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恰到好处,办事水到渠成
16793100000024

第24章 说话左右逢源,心想事成(8)

汤姆逊的反应倒也敏捷,不等强盗动手,自己先向他要钱,这样一来,强盗就认定汤姆逊一定没钱,汤姆逊也因此逃过一劫。但这种做法,需要先发制人,如果让对方先出手的话就不灵验了。

我们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平常觉得自己反应还算快,可一遇到突发的状况,脑袋就会出现空转的现象,无法应付外界突然的变化。这就是因为我们不够镇静,无论哪种随机应变的方法都需要以镇静为前提,不够镇静的人,就无法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明智果断的反应。

交际中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情况,我们必须准备好冷静的头脑,去应付各种突发的状况,处变不惊,化险为夷。

拐弯抹角好办事

人际交往中,你常会碰到各种“刺儿”,这个时候就该想办法兜个圈子、绕个弯子,避开那条“刺儿”,这是社交的基本策略和手段。

有位编辑向著名学者钱钟书邀稿,便是绕着圈子,成功地“吃到了鱼”,还连说“根本没什么刺儿”。以下便是他的巧谋妙计:

传播媒介把学界泰斗钱钟书先生的脾性渲染得那么乖僻。数年前,有一位编辑参与编撰地方名人词典。同仁说,钱老的材料不易到手,写信发公函都杳如黄鹤。

主编也为此大伤脑筋。这位编辑想碰碰运气,鉴于前车之鉴,他对此事不加张扬。

他之所以决定试试,因为第一,他对钱老的著作及学术成就有所了解。自1961年其力作《通感》问世以来,先生之名即铭刻脑际,追慕迄今。第二,钱老的叔父钱孙卿先生是这位编辑所在学校的前任老校长。凭此两条,他建立起信心。自度籍籍无名,故投石问路,先迂而回之。

钱老伉俪情趣高雅,每常调侃,幽默诙谐,相与为乐。杨绛女士呼夫君钱老为“黑犬才子”。此系钱老之字“默存”分拆而成的离合体字谜。于是他为他们的姓名编了两条灯谜。“文化著作”射“钱钟书”;“柳絮飞来片片红”射“杨绛”。信中先呈上拙作,然后陈述其叔父举学之业绩。很快收到回信,喜不自胜。内附联贺卡,蓝底金字,庄重雅致。特别是钱老签名的明信片,三字合写,神旺气足,独具风采。看来钱老并不像传言所述那么古怪。

既得陇,又望蜀。于是发函委述父老乡亲对他们的眷恋之情,标举其母校因“首编”未见钱老条目愤有烦言,愤而拒购《辞典》;再述地方史籍龙套频频出场,主角不亮相,戏唱不成之态势,等等。希望他们惠赐一手资料。不久又得复函:“来函敬悉。我们对国内外名人传记请求供给材料,一概敬谢,偶有关于我们的条目,都出于他们自编。未便为你破例。”好事多磨,果然吃了闭门羹。

设身处地想想,若来者不拒,频繁应酬,对其将是灾难:老人自有他们的处世原则,故乡情虽浓,也未可贸然破“法”。初看山重水复疑无路,细思既然全部供给材料不成,何妨另辟蹊径。“自编”草稿,呈其覆核,不是同样可以完成组稿任务吗?于是将有关钱老的传记材料,拟成小传,另附若干疑题,一并发函请教。在忐忑不安中接读复函:“遵命将来稿删一下,奉还。”对小传中的名号大都删除,批曰:“不合体例。”又订正了兰田(蓝田)之讹误。这真是意外之喜,同仁无不额手相庆。对钱老先生抱“不怒而威”之成见,然“即之也温”,年过有期,犹不失赤子之心,何乖僻之有!

