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学生必知的科学保健常识(上)
16765700000016

第16章 中学生的心理保健(7)

我再次找到一位同学,他说他现在有70个网友,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前和现在的同学,聊天内容都是一些无聊的或是平时在他们内心深处不想说或不敢说的内容。经调查我发觉,这部分同学家里面都有计算机,都有较高的网龄,再问他们上网最爱做什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打游戏,一种是聊天。我再问:你们家长同意吗?他们都说家长肯定不同意,自己是偷偷地做的。当我问他们觉得这样是不是对的,他说,老师,你别说了,你要说的大道理,我都懂,什么上网荒废学业呀,上网就等于吸毒、吃******呀,太浪费时间呀,你还可能能拿“沈鹏杀母案”等来给我讲,这些我都听腻了。

经过以上的调查了解,我开始冷静地思考: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学校应该怎么办,家长应该怎么办?

在找到答案之前,我们先来冷静地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令学生对网络这样痴迷呢?

一方面是来自网络本身的魅力。网络之所以令人神往,让学生甘愿沉迷于其中,是由于它可以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可以在各个BBS 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觉得很有成就感等。

另一方面是来自学生自己的问题。当我对那几个爱上网的同学进行了一番调查和了解之后发觉他们整体上主要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家长所给的学习压力较大,觉得没有完成任务的可能,则干脆放弃完成任务;2、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其中,感到学习压力大是大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一位学生,升入初中后由于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竞争对手发生了变化,她感到很难适应,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学习上的不成功,导致她选择网络来逃避现实。

3、缺乏生活经历,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学生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

人都总是会喜欢选择比较轻松,没有压力的生活,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很容易摆脱目前自己的困境,并且可以在那里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发泄,自由地取悦自己,那这将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这是深藏在人类深处的软弱性,一旦自己给自己找好理由,就一定往里面钻,相比之下,学习会让人觉得有压力,不能取悦于自己,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得出,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中,那一种力量将会占上风。像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光靠一味地给孩子讲大道理是不够的,因为学习说到底始终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智力活动。而聊天或游戏其出发点是让人高兴,让人兴奋,让人感觉放松,如果我们和它正面冲突,硬碰硬,让学生来选择,我们最终会败下来,怎么办呢?

据了解大部分正常交友、正常生活、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的同学,面对网络,会从容应付,不会掉进网络的泥潭,反而会更好地利用它来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呢?我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并不在于网络,而是孩子的现实生活出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需要面对许多实实在在现实的东西,当然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在父母的避护下,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没有压力的,但他们最终要面对的是生活,面对今后的竞争,这就让他们不得不感到苦恼,学习上不成功,受老师训斥比较多或缺少朋友的孩子,他们的现实生活是不成功的,因此,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厌倦生活,回避现实,这时,如果一旦他们发觉还有网络这样一遍天空对他们是自由开放的,没有约束的,很自然,他们就会融入到网络中去。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孩子的根本,不是一味地让他们要会这会那,让他们有成功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幸福感,因为成功不代表快乐,幸福了才会快乐,我们现在家长,很多把孩子成功放在首位目标,实际上一味想成功的人,很难面对失败,用周宏老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让孩子有幸福感,有幸福感的人,他就能够面对失败,他觉得失败会是另一种成功。这时候他就能享受苦难,享受失落,自然而然就会认为这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应该去承担,应该去接受。

因此,网络是无辜的,上网本身是无罪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信息化,利用网络可以帮助自己查找各种学习资料,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深度、广度,只要正确面对这些问题,网络问题就不再是一个问题。

中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意识

纵观现今学生的学习,不是在题海中如痴如迷地打圈,就是对学业失去信心,无心学习。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得不深思,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学生如此地学习?还有,我们该如何去解救学生呢?

