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有技巧,做事需手段
16793800000028

第28章 好人脉,巧办事(1)

办事要看性格

人的性格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做人、处世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为我们求人办事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也提供了打开突破口的机遇。如果充分了解到所求者的性格特征,找他办事就可以对症下药、投其所好,赢得合作,达到自己的目的。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种完全相同的人。人的性格各种各样,相同的性格又有不同的个性侧面,每一种个性在不同人的身上又反映不同,从而形成独特的“这一个”。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有时可以从他的言谈举止和表情等方面流露出来。那些快言快语、举止简捷、眼神锋利、情绪易冲动的人,一般都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一般都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安静、抑郁、不苟言笑、喜欢独处、不善交往的人,一般都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一般都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一般都是骄傲自负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人……对于这些不同的合作对象,一定要具体分析,说话、办事时因人而异。

公元383年前,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调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他率军抵达淝水一线,见东晋阵势严整,立即命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部队。东晋大将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让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阅信大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攻击,将晋兵全歼水中。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大乱。秦军争先恐后,人马冲撞,乱成一团,指挥已经失灵,苻坚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抓住苻坚狂傲自大的性格,用激将法让其就范,然后抓住战机,乘虚而入,一举击溃了前秦大军。这种方法用在三国的张飞等人身上,同样会奏效,如果换了司马懿,就难以如愿了。

三国时,诸葛亮亲自率领一支军队占领了五丈原。魏将司马懿大喜:“我早料到诸葛亮用兵谨慎,会以五丈原为依托,稳扎稳打。眼下我军只要坚守,疲劳蜀军,拖延时间,蜀军必败。”司马懿在渭南寨内坚守不出,任诸葛亮多次挑战,全不理会。

一日,诸葛亮派使者送了一只装满女人衣物的大盒到司马懿账前,道:“将军甘心窟守士巢,和女人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司马懿大怒,正待发作,转念一想:这岂不是诸葛亮的激将法吗?立即压下怒气,欣然接受了东西。

魏军将领听说诸葛亮送来女人衣物以示侮辱,个个摩拳擦掌,十分愤怒,向司马懿请战,司马懿说:“天子命我坚守不出,如果诸位定要出兵,待我上奏。”

诸葛亮闻讯长叹一声道:“这是司马懿故意拖延时间,疲劳我军啊。”魏、蜀两军相持百余日,仍难分胜负。

这次,诸葛亮之所以用计失灵,是因为他忽视了司马懿小心谨慎的性格特点。而在“空城计”那个故事中,正是司马懿的小心谨慎成全了他。

因此,我们在求人办事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性格,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知道自己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可以直说,哪些话必须委婉地说。

战国时的纵横家鬼谷子在总结与各类人交谈的方法时指出:“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事,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战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我们在求人办事时,一定要对所求者的情况做客观的了解,通过知彼知己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

例如:那些知识高深的人,对知识性的东西抱有极大的兴趣,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同他们讲话应充分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多做抽象推理。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共鸣。

对文化低浅的人,由于他们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应多讲些浅显易懂的事例,以及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的知识,这样能够引出他们的共同话题。否则,难以与他们沟通。

对刚愎自用的人,不宜循循善诱,最好像对待苻坚一样,采取激将法。

对脾气急躁的人,同他们说话要迎合他们的性格,也采取直截了当的方法,不宜婆婆妈妈地长篇大论。

对头脑固执的人,如果硬攻,容易形成僵局,最好是从对方最感兴趣的点人手,多交流,多论证,以图对方转变。

另外,从语言上了解对方,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从言谈的微妙之处观察对方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一般来说,性格刚强自信的人,很少使用“那个……”、“嗯……”、“这个……”这类的口头禅。反之,小心谨慎、神经质的人常用这类语汇。在谈话中常说“果然”的人,往往自以为是、强调个人主张、倔强、自负。经常使用“最后怎么怎么”一类词汇的人,大多是潜在的欲望未能满足。这些都可以细心揣摩、掌握。

办事要掌握分寸

办事一定要讲分寸,要把握事情的分量,把握进退的尺度,掌握处理事情的火候,哪些先办,哪些后办;哪些该办,哪些不该办;哪些可以大操大办,哪些不能大操大办……掌握了办事的分寸,也就把握了办事的利害关系。

办一件事,不是说办就办、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的。要全盘考虑,要了解前因后果,也要区别各种利害。例如:是否涉及他人的利益?是否对自己有负面影响?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处理、协调各种利害关系,既争取了自己的利益、也不伤害他人的原则,把事情办得圆圆满满。

所以,办事一定要有分寸。

有些事情能办,但有些事是不能办的。一旦办了,于法不容,于理不容,于情不容,于己不利。其结果:或使自己名誉扫地,或使自己蒙受经济损失,或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遭受损害。

杨震是东汉人,为官公正廉洁。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王密准备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

