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与否,只来自于人生的起点,而人生的成败则取决于中途和终点。岁月如梭,约翰虽然自认为是个聪明人,他的一生却业绩平平。而汤姆却从各个方面充实着自己,一点一点地超越自我,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业绩。
约翰愤愤不平,以致郁郁而终。当他的灵魂飞到了天堂后,他质问上帝:“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了汤姆,我应该比他更伟大才是,可你为什么独独让他成为了人间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了笑说:“可怜的约翰啊,你至死都没能弄明白:我把每个人送到世上的时候,都在他生命的‘褡裢’里放进了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我把你的聪明放到了‘褡裢’的前面,你却因为看到或者触摸到了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以致误了你的一生!而汤姆的聪明却被我放在了‘褡裢’的后面,他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聪明,所以只能仰头看着前方,这就使他的一生都在不自觉地迈步向前!”
宝石不如草
◆文/佚名
有一天,富翁奥力姆和他的朋友玛迪来到了一座城市。
走在大街上,奥力姆对玛迪说:“你知道吗?这座城市曾经救过我的命,那时我还很年轻。那天,我突然急病发作,昏倒在了路旁,是这座城市里最善良的人把我送到了医院,又是这座城市里最高明的医生为我治好了病。我不知道谁是我的救命恩人,因为他们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后来我离开了这里,随着财富的积累,我越来越思念这个地方,越来越想报答我的救命恩人。”
“那么,你准备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呢?”玛迪问。
“我要把我最珍贵的3颗宝石,送给这里最善良的人们。”
玛迪立刻表示赞同。于是,他们在这座城市里住了下来。
第二天,奥力姆就在旅店的门口摆了一个小摊,上面放着3颗闪闪发光的宝石。他还在摊位上写了一张告示:“我愿意将这3颗珍贵的宝石送给善良的人。”
可是,过往的行人只是在这里驻足观望一会儿,然后又各走各的路去了。
一天、两天、三天,整整三天过去了,3颗宝石根本无人问津。
奥力姆大惑不解。玛迪笑了笑,说:“让我来做一个试验吧。”
只见玛迪找来一根稻草,把它装在一个精美的玻璃盒里,盒中铺上了红丝绒,标签上还写着:“稻草一根,售价10000美元。”
此举一出,立刻产生了轰动效应,人们争先恐后地前来询问稻草的非凡来历。玛迪告诉他们,这根稻草乃某国国王所赠,是王室的传家之宝,能保佑主人永享荣华富贵。
请珍惜眼前的人和事,不要让“轻易”二字蒙蔽了双眼。结果,这根稻草被人以8000美元的高价买走。3颗宝石依然光彩熠熠,而在人们眼中,它们不过是假货而已,是哄小孩儿的东西。
事后,玛迪对奥力姆说:“人们总是对难以到手的东西垂涎三尺,哪怕它只是一根稻草。”
保护自己的口舌
◆文/佚名
柯立芝是美国第30任总统。他虽然政绩平平,却也极有特色。
1924年,柯立芝参加连任竞选,他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当时,共和党的竞选口号就是:“保持冷静,支持柯立芝。”
自从入主白宫以后,柯立芝经常把摇椅放在前门廊,晚上坐在那里抽雪茄。比起其他任何一个总统来,他的工作量最少,做的决策也最少。美国著名作家门肯说:“他在五年零七个月的总统生涯中,所做出的最大功绩就是比其他任何一个总统都睡得多——睡觉多,说话少。他把自己裹在高尚神圣的沉默中,双脚搭在桌子上,一天天打发走懒惰的日子。”所以,人们给柯立芝起了一个绰号——“沉默的卡尔文”,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柯立芝真正能做到只说三言两语,甚至一言不发,如果他真的要这样做的话。
1924年总统大选时,新闻记者找到柯立芝,问他:“关于这次竞选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没有。”柯立芝回答。
“你能就世界局势给我们谈点什么吗?”另一个记者问道。“不能。”“能谈一下关于禁酒令的消息吗?”“不能。”
当失望的记者们要离开时,柯立芝严肃地说:“记住,不要引用我的话。”
柯立芝知道自己该怎样应付这种场面。“如果你什么也不说,”他有一次这样解释道,“就不会有人要你去重复。”
据门肯回忆说:“柯立芝作为美国总统的有价值的记录几乎是个空白,没有什么人记得他做过什么事,或者说过什么话。”但门肯错了,柯立芝说过的很多话后来都成了名言警句。1919年,柯立芝在担任马萨诸塞州州长时,波士顿警察举行罢工,他对此评论道:“任何人,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没有权力举行罢工反对公共安全。”这句话使他在全美国出了名,对他日后当选总统颇有效力。
沉默寡言未必是智慧,但夸夸其谈者必无智慧。
保留你的思想
◆文/佚名
电动机工业大厂的培训部主任梅尔瓦因对选拔人才有敏锐的嗅觉,他总能在为数众多的应试者中找出他所需要的人。因为他择优录取的方法简单而又有效。
现在正有一批报考学徒工的年轻小伙子等在他的门前。弗兰茨·贝尔纳——一个17岁的中学生就站在他们中间。他的父亲在战争中阵亡了,所以他是惟一拿不出介绍信的人。就在他们敲门的时候,梅尔瓦因正坐在自己的写字台边喝咖啡。小青年们敲了半天门也得不到回音,只得面面相觑。于是,弗兰茨·贝尔纳壮起胆子说道:“没准他没听见,我再敲一下试试!”
