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妊娠呕吐怀孕早期的孕妇常有恶心、呕吐的反应。妊娠呕吐与酒精性胃炎的呕吐常于清晨发生;胃原性呕吐常与进食、饮酒、服用药物有关,常伴恶心,呕后常感觉轻松;喷射性呕吐常见于颅内高压症,无恶心的先兆,呕后不感觉轻松;呕吐物如为大量,提示有幽门梗阻胃潴留或十二指肠淤滞;腹腔疾病、心脏病、尿毒症、糖尿病酮中毒、颅脑疾患或外伤等所致的呕吐,常有相应病史提示诊断。
不同原因引起的呕吐,在临床表现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辨别中,除了医生应进行详细、周密且有针对性的病史询问和检查外,病人和病人家属也应做到心中有数,尽量详实地叙述病情,这对于正确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恶心、呕吐自我处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一个呕吐病人,最主要的是分析引起呕吐的原因,而后再针对原因进行处理,不要盲目止吐,因为饮食不当或误食毒物引起的呕吐,常常带有自我保护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有时还要采用促发呕吐的办法以达到排毒的目的。常说的中医治疗“八法”中,使病人呕吐的“吐法”就是其一。
(2)若呕吐不严重,可试用陈皮3克,白米一小撮,加水熬煎,用姜汁冲服。也可试用生姜嚼服。
(3)严重的呕吐,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有时可用一些止吐剂或镇静剂,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由于严重呕吐导致的脱水,以及钾、钠等电解质的丢失,必须在医院使用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和其他电解质来纠正。严重呕吐后多损伤胃气,故调理很重要,一方面可服用健脾和胃的中药,另一方面要饮食调养,应先进食一些稀软易消化之物,不要吃生冷油腻的食品。
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量增加变稀,含水量增加,有时可伴脂肪增多,不消化食物,黏液,脓血及脱落的肠黏膜等。正常人排便1次/日,或隔2~3日1次,或2~3次/日,只要排水量不超过200毫升/日,且大便成形,就不应视为异常。腹泻可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腹泻时间不超过3周者为急性腹泻,否则为慢性腹泻。腹泻者往往伴有肠痉挛所致的腹痛。
急性腹泻常见的原因有:
(1)食物中毒由于食物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产气夹膜梭状芽孢杆菌、肉毒杆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现为非炎症性水泻。
(2)肠道感染肠道感染又分为5种:
①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肠腺病毒感染时,可发生小肠非炎症性腹泻。
②细菌感染: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侵入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难辨性梭状芽孢菌可致结肠炎,产生脓血腹泻。
③寄生虫感染:梨形鞭毛虫、隐孢子虫感染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溶组织肠阿米巴侵犯结肠时引起炎症、溃疡和脓血腹泻。
④旅行者腹泻:是旅途中或旅行后发生的腹泻。多数为感染所致,病原体常为产毒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梨形鞭毛虫、溶组织阿米巴等。
⑤药物引起的腹泻:泻药、高渗性药、拟胆碱能药、抗菌药和某些降压或抗心律失常药,在服药期内不致腹泻。
慢性腹泻常见的原因有:
(1)消化系统疾病引起慢性腹泻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肠源性、胃源性、胰源性和肝胆源性四种情况。其中肠源性疾病又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前者如慢性菌痢、肠结核、慢性血吸虫病等,后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肠癌、肠激惹综合征等等;胃源性疾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晚期胃癌等;胰源性疾病有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肝胆源性疾病有肝硬化、阻塞性黄疸以及肝癌等病。
(2)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和其些全身性疾病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中的甲亢、糖尿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疾病,以及尿毒症、硬皮病、药物或食物过敏等全身性疾患也可导致慢性腹泻的发生。
慢性肠炎的病因确定需要相应的检查,如大便常规、病原菌检查、细菌培养、结肠镜检查以及钡餐透视等。治疗方面,很强调患者的配合,应避免感受寒凉或进食生冷油腻。
长期的腹泻可导致营养障碍、维生素K 缺乏、体重减轻,严重的甚至发生营养不良性水肿。总之,会极大的消耗患者的身体。所以,必须及时检查、确诊,合理治疗。
