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全知道
16779500000010

第10章 经篇(9)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出自《周易·上经·坤》。蕃:茂盛。意思是:天地交感,变生万物,则草木茂盛;天地隔绝,阴阳不通,则贤达人士隐蔽不出。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出自《周易·上经·否》。否:音“匹”,闭塞不通。意思是:当天地不通,上下不交时,叫做否。(这时)君子应该收敛自己的才华来躲避灾难,不可追求荣华富贵。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出自《周易·上经·复》。意思是:阴阳反复是自然法则,经过七天,阳气回来,这就是阴阳此消彼长的循环规律。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不咎】出自《周易·上经·泰》。咎:凶。意思是:没有平坦的,没有不平坦的,就没有只往不返的事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灾祸才不会发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自《周易·上经·乾》。声:声调。气:气息。意思是:声调、话语等都相同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气息、气质等都相同,就会彼此吸引。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出自《周易·下经·家人》。意思是:父母、儿子、兄弟、夫妇,各像各的样子,各尽各的职责,那么家庭的伦理道德就纳入了正轨。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出自《周易·下经·恒》。意思是:太阳和月亮遵循天体运行的规律,就能永远照射万物;春夏秋冬四季遵循自然规律循环往复,就能滋生万物。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出自《周易·下经·艮》。时:适时。道:前途。意思是:在应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在应该行动的时候就行动。行动或者停止都不要失去最好的时机,这样将前途光明。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出自《周易·下经·革》。意思是:商汤和周武二王的革命,是顺应天命,合乎民心的。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中通,故受之以否】出自《周易·下经·革》。泰:通畅。否:坏。意思是:“泰”是通畅的意思。天地万物不可能永远通畅,所以“泰”后面紧跟着的是“否”。

【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出自《周易·成传·恒》。意思是:人不能永远保持自己的高尚品德,就会招到人家的猜疑,这样的人就不能立身在世间了。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出自《易经·系辞下》。藏:积蓄。器:才干、才智。意思是:君子要不断积累才智,等到有利的时机就发挥出来。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出自《易经·系辞下》。意思是:在和平的时候,不要忘了有危险的发生,生存的时候不要忘了有灭亡的时候,安定的时候不要忘了有危乱的时候。说明国家和个人都应该居安思危,成语“安不忘危”即由此而来。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出自《易经·系辞上》。知:同“智”。意思是:对待同样的问题,仁者见了说它是仁,而智者见了说它是智。说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出自《易·丰》。昃:日西斜。食:同“蚀”,亏损。意思是:太阳升到了中午就开始西斜,月亮满盈后就开始亏损。用来比喻事物盛极则衰,物极必反。

【履霜,坚冰至】出自《易经·乾传·坤》。意思是:踩到秋天的霜时,冬天冰冻的日子要到了。比喻目前的一些现象是未来的某些征兆。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出自《易经·系辞上》。枢机: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意思是:言行,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关键。言行一旦发出,就成了事情成败、人身荣辱的主宰。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出自《易经·系辞上》。意思是:言行,是君子用来感动天地的,怎么能够不慎重呢?说明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应谨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易经·干》。健:刚健。意思是:自然界运行刚健有力,周而复始,君子也应像自然界一样努力向上,永无休止。这句话原是用来解释“干”卦的,后常被用来自勉与勉人。成语“自强不息”即由此而来。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出自《易经·系辞下》。危:感到危险。易:觉得容易。意思是:能够认识到危险而保持警惕的人,就会平安无事;认为事情容易而失去戒心的人,就会遭受倾覆。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周易·益·象》。意思是: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是指三部解释《春秋》的书,分别是《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三书从不同的方面阐释了《春秋》的观点,对《春秋》做了很好的补充和说明。

春秋三传自古就被列为经典,阅读和研究春秋三传对于了解历史和加深《春秋》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意思是:在松树和柏树下小草是不能繁殖的。比喻在强者面前,弱者很难生存。

【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意思是:有香味的薰草和有臭味的莸草放在一起,十年后还会有臭味。比喻邪恶会掩盖住善良,应当把邪恶根除。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风:放逸。意思是:贵君住在北面,我住在南面,即使牛马奔逸,也绝不会到达对方境内。借以比喻彼此相差太远,根本不相干。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马鞭虽然很长,也不应该打在马肚子上。现在用来比喻力量达不到,后作“鞭长莫及”。

