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杜甫晚年曾由四川乘舟入洞庭,流寓岳州。当时,他已究悉潦倒,家贫如洗,唯有一叶孤舟,孑然一身飘流江湖。他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百感交集写下了多首感人的诗篇。特别是《登岳阳楼》一诗,寥寥四十个字,既写出了洞庭湖、岳阳楼的雄伟壮观,也道也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国事的多。那忧国忧民之心。感人肺腑,憾人心魄,成为千古绝唱。
点将台
215年,孙权派鲁肃率一万多名将士来到岳阳,准备与刘备争夺荆州。鲁肃来后认真实施孙权的政令,修筑巴丘城(今岳阳城),加紧操练水军,在城西依山临水的地方建起了一些军事设施,做好战争准备,点将台就是其中之一。
点将台位于城门外的湖边,由麻石砌成,南北各有台阶下湖,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古城楼,檐牙高啄,两头雕刻着龙头,顶上盖着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南岳衡山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我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之一,风光秀丽,人文荟萃,素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中华寿岳”之美誉。它南起“雁阵惊寒,声断衡阳止浦”的衡阳回雁峰,北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长沙岳麓山,横跨湖南省八个县市区,逶迤八百里,共72峰,其中南岳区境内有43峰,群峰巍峨,气势磅礴,正如清代著名学者魏源在《衡岳吟》中称赞道:“唯有南岳独如飞”。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登临峰顶,极目楚天,流盼崇山峻岭,便可领略到“如飞”的气势。南岳衡山以其“历史悠久名气大、五岳独秀风光好、中华寿岳众人仰、佛道并存影响广”四大特色著称于世。
南岳衡山1982年被******审定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1984年建立衡阳市南岳区,管辖三乡一镇一个街道办事处(岳林乡、拜殿乡、龙凤乡、南岳镇、祝融街道办事处)人口5.6万,面积181.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景区面积85平方公里。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南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恢复和兴建了麻姑仙境、穿岩诗林、水濂洞、金刚舍利塔、中华万寿大鼎、高山索道等大小景观120余处;2000年被评为国家首批4A 级旅游区,2001年又获得全国顶级、湖南唯一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殊荣。南岳年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旅游收入6亿多元。衡山因地处五岳的最南端,故名南岳。南岳衡山,历史悠久,其来历有着众多美丽动听的传说:一说开天辟地的盘古,死后化为五岳,其头为东岳,足为西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腹部隆为中岳,他的毛发则变成了美丽的花草树木,给五岳添上华丽的服饰。又说中华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追赶仙鸟,用神鞭打落朱鸟变成了南岳,朱鸟图案一直作为南岳的山徽,山上曾留下了神农采药的足迹。再说南岳称为衡山,是根据古代《周礼》、《春秋》、《星经》记载,衡山位处星度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象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天地的重量,能“铨德钧物”,所以名衡山。又因轸星旁有一小星,名叫“长沙星”,此星主管人间苍生寿命(主长寿、子孙昌),而衡山古属长沙,所以南岳又有“寿岳”之称。自宋徽宗在南岳留下“寿岳”石刻和“天下南岳”题词后,“寿岳”之名更称于世,后人祝寿常称颂“寿比南山”指的就是南岳衡山;康熙皇帝在四十七年《重修南岳庙碑记》中的第一句话便是:“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称寿岳”;雍正十年上谕第一句话是“南岳为皇上主寿之山”,李白曾有诗称赞南岳为:“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这里的老人星指的就是寿星。可以说以寿为景自古以来在南岳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如万寿宫、延寿亭、仁寿阁、寿佛殿等。2000年在中华寿岳——南岳衡山筑中华寿坛,铸中华万寿大鼎,创造了寿鼎文化的二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进一步奠定了南岳衡山“寿岳”、“寿山”的特殊地位,形成了南岳独有的福寿文化内涵。
衡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秀丽的风光引人入胜,五里景不同,十里一重天,素有三个胜地,四绝,四海之称。三个胜地即著名的旅游胜地,有名的避署胜地,独特闻名的宗教胜地(即水火不相容,佛道不相存的佛道教,他们同存一山,同聚一庙,共存共荣);四绝指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方广寺之深;四海即花海、林海、云海、雪海。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是南岳四季风光特色。
衡山之所以被誉为“五岳独秀”,是因她内秀于文,外秀于林。南岳是中华文化的宝库,素有“文明奥区”之美誉。历朝各代的帝王天子,朝廷命官来岳祭拜岳神,以卫社稷,而福生灵。唐宋以来,鸿儒巨学,文人骚客陆续来访,在此讲学论经,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动人的故事,南岳还是孕育和传播湖湘文化的摇蓝。南岳衡山无山不树,无处不绿,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达80%,1700多树种,600多科目,30万亩风景林,5.7万亩原始次森林,其中有弥足稀有的珍贵树种,如号称活化石的千年银杏,濒临绝种、世界罕见的绒毛皂荚,富有神秘色彩的摇钱树、同根生、连理枝等等。野生动物有锦鸡、竹鸡、大头平胸龟、穿山甲、野猪、狐狸等,是一座天然的生物宝库。
衡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无霜期长,冰冻期短,具有夏凉冬寒、雨量充沛、雾多风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特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71度,年平均气温14—18℃,极端最高气温40.8℃,极端最低气温-16.8℃,年降雨量1400—2100mm,雾日数达250余天。
庐山
庐山位于中国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是座地垒式断块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山体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自然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白鹿洞书院历史悠久,以其深远的学术文化底蕴而影响着一代代的学子。
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本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庐山是第四纪强烈上升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北部以扭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了一系列秀丽的岭谷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由一系列的断层崖,形成雄伟高峻的五老峰、秀峰、石门涧等。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着阶地和谷阶。山上和山麓地带都存在着古地面。在庐山与长江的交接地带、鄱阳湖的形成与扩张、塑造出一系列独特的湖滨地貌,与之相连,长江九江河段的地貌演变,湖洲交错的鄱阳湖大平原,形成了多种地貌的汇集,表现出极高的地理地质科学价值与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众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泉岩洞等,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现主要有12个景区、37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其景点主要包括五老峰、三叠泉、含鄱口、芦林湖、大天池、花径、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小天池等。
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说,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云雾弥漫。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年降水量可达1950—2000毫米,而山下的九江则为1400毫米左右,故山中温差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庐山的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弥漫的云气为庐山平添了许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良好适宜的自然条件,使庐山植被丰富,呈垂直地带性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据不完全统计,庐山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和我国7个类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在人文方面,庐山也具有较高的价值。晋代高僧慧远(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使庐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宗教胜地。公元5世纪,南朝道士陆修静在庐山开创道教南天师派。唐代马祖道在山上开创佛叫临济宗和沩仰宗,影响极大。到宋代,庐山有寺庙多达361座。明清以后,******教、基督教、天主教也在庐山建堂传教。经过1600年的发展,庐山已形成一山兼聚五教的罕见现象。
创建于公元940年的庐山白鹿洞书院,曾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理学的中心学府,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与当时的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师、教育大师朱熹,曾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白鹿洞书院经历了从唐末的兴建到南宋的兴盛以及明清时期的衰败和复苏,往日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再,不过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仍然在影响着后辈,而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庐山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名山、教育名山。
庐山上还荟萃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杰作,包括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日本式建筑和******教清真寺等,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