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是给谁东西?
“贡”是个形声字,从“贝”,“贝”字最初指钱财,所以“贡”本义是毕恭毕敬地献上,它与“供、恭”同源。古代社会中,臣下或属国向天子进献物品就叫做“贡”,弱国向强国进献物品也叫“贡”。它也代指所献的物品,如“进贡、纳贡、贡品、贡献”。“献”字从“犬”,“犬”代表祭祀中进献的物品,所以它的本义是指祭祀****献的物品,后来把进献宝物、意见等也称为“献”,这是引申出来的意义。
“贡”、“献”常连用在一起,都有向尊者呈献的意义。不过前者侧重向帝王进献,而后者侧重进献给敬畏者。现在我们把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人民或对国家、人民所作的有益的事称作“贡献”,如“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为人民作出了新的贡献”等。
为什么道歉叫“谢过”?
“谢”在古代的意义就是向人道歉、认错,或者表示感谢,这些意义在古代作品中不难看到。如《战国策·魏策》“长跪而谢”意思是长跪着谢罪,《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是明天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谢罪。后来多用“谢过、谢罪”表示道歉。
现在,“谢”的道歉、认错意已不多用,而多用于表示感谢的意义,如“谢幕、谢恩、谢词、谢意”等;有时也用做“拒绝”的意义,如“谢客、谢绝”等。
为什么形容有个性叫“特立独行”?
“特”最初是指“雄的”,如“特牛”就是公牛的意思。我国古代,祭祀时一般要用猪、牛、羊等动物,而选择时必须是公的。祭祀用的动物一般都是一只,这样“特”就和“一”发生了联系。“特”的意义由此也就引申为单独、独立、特殊等意义。
“独”的本义指“单独、独自”,如“独一无二、独木桥、独出心裁”等。它的意义常侧重与众不同,不与人共的意味。
由“特”与“独”的意义可以看出,它们都具有突出的、与众不同的意思,所以“特立独行”用来形容有个性也就很恰当了。
为什么没有条理叫“紊乱”?
我们常把“紊乱”一词和“秩序、思想、言语、神经”等连用,表达杂乱、没有条理等意思。
从本义上探究,“紊”是乱的意思,它是从“文”的意义分化出来的。“文”最初指各种线条、色彩的有秩序交错所构成的图案。后来,由本义又分化出条纹的凌乱和没有条理的意义,这就是“紊”,比如“有条不紊”就是指有条理、有次序,不凌乱。从“乱”的古字形看,像一个人用双手整理乱丝,所以它最初指把混乱的事物理出头绪,使之恢复原状。不过,“乱”还有一个分化出来的意义,表示混乱、紊乱,它可以指各种各样的乱,也包括条理的混乱。因此,“紊乱”连用就表达没有条理的意义了。
为什么不含杂质称“纯粹”?
“纯”是个形声字,从糸,屯声,表示与丝线有关,它的本义是蚕丝。蚕丝在没有织成各种纺织品以前称为“纯”,意思是不含杂质的、纯一的丝。后来,把凡不含杂质的都称为“纯”,这是引申出来的意义,如“纯金、纯水、纯天然食物、单纯”。
“粹”也是个形声字,从米,卒声,本义指精米,即去除了皮壳等杂质的米。后来所有不含添加、替代或杂质的纯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粹”,如“粹毛”指纯色的毛,“粹正”指纯正。
经过上面的分析,“纯粹”连用在一起表示不含杂质的意义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现在我们还常把它用于人,如“一个纯粹的人”就是指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思想纯洁的人。
为什么无能叫“不肖”?
