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6800000104

第104章 清(3)

顺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缓和********,这对刚入关的清王朝是非常有必要的。当时清朝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在西南有李定国的残明部队盘踞,东南又有郑成功率水师的不断骚扰,清军面对两大割据势力是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于是,顺治帝便结合清军善骑射的特点,与众大臣共同议定了先西南后东南的军事策略,决定先尽力招抚郑成功,同时派降将洪承畴率清军攻打西南的李定国。对其他小股农民武装,顺治帝则采取了先招抚后镇压的策略,使得地方农民武装渐渐减少直至消亡。洪承畴对西南李定国的剿伐进展得很顺利,于公元1659年消灭李定国主力,进入云南,迫使其残余逃往缅甸。随后又在郑成功拒不投降的情况下,挥师东进,很快收复江、浙、闽、粤等地,迫使郑成功率部攻打台湾,收复了被荷兰人统治长达38年的台湾。此后,郑成功及其后裔便在台湾盘踞下来。经过这番征战,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终于完成了基本完成国家的统一,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后,顺治帝将精力放到发展社会生产上来。首先是奖励垦荒,并减轻赋税,编成《赋役全书》

颁行天下,免除了明朝天启、崇祯年间繁重的杂派。

此外,顺治帝还对多尔衮摄政时期所实行的圈地弊政进行改革,下令禁止圈地,要求将土地还给原主,恢复耕种。之后又再三强调,永远不许圈占民房和土地,之后圈地还是时有发生,但规模都不算大。顺治帝总算中止了这种危及千家万户的滋扰。此后顺治帝又大力整顿吏治,将一批贪官污吏严惩,或革职或流放或处死。

顺治这些努力,对巩固清朝初年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清朝官僚机构的弊病。

进入中原后,在加强对中原汉人统治的同时,顺治帝还把一批汉族人才笼络到统治集团中,像洪承畴、范文程、金之俊等人都是顺治所倚重的汉臣。顺治还打破了清朝汉官不能在衙门中掌印,也就是当家不能做主的旧规,规定谁的官衔在前,谁就掌印。这些措施对缓和满汉两族人民之间的矛盾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顺治最信任的还是满族官员,对汉族官员猜忌、防范乃至加害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

顺治帝对外国传教士还礼遇有加,并支持他们在中国传教。其中最有名的是外国传教士汤若望,深得顺治帝的宠爱。

顺治自幼就对佛教非常向往,他听说临济宗著名禅僧玉林秀,年仅23岁就做了湖州报恩寺住持,便请他入京。玉林秀到了北京后,得到顺治十分优厚的礼遇。

顺治请他为自己取法名为“行痴”,自称弟子,还时常亲临玉林秀的馆舍请教佛道。玉林秀也极力以佛教影响顺治,经常讲得皇帝喜悦异常,还先后赐予他“大觉禅师”

和“大觉普济禅师”的称号。

顺治最宠爱的妃子是曾为顺治异母兄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董鄂氏,她与顺治之间的事情被博穆博果尔知道后,便气得大骂董鄂氏。顺治知道后,竟打了弟弟一个耳光。不久,博穆博果尔怨愤而死,年仅16岁。

等董鄂氏二十七天丧期服满,顺治便册立她为贤妃,一个月后又被晋为皇贵妃,并颁诏天下。清朝册封嫔妃原来并不颁诏天下,顺治的破例之举足以证明他对董鄂氏的宠爱。

董鄂妃氏曾为顺治生了皇四子,顺治曾准备将他立为皇太子。但不幸的是,还未命名的皇四子在三个月后夭亡,董鄂妃非常难过,不久便因忧伤过度而死。董鄂妃死后,顺治十分痛苦,曾用蓝笔批本达4个多月,而清朝定制中,皇帝及太后死后,用蓝笔批本也仅以27天为限。为了抚慰顺治,孝庄太后同意追封董鄂妃为孝献皇后。董鄂妃死后,顺治无法摆脱董鄂妃之死所带来的痛苦,他的情绪日益消沉,身体日渐虚弱多病。

公元1661年农历正月初二,顺治前往观看亲信太监吴良辅的削发出家仪式,回宫后便卧床不起,不久就因天花而死。

圣祖玄烨

(公元1654年~公元1722年)

在位时间: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曾用年号:康熙

谥号:不详

庙号:圣祖

安葬地:清东陵

智除鳌拜初现锋芒

康熙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从小就受到祖母孝庄太后的喜爱,特命苏麻喇姑负责照看玄烨,教他读书识字。孝庄太后也经常言传身教,对玄烨加以教诲,希望他能成为继承大统,成为一代明君。

