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格的力量(经典励志文丛)
16759300000005

第5章 女性的品格标志着民族的发展与否(1)

吸取万物之精华,提高自身的素质,人类的智慧是无可限量的。

——沃兹沃斯

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根源于人烟罕至的地方。

——荷尔普斯

感谢上帝!是您的仁慈让我们能沉浸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之中。父母是我们最早的老师,接着便是学校里的老师,传授知识给我们,教会我们什么是理性。

——乔治·赫伯特

拿破仑在和贡庞的夫人交谈的过程中,问道:“传统的教育体制似乎已经限制了人们的发展,如何改进,才能使人们受到最好的教育呢?”

“母亲!”贡庞夫人破口而出。这回答深深地打动了拿破仑。确实,他说:“这个词代表了一个教育制度。所以,我恳求您,务必要培养出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的母亲!”

——艾梅马丁

第一节品格最初形成于家庭

社会规则和制度形成的最终源泉是家庭,不管这个家庭本身是纯洁还是丑恶。法律也只是家庭的反映。家庭生活中,孩子幼小的心灵开始爆发出思想的火花,长大后,向社会进发,才有了公众的意见。所以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民族振兴事业应从托儿所开始,孩子的教育者比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产生的影响更深远!

人的品格和智慧首先在家庭中形成,这是自然规律。那么家庭生活就该是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先在家庭中学会生活和交际,才能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因而,对社会文明最有权威影响力的学校是家庭。原因很明确,整体的文明是由个人素质决定的。它就是说,每个成员,或高贵或卑劣,对社会的文明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早年道德环境的影响,伟大同样如此。从你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得从人们那儿获得关爱和营养。当你开始第一次呼吸,便已经开始接受他人的教育了。一位母亲询问牧师:“我该在什么时刻开始教育我的儿子?他已经4岁了。”牧师回答说:“夫人,如果您现在还没对您的孩子进行教育,那么,可以说他已经被您耽误了四年。在孩子脸上绽开第一朵微笑时,您就该抓住机会开始教育了。”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来得更早。因为孩子天生就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无孔不入。在阿拉伯,有句生动的谚语:“光秃的无花果树看着丰收的无花果树,也会变得同样的硕果累累。”一样的道理,周围人们的行为举止对小孩有着巨大的示范作用。

在儿童时期,在品格的形成过程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也会产生终身性的影响。儿童时期的品性是成年品性的基础和核心,后期的教育不过是儿时品格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从这方面的意义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虽不是很准确,但也有着一定道理。密尔顿曾经说:“一生之计在于童年,正如一天之计在于晨。”我们出生时带来的那种精神和能力,往往会持续最长的时间,有最强的推动力。人在呱呱坠地时,善良、邪恶、高贵、卑劣就已在头脑中存在,决定一生的品格。

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孩子的眼里满是好奇和新鲜,他们惊异于周围的事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学会观察领悟、分析对比,甚至模仿,将一切置于脑海中。孩子的这种无穷的潜能,令所有人都惊讶不已。布鲁姆爵士经研究发现,婴儿在18~30个月里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都有着超强的领悟能力。这是成人不能相比的。在这个时期里,孩子获得的知识和见解,比剑桥大学的高材生或者牛津大学的优等生的学问有着更重大的意义。学者的知识一段时间不温习和知新,就可能会被遗失在角落里,但一个人在婴儿时期学到的知识却要用一生来消除。

儿童时期,人的心灵是毫无戒备地向他人敞开的,随时随地地准备接纳新事物。他们不仅接受能力好,记忆力也很强,学的东西都深深地刻在记忆中。据说,斯科特对民族文学的如痴如醉在学会读书写字前就产生了,因为他的祖母和母亲反复朗诵。童年就像一面明镜,投射出最早闯入他思维又对生活起决定作用的一切东西和印象。孩子的一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第一次,第一次喜悦,第一次悲伤,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第一次辉煌,第一次不幸,这些构成了他一生生活的背景。

在熏陶和培养人的性格、习惯、意志的同时,这些也成了人们日后幸福生活的依托。当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一定程度上改变生存环境,但与童年时形成的道德观念相比,这一切显得多么微弱和渺小啊。在粗陋庸俗、野蛮暴力的社会中生活,即便是心灵高尚的哲学家也会变得麻木不仁、不知廉耻。可以设想,天真无邪充满幻想的孩子们处于这样的环境,还有纯洁善良可言吗?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管理的优秀与否决定了家庭的好坏。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孩子,由于在品德智力方面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必会表现出诚实和善良,健康又能干。并且能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乐于助人,慷慨解囊,为社会做贡献。

相反,如果小孩生活在愚昧无知、人情冷漠的家庭,日久天长,无意中就会形成自私自利、粗鲁无礼的性情。再加上现实的社会环境的诱惑,对人们来说,他是危险、可怕的。一位古希腊人说过:“如果让一个奴隶去教育你的孩子,那么你将拥有两个奴隶。”

第二节女性具有影响力的品格

孩子总会情不自禁地模仿他看到的一切。人们的言语、行为、姿势、习惯等都是他们学习的对象。对每个人来说,童年时期都是最重要的。从那时起,一生的品格就开始形成了。任何教育者对他产生的影响肯定不能超过之前期的教育。假如将人的一生看作是受教育的过程,把大千世界当作一所学校。那么对一个环球旅行家来说,沿途的民族对他产生的影响远不及出生时照顾他的保姆。由此可以得到结论:榜样对小孩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要培养出健康活泼、聪明机智的小孩,得有良好的榜样。而能够频繁在小孩面前出现的,就是他的母亲。