其他青年耸耸肩头,他爱干就干吧!于是,弗兰茨·贝尔纳又使劲儿敲了一阵。
这时,屋子里传来了一阵叫骂声。
“他说什么?”这次弗兰茨没把握了。
“好像是在说:‘进来吧!’”另一个人回答。
于是,弗兰茨扭动把手,门开了一条缝,小青年们都站在门框里。
“一群脸皮厚的东西!我说了不要打扰我,难道你们没有耳朵吗?”屋里传来了暴跳如雷的吼叫声,小青年们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缩了一下。
“嗯,怎么不吭气了?快说呀!”这个声音嚷嚷道。
弗兰茨往前跨了一步:“是别人派我们来的,请您原谅!我们还以为您是让我们进来呢。”
“噢?谁派你们来的?那你们就没学会等一等?给我滚到外面去等着!难道你们没有看见我正忙着吗?”
随后,门一下子关上了。小青年们愤愤地议论着,坐到了一张长椅上。
过了好半天,梅尔瓦因才让他们进去。这时,他终于变得有点人情味了。梅尔瓦因的提问简短而精当,并且要求别人也用同样的风格回答他的问题。
“你们懂得刚才的教训了吗?”他忽然出其不意地问。小青年们显得有点惶恐,小声嘀咕了一句什么。
“你们大声说呀!”
一个人回答道:“当然是您做得对!”
梅尔瓦因的面孔显得深不可测,他严厉地盯住弗兰茨:“你是怎么看的?”
弗兰茨坚定地回答:“我不这么认为!我们不是想打扰您。我们只是没听明白您的话,当时我们还以为您是叫我们进来呢。”
“你大概就是这么想的,对吗?”
“是的。”
“孩子,你要记住这一点:要想,还是让马去想吧,马的脑袋可比你大得多!”
弗兰茨的脸庞一下子涨得通红,他的牙齿紧紧地咬住了下嘴唇。其他的应考者笑了起来,笑声里既有一点讨好的意味,还有一点幸灾乐祸。
梅尔瓦因先生仍然毫不留情地问:“我说得不对吗?”
“不对!我绝不让人控制我的思想!”
“噢,那好,这个问题咱们再谈谈。别的人都可以走了,过后你们会接到通知的。这位‘思想家’还要在这里多留一会儿。”
报考学徒工的这些人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大躬,离去了。他们放肆的笑声对弗兰茨来说意味深长,对经验丰富的梅尔瓦因来说也是再清楚不过了。
思想就是灵魂,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留并坚持。门刚刚从他们身后关上,梅尔瓦因先生就拍拍弗兰茨的肩膀:“孩子,你能坚持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好好保留你的这种精神吧!这对你的一生都会有用的。”
弗兰茨难以置信地盯着眼前这位男子,只见他笑着对自己说:“你被录取了!复活节以后就开始来我们这儿干吧!”
不同的待遇
◆文/佚名
斯迪克毕业要找工作了,他的叔叔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家住费城的小孩儿,家里非常贫穷。有一天,他走进一家银行问道:“劳驾,先生,您需要帮手吗?”
那位仪表堂堂的人回答:“不,孩子,我不需要。”看样子,他是一个银行家。这个孩子满腹惆怅,眼泪一颗一颗地流了下来。最后,他只好一声不吭地离开了大厅,坐在银行门外的大理石台阶上发呆。那个银行家躲到了柱子后面,他想看看这个孩子究竟想干什么。忽然,他发现孩子好像拾起了一件什么东西,把它揣进了又寒碜又破烂的夹克里面。
“过来,小孩儿。”听到有人在叫他,孩子真的过去了。银行家问他:“让我瞧瞧,你捡到什么啦?”