可见,与人交往、求人办事最好能绕个弯子,直来直去就会遭人拒绝。试想一下,如果那位编辑直接向钱老索要材料的话,结果会怎么样呢?恐怕也会如其他人一样“杳如黄鹤”了。但这位编辑聪明地绕了个大弯子,先是写信联系感情,加深钱老对自己的印象,接着再提出请求,终于获得了成功。

还有一位编辑,也利用这种方法达到了邀稿的目的。某编辑准备向一名作家邀稿。那位作家一向以难于对付著称,所以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感到既紧张又胆怯。

开始并不成功,因为不论作家说什么话,这位编辑都说“是,是”或者“可能是这样的”。无法开口说明要求他写稿的事。他只好准备改天再来向他说明这件事。

突然间他脑中闪过一本杂志刊载有关这位作家近况的文章,于是就对作家说:“先生,听说你有篇作品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了,是吗?”作家猛然倾身过来说道:“是的。”“先生,你那种独特的文本,用英语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我也正担心这点。”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气氛也逐渐变为轻松,最后作家竟答应为编辑写稿子。

这位不轻易应允的作家,为什么会为了编辑一席话,而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呢?因为他认为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要求他写稿,而且又读过他的文章,对他的事情十分了解,所以不能随便地应付。让对方以为自己对他的事非常清楚,就能像那位编辑一样,从心理上接近与对方的距离。

人际交往中,脑筋要灵活一点,直来直去容易碰钉子,那就绕个弯,避开钉子,事情也许就办成了。

与环境一起变色

上过生物课的人知道,有一种叫蜥蜴也叫变色龙的爬行动物,体长也就25厘米左右,但它的本事不小,舌头能从嘴内伸出好几厘米长,便于捕捉昆虫。更有一个绝招,能随时伸缩身体,改变皮肤的颜色,使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的环境(如树木花草等)的颜色保持一致,这种本领使它很容易就逃脱了天敌的追踪。因而,人也要学会这种“变”的本领,才能够在人生的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西方有句谚语:“智者通权达变,愚者刚愎自用。”而中国也有句谚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天清早,有一个人问释迦牟尼佛一个问题,佛陀答了。但是那个人没听明白,于是到了傍晚他又问了一次,佛陀又回答时,却跟早上的答案是不一样的。那个人很惊讶,问佛陀为什么。佛陀说:“那是必然的。当时是早上,现在是傍晚,太阳正落下西山。我跟着生命一起流动,而且随着我的流动,我的答案也会改变,我无法给你一个静止的定论。”

赵武灵王的成功,在于他敢于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通权达变。秦王国的崛起,在于与时俱进,把改革事业推向纵深。他支持实行的商鞅变法使秦国打了一个彻底的翻身仗。从此秦由落后变为先进,成为时代的排头兵。风云际会,现代人面对诡谲的职场人事,更应以良好的应变力展示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

泰戈尔说:“那些仅仅循规蹈矩地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也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

事实上,一个积极开放的人比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更能赢得他人的关注和喜爱,也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所以,我们要拥有开放的性格,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不断变化的生活。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认为:万物的根源来自脱离人们意志而独立存在的自然界,事物处在矛盾对立之中,这是万物得以发展变化的本因。这些构成了王安石变法思想的哲学基础。他提出变法的口号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天人各不相关,各有其道。自然界的灾异与人类社会的****同时发生,是偶然的巧合,二者没有因果联系。“祖宗不足法”是针对司马光一再要求的“谨守祖宗之成法”而提出的。王安石认为,制定法律制度的目的在于使天下安宁,民富国强。宋朝建立法律制度的宗旨应该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为了摒弃流俗异论,王安石提出“人言不足恤”。国家立法不能受“人言,左右,应以国民长远利益为标准;如果以人言为恤,则不能制定善法。”

无独有偶,理学家朱熹就提出了“因时制宜”的变法理论和改革主张。主张用区分“天理”、“人欲”的方法来裁判历史,认为夏、商、周三代是“天理流行”的时代,三代以下是“利欲之私”泛滥的时代。他要求效法三代,改革时弊,重建“天理流行”的盛世。在变法的指导原则上,他指出封建的纲常名教是本,法律制度是末,不能本末倒置。在朱熹看来,变法不过是改变人心的一个条件。改革时弊的根本方法是改变人心。要尽除人们的私欲,光靠法律制度是不够的。他认为,三代以下“心术”不正的原因是“尊君卑臣”。要采取措施限制君主的专断之权。