张震该办的事一定要办,不该收的礼坚决不收,这既体现了他的任人唯才、光明磊落,也体现了他的公正无私、廉洁奉公,堪称千古楷模。

所以,当有人违背你的人格信仰而托你办事时,你千万不能图一时之利而放松自己的操守,不负责地答应他、纵容他,一定要慎重考虑、权衡得失。如果你同一些不法之徒合作,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必将法理不容,所以必须断然拒绝那些人的无理要求。

办事不仅要掌握进退的尺度,也要把握事情的分量,也就是说:什么事先办、什么事后办;哪重要、哪不重要,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事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是放弃西瓜拣芝麻,还是丢弃芝麻留西瓜,都要在心里掂量掂量。这样,掌握了舍小取大、取重弃轻的原则,就可以舍小利而赢大利。

远古时,大禹为了治水,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后来和一个叫女娇的姑娘结婚了,婚后刚4天他就告别新婚的妻子,忙于治水去了。

以后的13年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口,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痛苦也正在呻吟,他的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大禹也多想进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紧的事要办,怕耽误工作,硬是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大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叫着爸爸,大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

第三次,大禹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10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大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圆,又匆匆地离开。

13年后,大禹历经千难万险,开沟修渠,终于战胜了洪水的灾害,促进了农业发展,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立为君位的继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夏禹。

大禹之所以成为“大禹”被千古传颂,就在于他能舍小家而为大家,对事情的轻重大小掂得很清楚。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办事要把握处理的火候。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之分。有的事情发生之后,必须马上处理,延误了时间就可能与预期的目标相悖离,或是财产损失更大,或是身家性命更危。但有些人际关系的问题发生时,如果立即解决可能会火上加油、适得其反,而让当事人冷静下来、恢复理智后再处理,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谓“事缓则圆”就是这个道理。

2.力不从心的事不能办。如果上级委托你办事,你就要认真考虑自己办这件事是否能胜任。可是,由于是上级的安排,往往你不能拒绝,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如果你无法做到,或把事情办砸了,上级只会以失败的结果来评价你,以后你的处境会更糟。所以,办事要量体裁衣,对难以办到的事要鼓足勇气说清楚。

3.没有把握的事不能办。有时,对别人提出的请求,我们也没有把握是否做得到。这时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评估自己的能力,千万不要过于自信,更不可吹牛、乱许愿。否则,虽然平时双方关系很密切,可一旦把事情办砸了,不仅起不到增强友谊的作用,反倒把人得罪了。

4.不该管的闲事不能管。好管闲事不是好习惯,有的闲事该管,有的不该管,这里就有一个分寸和尺度。不该管的闲事你管了,不仅把人得罪了,还起不到好的作用;该管的闲事,就要勇敢去作为。关键是,心里要有一杆秤,要有一个是非标准和基本原则,切不可凭着自己的感情和意气用事。

与人相处因人而异

为什么有的人好打交道,有的人不好打交道?不好打交道的人,多是性情与众不同的人。有的人阴沉冷淡,有的人两面三刀,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傲慢无礼……要生存于世,就要学会与不同性情的人打交道,在各类人中巧妙周旋,达到自己的办事目的。

办事时,要学会“看人下菜”,就是根据合作者的性情特点,有针对性地使出自己的手段。生活中难免有各种各样性格的人,同他们打交道,如果不注意方式、不对症下药:或投其所好、或旁敲侧击、或委婉、或直率……就不能达到目的,轻者不欢而散,重者吃大亏。因此,要成功办事,就不能忽略这一点。

1.两面三刀的人

有的人当面奉承你,转过身去却嗤之以鼻;当面喊“朋友”,背后骂“孙子”;为了取得你的喝彩,事先就送上一两下掌声;为了取得你的“庇护”,成天低声下气地围着你打转;对你心怀不满,但当面总是笑脸,背后却到处播弄是非……这就是所谓爱耍阴阳脸的人。他们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爱耍手腕,甚至是吹吹拍拍、阳奉阴违,有事没事就放两支冷箭。与这样的人打交道,若处理不好,就会吃大亏。

与这样的人办事,要谨防被他的别有用心利用。在与之办事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去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损害他费尽心机保护着的那个“面具”上的自己,以不得罪他为原则;在正当的利益上,也要尽量满足他,使他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逐步地有所体现,以促使他良心发现、良知产生。这样就可以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2.争强逞能的人

这类人十分狂傲,自我表现欲非常强烈,总是力求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正确。一旦遇上了对手,就千方百计地挤兑人、打击人,力求在各方面都占上风。

对于这类人,人们一般秉承“让”的原则,顾全大局,不与他计较。适度的让是应该的,但让步太多,反而助长了这类人的傲气,自以为真的了不起,进而更加看不起他人。对于这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让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知道别人比他强,这样才能让他收敛自己的傲气。

但是,许多年轻人爱犯这种毛病,是由于阅历有限、不谙世故。对于他们,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下面的引导和点拔,开拓其眼界,增长其见识。这类人一旦成熟,就会改变狂傲的态度,虚心同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