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学生必知的名胜古迹(上)
16767800000006

第6章

现存的故城遗址,是高昌回鹃时期在唐代高昌城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全城呈不规则正方形,总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城市布局大致与唐长安城相仿,在历经多年建设后形成今天的规模,它主要有三部分组成,首先有外城,外城城墙轮廓基本完整,部分地段保存极好,周长约5.4公里,城墙基厚12米,高达11.5米。每面有2—3座城门,其中西面靠北的城门保存最为完好,有曲折的瓮城和大量的马面,均为夯土筑成,夯层厚8到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有极清晰的夹棍眼,外城的东南和西南部分,还可以看出有寺院的遗址。故城外城是掬氏高昌时期所建。出土文书中有“论块中城”、“东南坊”、“西南访”等记载,说明当时此城已有外、中之分,东、南、西、北之别,并有各城门的名称,如:青阳门、会德门等,同时在唐代西州时期还有子城。外城内又有内城,内城居外城正中,即外城的中间,宫城的南面。城墙全为夯土筑成。西、南两面的城垣大部分还保存下来,间有破坏的地方,东面只能看到东北角的高地与东南角的一个土台基,北面正中和西北角还有一部分残垣基地,至于城门的遗址从地面上一点痕迹也找不到了。据测算,内城周长约3600米,和《隋书》中的记录基本一致。其建筑年代较外城早,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内城主要是宫城和寺院建筑等。内城中就是宫殿,宫城居全城最北部,外城的北墙是宫城的北墙,内城的北墙是宫在的南墙。整个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700米,西墙还有几处残基,连接起来,可以看出遗迹。东墙完全被破坏,什么也看不到了。宫城内留存下的许多高大的殿基,一般高3.5米至4米左右,夯层厚度约35—48厘米,可以看出是一座高达四层的宫殿建筑遗址。早期的宫城在今“可汗堡”内。鞠氏高昌时期随着外城的修建,宫城送迁至北部,南面而王,与隋唐时长安城的布局相似,回骼高昌时期宫城曾大动土木。

洛阳关林景区

洛阳关林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傍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也是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

1780余年来,关林因厚葬关羽首级而名闻天下。这里峻宇连甍,古柏森然,淄素入庙,视为严宫,形成了浓厚的关公文化氛围。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成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庑150余间、规模宏远的朝拜关公圣域。

兀立于广场上的“千秋鉴”楼,为旧时“灯影锣鼓话兴亡”的所在;分立于大门两侧的明代石狮,赳赳而踞,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极富封建意味的大门镶嵌着81颗金色门钉,体现了关林的崇高地位和关羽的身后荣耀;立于仪门左右重达3000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400余载风风雨雨,依然肃穆含威;仪门“威扬六合”匾额为慈禧太后御笔,端庄厚重,弥足珍贵;连接仪门和拜殿的石狮御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甬柱顶雕石狮104尊,百狮百态,圆润生动,毫无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时期中原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舞楼(又称千秋鉴楼)、大门、仪门、拜殿、大殿、二殿、三殿、奉敕碑亭、关冢,构成了关林巍峨宏大的建筑格局。其主体建筑上的龙首之多,为中原之最。

建于康熙年代的奉敕碑亭,结构端庄,八角亭彩饰华繁、木雕精美,全为木榫勾结,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惊人的创造力。

关冢始于汉末,如今绿草如盖,高峻出尘,虽江山已改,而元冢依然。“关林翠柏”是洛阳“八小景”之一,古柏千章,葱茏回合,每当大雨急住乍晴之时,云气如烟,似袅袅香篆,悠悠绕冢流走,奇幻之景,令人拍案称奇。

千百年来,关羽作为忠义化身、道德榜样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敬仰。他的“忠义仁勇”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由此形成的“关公信仰”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已成为沟通海内外华人、亲情的桥梁和纽带。

每年9月29日在这里举办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届时,海外关庙人士和宗亲组织云集关林,举行隆重的朝拜仪式。关林成为海内外华人谒拜的圣域,也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浙江宁波天一阁