同样,在今天,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处世之道也被人们广泛的认同并接受。“通权达变”的方式解决了一系列特殊性的问题,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权变”思想,主要是为了起到“通”与“达”的作用。即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取舍,要求人们知法度而不拘泥于法度,明事理而不淤滞于事理;知进退,善变通;允中厥,不极端;动静相宜。行止有度。

行走于人世,本来就是一场非常艰巨而严峻的考验,并且世间万物纷然而庞杂难以一概而论。虽然从人生的进取层面来看,为人自然应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但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则应遵循“权变”的原则,不应执于一端,否则东向西望难见西墙。世事的复杂,人心的多变,要求人们要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惟有灵活掌握“权变”的通达,才能正做到进退自若。

调侃与自嘲

所谓“自嘲”,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嘲讽自己。自嘲,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一种心理调节的方式,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是嘲弄自己,实质上却是另有意蕴。

在现实生活中,适时适度“自嘲”往往会收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效果。制造出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所以,自嘲在多数场合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和使用价值。

(1)先发制人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可能会被指责时,不妨用先发制人的方法数落自己一番。

美国著名黑人律师约翰·马克在一次演讲前被告知,他的听众大多数是白人,而且不少人对黑人怀有成见。于是,他临时决定放弃原来的开场白,而从一开始就从争取听众人手。他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我到这里来与其说是发表演讲,不如说是给这一场演讲增添点‘色彩’。”

听众们闻言哈哈大笑,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对立的情绪无形中被笑声驱散。尽管他后面的演说言辞激烈,但会场秩序始终很好,演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就是演讲史上著名的篇章,发表于1862年的《要解放黑人奴隶》。

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任何人都不可能被别人完全理解。对某些问题甚至某类人怀有或多或少的非善意性的偏见,是人性中难以避免的。偏见像堵墙,能隔离友好和理解,带来的却是误会和矛盾。如果妙用自嘲法,消除对方的偏见,就能为双方的正常交往打开通道。尤其是在别人对你攻击之前,你若能先发制人,自揭伤疤,主动用不乏幽默的自嘲把可能被人嘲笑的地方讲出来,这既解除了自己的心理压力,又让对方觉得你的坦诚和可爱,从而缩小了双方的交际距离。

(2)借题发挥

还在担任《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时,****应邀主持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举办的第九届大众电视“金鹰奖”颁奖文艺晚会,在报幕退场时,她不小心被台阶绊了一下,“扑通”一声滚倒在地,这意外的洋相,使场内顿时一片哗然。然而****一跃而起,笑容可掬地说:“真是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呀,我刚才狮子滚绣球的节目滚得还不够熟练吧?看来这次演出的台阶不那么好下哩,但台上的节目很精彩。不信,瞧他们的。”她话音刚落,全场观众们为她机敏的反应爆出热烈掌声,有的观众还大声喊:“广州欢迎你!”

显然,这一跤,非但没有摔倒****的形象,反而更让广州人民领略了她的出众的才智。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自嘲的话对自己的失误进行了巧妙地渲染,又借着“晚会”这个题进行了发挥。然后迅速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下一个节目中去,这样短短的两句话,天衣无缝地为自己搭好了台阶。

(3)将错就错

在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中,当被誉为“亚洲飞人”的世界冠军刘翔上台领奖时,负责迎接的央视名嘴白岩松却足足迟到半分钟才上台。在这半分钟里,刘翔不得不先跟观众招手,再与另一主持人握手,再手舞足蹈做着胜利的手势。等白岩松终于跑上台,给自己找的台阶竟然是:“我故意上台晚些,让大家多欣赏一会儿我们的奥运英雄做着各种各样动感、美感十足的动作的样子,大家说,看着是不是很过瘾呀?”台下自然又是掌声一片。

本来是自己误场,白岩松却说自己有意为之,关键在于,白岩松知道观众的心理——很想尽情领略刘翔的风采。刘翔是中国人的骄傲,他那健康而俊朗的外貌,那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精神气,一定不会让观众视觉疲劳,更不会出现冷场,反而大大地满足了观众一睹这位不同凡响的世界冠军的欲望。所以,白岩松能将错就错,顺水推舟,让晚会出现了一次小小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