正言顺的皇后位置,但这又必然使自己重新回到她亲手打破的传统中去。

最终的结果是,这个敢于和传统挑战的传奇巾帼,还是败在了传统礼教的手里面,于公元698年初将庐陵王李显秘密接回洛阳,立为太子。武承嗣眼看太子位到手又易人,一气之下,怏怏死去。

庐陵王的复位,使一度紧张的气氛趋于缓和。武则天赢得了最后一段比较安定轻松的日子。复立李显为太子的事件,是放弃酷吏政治之后,这位女政治家晚年的巨大成功。

武则天的晚年,逐渐陷于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甜蜜漩涡中,竟然将大权交给了这两个只会讨好女人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势力迅速膨胀,朝中的当权者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宗晋卿等人,争先恐后献媚二张。二张恃宠而骄,逐渐专横跋扈起来。

文武大臣深为二张干政所惶恐,到了公元704年末,武则天一病不起,于是朝中诸事都由二张传话,担心二张乘机弄权的朝臣们决定发动政变,将天下重新交给李唐手中。

公元705年农历正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筹备后,宰相张柬之等人领导发动了军事政变,杀二张于宫内。

病榻中的武则天被迫逊位,唐中宗复位,李唐政权再度重建。已是风烛残年的武则天随后于当年年底病逝,临终前,武则天终于去除自己的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要求归葬乾陵(高宗的陵墓),并嘱咐儿子李显为她树碑但不需立传,从而留下了“无字碑”之谜。武则天死后,仍然受到李姓子孙的尊崇,她的灵牌,也始终摆放在李氏太庙里。

少帝李重茂

(公元697年~公元714年)

在位时间:公元710年

曾用年号:唐隆

谥号:无

庙号:无

安葬地:不详

公元710年,韦皇后毒死唐中宗,然后仿效武则天,先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由自己执政,让相王李旦参谋政事。不久,又借口古礼叔嫂不通问,将李旦封为大师,不再管理朝政。这才让16岁的太子李重茂即位。

李重茂即位后,朝廷大权被韦后控制,弄得宫廷内部变乱迭起,人心动荡。这时,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便与姑姑太平公主密谋除掉韦后。公元710年6月21日的深夜,李隆基率刘幽求、钟绍京等人冲入后宫,将韦后乱刀砍死,韦氏的党羽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也都先后被诛杀。

在李隆基的威逼下,在位不到一个月的少帝李重茂不得不宣布退位,将皇位让给相王李旦,之后被封为温王,李隆基被立皇太子。

玄宗李隆基

(公元685年~公元762年)

在位时间: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曾用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谥号:大圣大明孝皇帝

庙号:玄宗

安葬地:泰陵

公元685年,李隆基出生。

公元710年,韦后鸠杀唐中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拥立父亲唐睿宗李旦复位。

公元712年,唐睿宗将皇位让给李隆基,李隆基于是登基称帝,是为唐玄宗。

公元713年,李隆基杀死太平公主,消灭太平公主集团。

公元736年,杨贵妃入宫。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标志。

公元756年,在西逃窜的李隆基,在路过马嵬坡时,护驾士兵发生哗变,李隆基不得不把杨贵妃赐死。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称帝,将逃亡中的李隆基尊为“太上皇”,李隆基就这样糊里糊涂地退位让贤了。

公元762年,李隆基病死,享年77岁。

李隆基运气非常好,一上台就接手了一个经唐太宗、武周等人励精图治所留下的好璞玉。虽说即位以后时局混乱,但都乱在宫中和朝廷,下面的黎民百姓过得倒是舒舒服服的,只等着李隆基把关系理顺了,让他们的日子更上一层楼。只要不是个昏君,谁都能将唐太宗等人留下的这个大好的基业发扬光大,所以说李隆基的运气好呢。

李隆基恬不知耻地假手他人获得了“开元盛世”,然后就很舒服地荒淫享乐起来,以至于发生安史之乱。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李隆基自己把自己往死路上引,即便是有奸臣当道,即便是有叛将作乱,但所有的根源都来自这个妄自尊大的皇帝,唐王朝在他的手里,不衰败才怪!

公元710的一个夏夜,唐中宗李显在与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共事了一顿盛宴后,被她们联合毒杀。随后的几天,政局便异常不稳。韦后毒杀亲夫的目的就是想做第二个武则天,然而她的政治手腕还是不够,不久就被太平公主和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政变废杀。于是李旦再度登基称帝,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李旦即位后,大权都落到了太平公主的手里。这个武则天的女儿深得母亲真传,在政治上有一定的独到之处。有武则天这个前车之鉴,无论是百官还是皇室,都会密切注视每一个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武则天的女人。韦后就是如此失败的,太平公主的结果也好不到哪去,因为昏庸的李旦有一个精明的儿子李隆基。于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太平公主虽然年龄较大,拥有比较强硬的政治集团,但李隆基虽然年轻,行事却十分老到。面对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进攻,李隆基采取了退让的方针。甚至自己即位后,李隆基也步步退让,直到帝位巩固以后,李隆基才反戈一击,将太平公主的势力彻底击溃。

公元712年,李旦很知趣地把皇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李隆基于是即位,是为唐玄宗。公元713年夏,李隆基终于对太平公主下手,兵马杀太平公主及党羽数十人,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吏尽被黜逐。至此,动荡的局势才稳定下来,玄宗才获得了全部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