据了解,现在的教师是越来越“关注”学生们对外界各类事物发生的兴趣爱好,然而他们不是让学生们顺其自然地发展各自的兴趣,而是强迫学生去选择“兴趣”。教师们选择自己的目的在直接“挂钩”。因为所教学生成绩的上升或下降会影响到自己的经济利益。于是,只是以取得好成绩为目的,无暇顾及其它,如道德、卫生等。把本来应该能让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小天地”,弄得“苦不堪言”。殊不知,把学生们的“兴趣”压缩在某个狭窄的空间,使他们丧失了更多方面的“艺术熏陶”的机会。

兴趣是一个人能量的激素,而教师带有功利目的强加给学生的变了味的“兴趣”,只会成为他们的压力,扼杀了他们宝贵的童心,扼杀他们的创造力。优秀人才一般都兴趣爱好广泛,但并非是“诞生”于“独裁者”的指挥棒下。我们怎么能让小小年纪的学生就“偏食”,“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趣的事物可以使人减小焦虑,增加快感。学生有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诺斯做了兴趣与智能对比的研究,认为兴趣具有促进努力学习的功能,他还认为兴趣与智能相比,兴趣更重要。也就是说兴趣较浓的学生比智能较高的学生在学业上占优势。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语文课教学的情景中,将高中学生按照智能与兴趣分为两组,一为智能组,一为兴趣组,智能组平均智商为120,但对语文和写作没兴趣,而兴趣组学生的平均智商只有107,可是他们喜欢阅读和写作。在这两组学生学习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同样的测验,到学期结束时,发现两组的总成绩,兴趣组优于智能组。兴趣组平均每人阅读20.7本书,写了148篇论文,而智能组平均每人阅读5.5本书,写了3.2篇论文。由此可见,兴趣时于学习是极为重要的。

正因为兴趣对学习有其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和班级活动中,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品质。下面几点是我研究小组对教师作的建议。

(一)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倾向。兴趣倾向性是指对什么内容发生兴趣,它是形成其它兴趣品质的前提。

学生的兴趣可以是指向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指向精神方面的。不同的学生,其兴趣的倾向性是有差异的。如有的学生对绘画有兴趣;有些人只对影响自己个人利益的东西感兴趣等。应该运用自身和集体的教育力量,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兴趣倾向。

(二)围绕中心兴趣,培养和激发广博兴趣。广博兴趣和中心兴趣是一个良好兴趣品质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良好的兴趣品质是既博又专,专博结合。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偏重,这对学生兴趣的发展出是不利的。班主任应该走出只重视智育或考试成绩的怪圈,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条件,鼓励并调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要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广博兴趣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参谋和组织者;另一方面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潜力,努力培养中心兴趣。

(三)培养稳定而有效的兴趣。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些对象上。在这方面,个性差异很大。有些学生对事物缺乏稳定的兴趣;有的学生有着稳定的兴趣,凡事力求深入,锲而不舍。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对学生形成稳定而又有效的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内部动力,激励学生掌握知识,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但是,兴趣毕竟是自己的,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

要有良好的兴趣品质,自己的努力还是不可缺少的。经我研究小组的一番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点给同学们参考。

(一)“先苦后乐”法。如果仔细观察每全人吃东西的习惯,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吃东西会先挑喜欢的吃,而把不喜欢的留在最后才吃,甚至是不吃;而有一些人则刚好相反,他们会把不喜欢吃的先囫囵吞掉,最后再慢慢享用自己最喜爱的佳肴。有的学生就把这种习惯带到读书上来,一味读自己喜欢的科目,对不感兴趣的科目则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如此一来,就会产生某些科目成绩奇差无比的结果。这里介绍的“先苦后乐”的读书方法,就是建仪同学们用第二种吃东西的方法来读书,对不喜欢的科目也要用功。

(二)图片法。留意看看的话,会发现同学们的书理想上会贴满了学习计划,学习目标等一大堆学习上的需要品。这样的读书场所似乎太过刻板,严肃了,不但激发不了你的读书兴趣,反而会令你有窒息的感觉。所以,我们建议同学们在这些纸中间不妨贴在自己喜爱、崇拜的人物或风景图片,让自己在伏案用功之时,紧张的情绪能暂时得到松弛,增进读书效率。

(三)接触大自然法,同学们长期面对繁重的学习,体力不堪负荷精神过度紧张时,都会亟欲摆脱尘俗,彻底解脱,让身心获得休息,让青山绿水、清风、旭日涤尽尘嚣。让自己获得一股新生的力量,以全新的面貌再度回到学习中来。

以上的方法对教师和同学们未必是最好的,但相信也激发了你们的念头,想到更好的方法,大家也不妨提出自己的想法,去把我们的教学方法搞好,使同学们在学习中领会到其中的乐趣,不再是为了某一个步的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