但顺治帝当时并不喜爱这个儿子,而是一心一意地想立董鄂妃所生的四子为大子。但这个皇四子很早就夭折了,因而将注意力集中到玄烨这个虽年幼但却有壮志的皇子身上来。公元1661年农历正月初二,顺治帝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在母亲孝庄太后的坚持下,顺治帝宣布由玄烨继承皇位,并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辅佐,然后驾鹤西去。几天后,8岁的玄烨即位称帝,是为清圣祖,又因其年号为康熙,故称康熙帝。

康熙即位之初,朝政主要由孝庄太后和四位大臣负责管理。但孝庄太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指导康熙学习为政上,大权落在了四位顾命大臣的手中。

在四位顾命大臣中,四朝元老索尼年老体弱,虽身为首辅,却因病而很少管理朝政。鳌拜是镶黄旗人,是清朝开国元勋费英东的侄子,凭借着显赫的门第和卓著的战功爬到了现在的位置。鳌拜野心勃勃,又善于玩弄权术。生性怯懦的遏必隆又唯鳌拜的马首是瞻,只有苏克萨哈敢与鳌拜对着干,但他资历浅,又与索尼素有嫌隙,常在四位顾命大臣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而大权逐渐落到一心想独揽朝政的鳌拜手中。

鳌拜独揽朝政后,又搜罗了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等亲信。于是朝政为其把持,康熙也逐渐被架空。鳌拜也渐渐专横跋扈,甚至将反对圈地的苏纳海等三位大臣处死,后来又诬陷苏克萨哈,在大殿上瞪目挥臂,硬是逼着年少的康熙下诏将苏克萨哈处死。这时的鳌拜,俨然就是个假皇帝。

鳌拜及其党羽的肆意妄为,对一心想有所作为的康熙来讲,无疑是他亲政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但康熙深知鳌拜党羽众多,加上他是武将出身,有一身好武艺,曾号称是八旗第一勇士,因此,如不周密策划,非但不能除掉鳌拜,反而可能会祸及自身。因此,亲政后的康熙首先把鳌拜封为一等公,使其放松了警惕,随后又以陪自己练武为名,从各王府选择了一批子弟做他的侍卫,组成善扑营。然后借下棋为名,与索尼的儿子,自己的叔丈人索额图制订了擒拿鳌拜的方案。同时,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理由遣出京城办差,于是,抓捕鳌拜的时机渐渐成熟了。这天,康熙诏鳌拜单独进宫议事,鳌拜来到宫中后,仍想像往常一样故伎重演、大发淫威,结果康熙一声令下,早就候在一旁的年少侍卫们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将鳌拜给捆起来,这个横行数年的权臣顿时作了阶下囚。

随后,康熙宣读了鳌拜的30条罪状,但念其曾搭救清太宗皇太极有功,赦免了他的死罪,将其永远圈禁。

康熙又乘胜追击,一举剿灭了鳌拜的党羽,将济世等罪大恶极的人处死,其余人等分别按罪行轻重处以革职降级流放等处罚。与此同时,又为苏克萨哈、苏纳海等人平反昭雪,苏克萨哈的后人承袭其爵位。然后康熙对各级官员彻底调换,将鳌拜的余党一一清除,并下达了《圣谕十六条》,一举奠定了康熙自己在大臣们心目中的地位。

平定三藩

铲除鳌拜以后,康熙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

当时的清王朝,虽除台湾以外,基本上扫除了前明残余势力,统一了全国。但南有盘踞在云南、广东和福建的前明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三藩,东有郑成功后裔盘踞在台湾,西有企图分裂祖国的噶尔丹,北边还有沙皇俄国在虎视眈眈。内政上又有河务、漕运等弊病存在。内,比外患,16岁的康熙虽踌躇满志,但也不免有些担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康熙和大臣们商订,先解决三藩问题,而后再言其他。

身为明朝降将的三藩,曾经为清兵入关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被封为藩王后,一直手握重兵,对清朝的中央集权是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平西王吴三桂,他事明叛明,降清后又心怀异志。镇守云南后,吴三桂在藩地扩充实力,自行征税、开矿、铸钱,与西藏互市茶马,并在朝廷各要害部门安插进自己的死党,而且他推荐的称为“西选”的官员遍及天下,还将儿子吴应熊以被召为额驸(驸马)为名进入京城,负责为父亲打点朝中重臣,搜集情报。