【鹿死不择音】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意思是:鹿在死的时候顾不上选择动听的声音。比喻在危难中别无选择。

【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周旋:相处。逆:抵触。极:准则。意思是:上下亲近,彼此互不抵触;所需要的无不具备,各人都知道行事的准则。

【臣义而行,不待命】出自《左传·定公四年》。义:符合道义。意思是:臣子做的是符合道义的事情,就不必等待命令。

【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一国之主能制定命令就是道义,臣子能够接受命令就是信用。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人们认为好的,我就施行它;人们讨厌的,我就改正它。说明行事时应按照公理进行。

【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意思是:选择儿子谁也不如父亲,选择臣子谁也不如君王。

【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人实毙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意思是:奢侈将会让他自取灭亡,****会被人消灭。

【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损:减少。威:权势。意思是:听说过做好事可以消除怨恨,没听说过依仗权势可以防止怨恨的。

【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意思是:听说过学习以后才能从政做官,没听说过用做官来学习的。说明从政的人一定要经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

【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意思是:只有圣人能够使内外都安全无患,不是圣人的话,外部安宁了,内部必有忧患。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器:器物。不同等级的人所佩戴的不同礼器之物,如饰物。假:借。意思是:只有礼器之物和名分、爵号等,不能随便给予别人,这是国君所掌握的。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出自《左传·昭公五年》。私劳:非公之劳。意思是:掌握国家政权的人,不应该赏赐为自己私自效劳的人,不应该惩罚对自己有私怨的人。

【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君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决:溃堤。意思是:(防止百姓议论时政)就像预防洪水一样。洪水冲垮了大口子,伤人肯定很多,我无法挽救。不如开个小口子,把水慢慢地放掉,加以疏导为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宽:宽厚。猛:严厉。和:和谐。意思是:用宽厚的政策,来解决严厉的政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用严厉的政策,来解决宽厚的政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政治就会和谐。

【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日择人。二日因民,三日从时】出自《左传·昭公七年》。意思是:所以政事是不能不慎重的,致力于这三条就足够了:一是要选择贤能之人;二是因民之利而利之;三是顺从四时之所务。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经:常。意思是:与其杀一个无罪的人,宁肯用法不当释放他。

【虽楚有才,晋实用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虽然楚国有很多人才,但都被晋国使用了。这是成语“楚才晋用”的出处。比喻人才外流,于己是灭顶之灾。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出自《春秋左传·襄公》。意思是:现在您爱惜一个人就把一个地区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他,这就好比让一个根本不会使用刀剑的人上阵厮杀。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失其祸也】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意思是:国家兴盛起来,(君主)把百姓看作受伤的人,这是国家和百姓的福气;国家衰亡时,(君主)把百姓看作草芥,这是国家和百姓的灾难。

【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君主)早起晚睡,早晚都临朝处理政事,因此,才知道君主是体恤民情的。

【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根本,勿使能殖】出自《左传·隐公六年》。芟夷:除草。意思是:执掌国家的人,见到邪恶就要像农夫见到杂草急于除去一样,铲除它并把它聚集起来沤烂了肥田,断绝它的根茎,使它没有再生的机会。比喻斩草务必除根,去恶一定要彻底的道理。

【政以治民,邢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正:纠正。意思是:政治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刑罚是用来纠正邪恶的。既缺乏德政,又没有威刑,所以才会滋生邪恶。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出自《左传·宣公三年》。传说大禹王分天下为九州,铸造了九个大鼎,从商到周,这九个鼎都是传国之物。意思是:鼎的轻重大小,(下面的诸侯)是不能打听询问的。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共:大。意思是:节俭,是礼义善举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出自《左传·昭公十年》。愈:超过。意思是:凡是有血气的人都有争夺之心,所以礼义不能强取豪夺,心里想着道义就能战胜别人,道义,是利益的根本。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出自《左传·恒公二年》。败:衰败。邪:邪恶。章:同“彰”,公开。意思是:国家的衰亡,是由于官吏的邪恶行径。官员缺失道德,加上得到宠幸就更加肆无忌惮,以致贿赂公开,腐败成风。说明官员的道德素质是关乎一个国家存亡的关键。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大自然违背正常规律就是灾难,地上的植物违反自身的本性就有妖异,百姓违反应有的道德就会发生祸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