对于腹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饮水量。腹泻较重伴有口渴、尿少等脱水的症状,而暂时又没有条件输液补充水分时,可自行配置液体进行口服补液。如可用一般的饮料瓶盖来计量,食盐半瓶盖、白糖5瓶盖,再加饮用水500毫升。补充液体时间越早越好。
(2)未弄清腹泻原因之前,忌随便用止泻药止泻。例如在急性炎症或食物中毒时,腹泻实际上是一种机体的自身保护性措施,可以通过腹泻把细菌毒素和有毒物质排出体外。如果将腹泻止住,毒素将被肠道吸收弥漫至全身。
(3)如果腹泻并不是很严重,又暂时不方便到医院去,可以先服用副作用比较小的消炎药如黄连素、氟哌酸以及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葛根芩连胶囊等进行观察。腹泻期间一定要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减轻胃肠的负担,有利于胃肠道的修复。
(4)由传染病引起的腹泻是会传染的,例如细菌性痢疾,这种传染病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及手经口传播。当发生腹泻时,因自己无法确定腹泻原因,所以在确诊之前,不要与家人或接近的人共用餐具,并注意洗手等个人卫生,防止传染给他人。
(5)慢性持久腹泻的病人可试用茶叶30克浓煎,再放红糖,熬到发黑饮用;也可试用生姜、陈茶叶各9克,水煎后一次服用,连服数次。平时应吃高热量但清淡、低脂、易消化、少渣滓并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维持病人的营养,减少肠道的刺激。
吞咽困难
有些人在进食时,咽部或胸骨后有一种食物通过不顺畅或难以下咽的感觉,这就是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可由口咽部、食管、贲门功能障碍或疾病引起。
给脑卒中病人喂饭时,常可见到有些病人的食物在口中停留很长时间难以下咽,这属于口咽部的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支配吞咽动作的神经受损造成的。
胃肠道疾病引起的吞咽困难往往是食管、贲门异常所致,如食管蠕动减弱、消失或异常,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狭窄。这其中包括单纯性的食管病变,如贲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食管癌;某些全身性疾病在食管中的反映,如皮肌炎、硬皮病等;还有食管邻近器官疾病对食管的影响,如纵隔肿瘤、主动脉瘤等。
吞咽困难的调治首先应根据病因进行调治,由全身疾病引起者,应处理相应的原发病。口腔、咽部炎症,可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素。
(1)慢性食管痉挛、贲门失迟缓症者,应首先解除思想压力,必要时给予镇静剂。调治可选硝酸盐类如消心痛,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心痛定,配合小剂量促胃动力药可增强疗效。药物调治无效者,可选用扩张疗法或手术疗法。肿瘤者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手术,适时选用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
(2)反流性食管炎可选用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增强食管蠕动药,如吗丁啉、胃复安;黏膜保护剂,如胶铋、硫糖铝。中和及抑制胃酸药,如氢氧化铝凝胶、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当吞咽困难伴有疼痛、声音嘶哑、呼吸不畅、咳嗽或明确地感觉出食物难以通过的部位,都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到医院就诊。
便血
血随大便夹杂而下,或从****而出,或下纯血。便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大便中混有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另一种是血液经过消化液的作用变成咖啡色或黑色与大便混合在一起,此种大便叫黑便,也叫柏油样大便。
许多胃肠出血的病人,不知道黑便是胃肠出血的征象,虽然黑便多日,仍旧照常上班丁作,直到有一天突然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已有严重贫血。所以,当发现大便是黑色时,不要视而不见,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在胃肠道出血量很小时,肉眼往往看不出大便颜色的改变,这时需要做大便潜血试验来确定是否有胃肠道出血。食用过多的肉类、猪肝、动物血,某些中草药以及铁剂、铋剂等,都可导致大便呈暗褐色或黑色,服用酚酞类泻药,在排便后,大便在便池内有时呈鲜红色,但改素食或停用上述药物,大便即恢复正常。这种饮食或药物造成的大便颜色变化不属于便血。大便检查就可排除有否胃肠道出血的可能。胃肠道的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出血,如食管静脉曲张、胃炎、溃疡病、胆结石、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等。此外,某些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血液病瓤血管的疾病等,也可导致胃肠道出血,如伤寒与副伤寒、败血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门静脉血栓形成等。