“肖”的本义为相似、相像。“不肖”就是不像、不似,在古汉语中是和“贤”相对的。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品行不好,多用来指子孙不具备他们先辈的良好品行,如“不肖之子”,《说文解字》解释说,“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另一种解释为才能和力量与所承担的工作不相称,后来逐渐成为一个表示无能的谦辞。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请辞去”,就是说我们实在无能,请允许我们告辞吧。《战国策·齐策》“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意思是我张仪愿意捐弃我无能的身子前往魏国。
“不肖”在古汉语中运用较多,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风骚指什么?风骚是《诗经》和楚辞的代称。十五“国风”是《诗经》中最优秀的作品,《离骚》则是楚辞中的代表性作品,所以用“国风”和《离骚》代指《诗经》和楚辞。而《诗经》和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高峰,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因而后世又常用“风骚”代指诗文之事,最有名的莫过于******的“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诗句了。
什么是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南宋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陈述铺叙的意思;“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起兴,先说其他事物,引起所咏之辞。
什么叫楚辞?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因为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作为文学体裁的赋有哪些特点?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主要用铺陈夸张的手法,体物写志,辞藻华丽但不能歌唱。它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继承《诗经》、《楚辞》的赋颂传统,兼收战国纵横之文和先秦诸子作品的铺张恣肆之风,是一种综合的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代称为汉赋四大家。诗和赋的区别本来是很明显的: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见端倪。赋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更甚于诗。
赋按体裁形式可分为骚体赋(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散体大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为代表)和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为代表)。
乐府、乐府诗、新乐府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
乐府有两个含义,一是机构名,二是诗体名。作为官府机构的乐府建立于秦朝,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训练乐工歌女、进行演唱及演奏等。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机关。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汉代乐府民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取得极高的成就,成为乐府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到了唐代,士人又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乐府由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变为批判现实的讽刺诗。新乐府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因为是自创新题,所以叫“新乐府”。
什么是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历史人物的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什么是志怪小说?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当时盛行神仙方术之说,从而形成了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志怪小说是在此种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的《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后世小说也有影响:一、为后世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二、对后世小说中鬼狐一派有直接影响;三、为后世小说发展提供了艺术借鉴。
玄言诗中有多少“玄”的东西?
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西晋著名玄学家不善作诗,故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了。玄言诗的“玄”,一是指在内容上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二是指在表达上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陈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例如孙绰的《答许询》,满篇是道、神、玄风、蒙园等玄学词语,确乎“平典似《道德论》”。这种不同于前代的东晋特有诗风,不但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平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同时,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发展提供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准备。
什么是永明体?
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沈约、谢朓等诗人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结合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讲究“四声”、“八病”等,以规范诗的声韵,增强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谢朓、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宫体诗就是“艳情诗”吗?
南朝梁代宫廷创作形成了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从宫体诗的创作来看,确实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在内容上,它以咏物、游宴、登临、艳情等题材为主。其中咏物、游宴、登临这些题材内容,往往流于琐屑,且作家常是以娱乐的心态从事创作,因而从中看不到有意义的社会生活与对人生的积极追求,甚至看不到诗人的个性;在艳情题材中,他们对女性的描写,往往着眼于妇女的容貌、体态、服饰等,也即在他们的笔下,女性不是作为爱情的对象,而是作为赏玩的对象,因而这一部分作品格调不高,甚而卑靡、秽荡。从风格上,宫体诗以裱丽为特色,但由于作品中缺乏充实的内容与有生气的情感,这就使秾丽的风格由于先天的贫血而显得浮艳、卑弱。尽管宫体诗有以上的缺陷,其在艺术上也还是有一些地方值得肯定的。首先,它巩固了永明体以来在格律、声韵上的成绩并有所发展,五言诗的创作开始由长篇走向短制,诗中的对偶、平仄和定型的律诗已相去不远,七言诗的写作更为普遍。其次,它在描写上的细腻精巧为后代诗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什么是骈文?
骈文是南北朝时期出现并流行的一种文体,具有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特点。裁对,即讲究对偶工整,就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音节数目相同的一对句子,表达一个相对立或相对称的意思,句式上用四字句或六字句;隶事,即用典,表现典雅含蓄;敷藻,即讲究文采,显示作者的语言才华;调声,即注意语言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有韵律美。
骈文是与古文相对而言,先秦时期,无所谓骈文与散文,骈文的确定,是从魏晋开始的,而在南北朝时期,骈文创作则趋于兴盛,成为其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体。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曾将“六朝之骈语”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兴盛,是与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的,是这一时期文学的自觉意识发展的结果。从南北朝时期开始,作家已开始探索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起初,他们把经、史与诸子之类的作品划在文学范围之外,后来又进一步在文学范围内对文笔之别进行辨析,把有韵与无韵作为区分文、笔之别的一个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篇》中曾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中分论文与叙笔,分别论述了十多种文体,梁元帝萧绎又提出:“至如文者,惟须绮毂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就强调了辞藻、声律、抒情三方面的特点。这就是南北朝时期颇有影响的文笔说。而这一时期永明体作家在声律方面的探索,也对骈文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这样,骈文的创作便在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