加紧准备叛乱的同时,吴三桂怕露出马脚,遂大兴土木、搜罗美女,做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来。

这时,平南王尚可喜囚年老多病,便于公元1673年上书朝廷,要求回老家辽东养老。早有撤藩打算的康熙趁机命令撤掉尚可喜的藩地,并准备撤掉另外两藩。

消息传来,吴三桂和耿精忠都惊恐不安,为试探朝廷的意图,便假意上书要求撤藩。没想到,康熙也加以同意,并派钦差前往督促办理撤藩事宜。

见此情况,吴三桂遂联合耿精忠、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于公元1673年冬树起“兴明讨虏”的旗帜,发动叛乱。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其安插在各地的党羽也纷纷响应,一时战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康熙,因吴三桂是三藩之乱的祸首而制订重点打击吴三桂的策略,随后便派大军前往平叛。在清军的打击下,吴三桂终于抛弃了其“反清复明”的遮羞布,匆匆忙忙地于公元1678年春,在衡阳演出了登基称帝的丑剧,改国号为周,不久便在四面楚歌中中风死去。其子吴世继承皇位。

公元1680年,康熙下令清军分三路攻入云南,逼迫走投无路的吴世王茸服毒自杀。公元1681年,清军在荡平三藩余孽后,完成了平定三藩的大业。28岁的康熙感慨万千,欣然命笔,写了《滇平》一诗庆贺: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末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平定三藩后,康熙又把精力放在收复台湾上。

自公元1584年始,台湾就被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军备废弛之机占领。公元1622年,抗清将领郑成功收复被荷兰人霸占了38年的台湾,并以此为根据地,继续反清斗争。同年,身患重病的郑成功因儿子郑经在部属的拥立下自称为王,并率兵反对郑成功而溘然长逝。此后,郑经盘踞台湾,经常对沿海一带进行烧杀抢掠,已经背弃了郑成功抗清复明的初衷。公元1681年,郑经死去,其幼子郑克爽在冯锡范的拥立下,杀掉郑经长子,即位为王,台湾政局顿时动荡不安。

康熙接受了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建议,趁郑氏内乱之机,决定用武力收复台湾。康熙又一次力排众议,任命郑成功旧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攻台事宜。施琅到任后,立即着手训练水师,在屡次推后攻台时间后,于公元1683年夏全歼郑氏主力,攻占澎湖,逼迫台湾郑氏不得不献表投降。公元1683年农历8月13日,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当统一台湾的捷报传到北京时,正值中秋佳节,康熙望眼长空皎月,喜于全国各族团聚,挥毫写下《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一诗: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台湾回归后,康熙又接受了施琅的建议,排斥放弃台湾和将台湾赐给荷兰人的主张,决定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并向台湾派驻官兵。康熙的正确决策,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促进和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和台湾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两战雅克萨平定噶尔丹

正当康熙用兵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的时候,野心勃勃的沙俄侵略者接二连三地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一带。

他们在雅克萨一带建立侵略的桥头堡,试图想把中国领土并入沙俄版图。

沙俄的侵略,是康熙的心腹大患,在平定三藩后,康熙决心着手解决东北问题,他在养心殿里开始研究俄国的地理和语言,并于公元1682年春前往盛京祭祀祖陵,亲自巡视了东北地区,视察边防情况。开始了武装抗俄的准备。公元1683年,康熙任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到瑷珲等地进行军事防御。公元1685年,在多次照会沙俄,一再表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未果的情况下,康熙命都统彭春、副都统郎坦、班达尔沙、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兵分水陆两路进攻雅克萨。沙俄侵略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投降。降敌离去后,清军彻底摧毁了雅克萨城堡,然后撤回瑷珲。

不久,沙俄托尔津等残匪趁清军主动撤回之际,从莫斯科调来大炮,纠合了尼布楚方面的援军卷土重来,又窜回雅克萨。面对侵略者的这种行为,康熙再次派萨布素等人统率清军,于公元1686年春向雅克萨进发,经过三个月激战,清军打死了包括沙俄侵略头目托尔布津在内的大部分侵略军,迫使剩下的100多个残兵败将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清政府谈判。

公元1689年夏,在清政府做了让步的情况下,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在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明确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了被沙俄侵占的一部分领土,制止了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进一步侵略,使东北边疆获得了相对比较安全的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