对于便血的调治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心情抒情、勿心境不宽、郁怒动火、烦躁忧郁会使肠黏膜收缩、血行不畅。
(2)调理饮食,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黏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白萝卜、生梨汁、芹菜汁、藕汁、黄瓜、菠菜、茄子、苹果、香蕉、黑芝麻等食物。
(3)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糊状为佳。
(4)忌食油腻、辛热、粗糙、多渣的食物,不吸烟,不喝酒或咖啡。
(5)少做或不做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屏气、下蹲、久立、久坐、久行或劳累过度。
(6)减少性生活,性生活过频会使肠黏膜充血,加重出血。
(7)当血便量较大,颜色为鲜红或暗红色或便血伴剧烈腹痛、呕吐、头晕全身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以免贻误病情。病人及其家属都应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要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缓和激动情绪,在去医院的途中,必须使病人处于静卧的状态。
(8)可用药物治疗,如云南白药,每次0.3克,每日2~3次,温水吞服;脏连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
(9)做提肛运动,每日2~3回,每回30~50次。
(10)按揉腹部,如每日早晚两次按揉腹部,逆时针、顺时针各100次。
呕血
呕血是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出血的典型症状,即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分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胰腺、胆道的出血。
中医称呕血为“吐血”,以经口吐出或呕出,面色鲜红或紫黯,伴食物残渣为临床特征。吐血部分病例有胃脘痛史。多由胃热壅盛、肝炎犯胃,气不摄血,胃气上逆,损伤胃络所致。
引起呕血的原因有多种,常见的有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溃疡、食管异物、食管贲门黏膜裂伤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癌、胃黏膜脱垂症、胃动脉硬化、十二指肠憩室、十二指肠炎、胆道疾病、胰腺癌、壶腹周围癌、胃肠道血管瘤以及药物所致,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抗菌素等可致消化道出血。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血液病,应激性溃疡、心血管疾病、结缔组织疾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亦可致消化道出血。呕血以消化性溃疡最为常见,其次为急性胃黏膜损害、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胃癌。
食管及胃部疾病引起的呕血,多是因静脉曲张、溃疡、肿瘤等。胰腺疾病引起呕血的原因可能是胰腺的炎症,肿瘤肿大压迫脾静脉,发生脾静脉血栓,血栓发展累及门静脉造成门静脉高压,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激性溃疡、服药后引起的呕血,则大多是急性胃黏膜损伤所引起。
在临床表现上,患者多先有恶心,然后血液从口中呕出,继之有黑色大便吐出。呕出的血液性状取决于出血量及胃内容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如出血量较少,血液在胃中停留的时间较长,由于血红蛋白受胃酸的作用转化为酸化正铁血红素,则呕吐物呈咖啡残渣样的棕黑色。如果出血量大且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出的血液则呈暗红色。
呕血同时可伴有皮肤苍白、身体发凉、出冷汗、乏力、头晕、脉快、心悸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脉搏细弱、呼吸加快、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一旦有休克发生,说明失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检查血象可发现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急剧减少,这时应及时抢救,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呕血时,病人和家属不要惊慌失措,最重要的是镇静,让病人平卧休息,不要顾虑太多,别紧张,注意防止吐出来的血呛到气管里。病人如果呕吐的是咖啡样液体,量也不多,那么就不会有太大危险;如果病人呕吐大量鲜血,则应马上将其送医院。总之,要密切注意病人的病情,如面色如何、脉搏快慢,精神状况、手脚是否凉,是否出冷汗等,发现呕血应立该到医院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