他回答:“一个别针。”
银行家说:“你是个乖孩子吗?”
他回答道:“是的。”
银行家又问:“你相信主吗?——我是说,你上不上主日学校?”
小孩儿回答说:“上的。”
接着,银行家取来一支用纯金做成的钢笔,在纸上写了一个“St.Peter”,问小孩儿是什么意思。
孩子说:“咸彼得。”原来,他把英文saint 的缩写St.误认为是Salt,也就是成的意思。于是银行家告诉他,这个字是“圣彼得”。孩子点了点头。
随后,银行家把小男孩儿带在身边,教给他关于做生意的知识。等他长大了之后,银行家就让他做了自己的合伙人,把投资所得的一半利润分给他。后来,这个男孩儿娶了银行家的女儿,现在呢,他继承了所有的财产。
斯迪克觉得这个故事对自己很有启发,于是,他花了6个星期在一家银行门口找别针,盼望着有个银行家也会把自己叫进去,问:“好孩子,你上主日学校吗?”
那样他就会回答:“上的。”
银行家要是问:“‘St.John’是什么意思?”
那他就会说:“是‘咸约翰’。”
终于有一天,斯迪克真的遇到了一个银行家。一切就像叔叔讲的那个故事一样,银行家问他:“孩子,你捡到什么啦?”
斯迪克谦恭有礼地回答道:“一个别针。”
银行家对他说:“给我看看好吗?”
斯迪克把别针递了过去,并摘下帽子,准备好跟着他走进银行,变成他的合伙人,再娶他的女儿做妻子。
出乎意料的是,斯迪克并没有受到邀请。银行家大声对他说:“这些别针是银行的,要是再让我看见你在这儿溜达,我就放狗咬你!”
没办法,斯迪克只好走开了,别针也被那个吝啬的家伙没收了。他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叔叔,叔叔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接着,他又给斯迪克讲了另外一个故事:
有个人养了一头驴和一只哈巴狗。驴被关在栅栏里,虽然不愁温饱,但每天都要到磨坊拉磨,到树林里去驮木柴,工作挺繁重。而哈巴狗会耍很多小把戏,很讨主人的欢心,每次都能得到一些好吃的东西作为奖励。驴子在工作之余,难免有怨言,总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
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驴子扭断缰绳,跑进主人的房间,像哈巴狗一样围着主人跳舞,又踢又蹬,撞翻了桌子,把碗碟摔得粉碎。这样驴子还觉得不够,它居然趴到主人的身上去舔他的脸,把主人吓坏了,直喊救命。大家听到叫喊声急忙跑了过来,驴子正骄傲地等待着奖赏,没想到反而挨了一顿痛打,被重新关进了栅栏里。
取长补短不等于全盘照抄,东施效颦远不如欣赏自己。无论驴子怎么忸怩作态,都不及小狗可爱,甚至还不如从前的自己,毕竟这不是它所能干的行当。正如你喜欢看电影,但却未必能当上演员,你爱踢足球,可是联赛时却上不了场一样。
不要总是逆来顺受
◆文/佚名
前几天,卡列宁先生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他的办公室来,因为他要给她结算一下工钱。
卡列宁对她说:“请坐,尤丽娅。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需要用钱,但您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喏……我们和您讲妥,每月30卢布……”
“是40卢布……”家庭教师小声嗫嚅着。
“不,是30卢布……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30卢布付教师的工资……喏,您待了两个月……”
“两个月零五天……”
“正好两个月——我这里是这样记录的。也就是说,应该付您60卢布……扣除9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陪柯里雅学习的,只不过玩玩而已——还有3个节日……”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突然涨红了脸,她扭动着衣襟,但却一言不发。
“如果3个节日一并扣除,那就应该扣12卢布……有一次柯里雅生病了,整整4天没有学习……你只陪瓦里雅一个人学习……那次你牙痛3天,我夫人准您午饭后歇假……12加7得19,扣除……还剩……嗯……41卢布。对吧?”
尤丽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泪水涨满了眼眶,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仍然一言不发!
“新年的时候,您打碎了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所以要扣除2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是很高的,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呢,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了礼服……也应该扣除10卢布……女仆偷走了瓦里雅的一双皮鞋,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该付一切责任,因为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5卢布……1月9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9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录!”
“……那就算这样,也行。”
“41减27净得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