江南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园林艺术是在人类改造自然、营造人居环境的漫长建城历史过程中,不断积淀、演化形成的。到了明代具有宁波地方特征的天一阁园林也因此悄然掀起。天一阁园林在古今交融中成长,秀色美景。凝视它,能真实地体会到曾经的文化气息,真切地感受它的时代脉搏。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江西南昌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市沿江路赣江边东岸,江西南昌西北,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原阁建筑规模很大,阁高九丈,共三层。东西长八丈六尺,南北宽四丈五尺。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达28次之多,世所罕见。现在的阁楼建于1985年,高达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仿宋风格,临江。

滕王阁巍然耸立于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缨,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为滕王,后迁到洪洲(南昌)任都督。在南昌他别无建树。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为别居,此楼便是“滕王阁”。

滕王阁历来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歌舞宴筵的场所,因而,新建的滕王阁内陈设无不突出文化楼阁的特征。贴金的“滕王阁”正匾系苏轼的墨迹,正门不锈钢长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手书。其余匾额、楹联,或集古人书法精华,或为当今名家珍品,各类大型壁画、浮雕,均体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主题。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再现“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之风仪神采;古老的编钟、乐器及青铜祭品、礼器等,凭添了新阁的古雅气氛。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初唐诗人王勃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所写《滕王阁序》中的句子。千百年来,阁内因序传名,序以阁流芳,为南昌凭添了多少风流。

滕王阁自唐初创建以来,迄今已有1300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迭遭废兴达28之多,第29次兴建奠基于1983年,竣工于1989年重阳节。重建的滕王阁坐落在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占地4.3公顷。背城临江,濒临南浦,面对西山,视野开阔,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不失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意境。这次重建,采用宋朝式样,突出背城临江的、瑰玮奇特的气势。阁高57.5米,明三层暗七层,加上两层底座一共九层,琉璃绿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古朴高雅,蔚为壮观。主阁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与主阁相接。主阁之外,还有庭园、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筑,无论从高度、体积、占地面积还是从建筑风格来看,滕王阁均可列为全国主要古典楼阁建筑之一。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盛赞滕王阁的名句。

河南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少林寺建筑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阉、二祖庵及达摩洞等。

少林寺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声誉显赫的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位于登封市西12公里处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风景区的主要核心景区之一。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至此,少林被称为“禅宗祖庭”。唐初,少林寺志坚、昙宗等十三棍僧,在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立下汉马功劳,得到了李唐统治者的赞誉和封赏。在此期间,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极快,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少林功夫也从此美名远扬。明代达到鼎盛。民国时期,军阀石友三放火烧毁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千年基业毁于一旦。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少林寺雄风重振,特别是1982年一部《少林寺》电影,使少林寺、少林功夫风靡世界,成为河南乃至世界的一个顶级旅游产品。

少林寺自建寺以来,禅、武、医举世闻名,经久不衰,沉积了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曾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4A 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中原旅游明珠,华夏旅游胜地。

洛阳开封府

“开封府”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威名驰誉天下,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美名传于古今。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令人荡气回肠,引起几多瑕思神往。

重建的“开封府”,位于开封包公湖东湖北岸,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

开封府依北宋营造法式建造,以正厅(大堂),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作为主题景区,开封府坚持动静结合,雅俗共赏,历史与演义相映成趣的经营理念。在开封府,您除了能够看到大批珍贵史料,轶事和陈展外,还能够看到“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演武场迎宾表演”、“喷火变脸”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真切地体会到“游开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朋友,您想体验府衙文化,亲睹包公威严,了解大宋逸闻传奇吗?请游开封府。

洛阳开封府旅游景点

开封府的文城墙景区,布置有精美的日晷、高表、漏壶和巨大的报时钟、报时鼓,不仅再现了北宋开封府利用这些仪器计日报时的历史,也生动地反映了北宋“重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开封府的府司西狱景区,设有典狱房、狱神庙、死牢、男女牢房等景观,按北宋时期的状况,分别布置有雕塑、刑具以及各种反映当时狱政、狱务实际情况的场景,是宋代刑狱文化的一个缩影。

开封府的梅花堂由齐民堂,东西配殿所组成。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包公倒最坐南衙”、“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等演义故事。景区内还有包公倒坐南衙办案时的蜡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