乔治赫伯特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母亲胜过100个教师。在家庭生活中,母亲“像磁石一样将所有人的心灵吸住,像启明星一样受人关注”。她是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的对象。培根把这种模仿比作“全球通的训导”。然而,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训导,更是身体力行的,像无声无息的口令,指挥着孩子。在极坏的榜样面前,怎么劝告都是无济于事的。孩子们会追随榜样,但不会恪守规则。假如那些劝告者和规则制定者自身都不能做到言行一致,就会在无形中教给孩子虚伪。而且小孩也有辨别真伪的能力,父母若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很快就会将其戳穿。这种口是心非的说教毫无价值。

模仿的过程,对人的品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却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系列。它们就像一瓣瓣小小的雪花,在空中飞扬,没有引起变化。但正是因为它们不断地积累增加,才造成雪崩。不良的行为也是如此,日积月累,就养成了不易改变的不良习惯。它左右着人的行为举止的善恶,决定了品格的优劣。

母亲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父亲,她的形象对家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家庭是女人展现自我的天地,可以最大可能地发挥她的能力。家中事务无论大小,她都要参与、管理,拥有绝对的权力实行全面控制。她观察着小孩的一举一动,同样,孩子也观察并模仿妈妈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母亲成了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和榜样。

在谈到幼年受的教育对人一生思想的影响时,科雷说,他把这看作是在一棵小树苗上刻下字母,随着年龄的增长,树苗长大了,字母也在不断扩展,日益明显。可见,这些东西在童年虽只有微弱的印象,但却是不可磨灭的。植入思想的观念就犹如撒入地里的种子,埋没了一段时间以后,定会破土而出,长成生活中的习惯、思想和品行。因此,孩子的身上存有母亲的影子。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母亲的语言、行为和生活方式,母亲在孩子身上获得了重生。

任何一种感情都无法与母爱相比,它仁厚而又博大,有着普遍而又深远的影响。一个人从诞生那刻起,母亲就对他开始了爱的教育,而且从未间断过。在我们经历困难、挫折、失败的时候,即使不向母亲征求意见和忠告,也会渴望从母亲那获得安慰和鼓舞,包括那些独立、自强、勇敢的人们。母亲传递给我们的善良、美好的东西,通过言行表现出来。就算哪一天,母亲撒手离去了,她教给我们的礼节、智慧也不会消失,还会一如继往地指导着我们。所以,母亲永远是圣洁无比的。

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的幸福或悲哀、文明或野蛮、开化或愚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人。社会是一个整体,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而女人是家庭的崇权者,决定家庭的形象。爱默生说:“衡量社会文明的最佳标准是女人”,这话说得很有深意。有人说,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关键在那个睡在母亲怀里的婴儿,而那婴儿的未来如何,就得看他从母亲那获得了什么样的教育。

女人最擅长进行人性的教育,这是她超出其他教育者的地方。如果说男人是人类的头脑,那么女人就是充满爱心的心灵;男人代表着理性,女人则是感情的象征;男人富有强大的力量,细腻、文雅、高贵是女人的优势。即使是最刚强的女人,她也有柔弱、感性的一面。所以,虽然男人是人类的智力支持,而对品格起决定性作用的情感的开发却得依靠女人。男人能充实你的头脑和智慧,女人则会占据你的心灵和思想。可以说,男人教我们什么是爱,女人则能让我们真正去爱。因为有了女人,人类才会有美德。

圣·奥古斯汀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了在人的品格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作为撒杰斯特区的一个穷困市民,奥古斯汀的父亲为他儿子的非凡才华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为了能够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他付出的远远超过了他的经济能力。而母亲莫妮卡有着完全不同的做法和期望。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拥有崇高、善良的心灵。为了向奥古斯汀引导善的道路,她克服种种困难和艰辛,悉心照料、耐心指导、真诚劝告儿子。终于,一向生活不检点的儿子被她坚持不懈的努力所打动,改变了以往的作风。母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位善良的母亲,不仅拯救了她极有天赋的儿子,连她的丈夫也都像变了个人似的。丈夫去世后,莫妮卡出于对儿子的深爱,随奥古斯汀去了米兰,继续照料他的生活。在奥古斯汀33岁时,莫妮卡去世了。但她的言行举行和教诲深深地烙在奥古斯汀的脑海里,决定了他一生的品格。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一个时期的自私、狂傲甚至邪恶,都会被幼年时形成的善良打败。天下的父母无不努力将自己的孩子往正道上引,但终究有不尽人意的时候。就像乐于施舍的人得不到任何回报。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孩子长大成熟,离开了父母独立生活,儿童时期父母灌输给他们思想和品格仍会伴随着他们,开花结果。

其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约翰·牛顿。他是奥尔尼教区的一个牧师,也是诗人库珀的朋友。在父母去世了很久以后,突然有一天,他终于良心发现,想起儿时母亲的谆谆教诲,不禁为自己的堕落感到耻辱和罪恶。正是萦绕于耳际的母亲的亲切的声音,让他迷途知返,找回纯洁善良的自我。

另一个例子是有关美国一个政治家的——约翰伦道夫。他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关于儿童时期的深刻记忆,我现在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那时妈妈总是拉着我的小手,让我跟她一起跪在地上,并念道‘我们的天父’。”

总的说来,这也只是些特殊的例子。人的品格在幼年时期就基本定型,成年阶段也不过是对其不断完善和稳固罢了。“不管你的寿命有多长,”塞西说道,“最初的20年都是你一生中最漫长的部分。”确实,在这个时期里,我们是最富激情,最易创造辉煌成就的,是人生的黄金期。沉湎于酒色并擅长恶意造谣中伤的沃尔科特博士,老年时已身缠重病。在弥留之际,有位朋友问他是否有什么未了的心愿。他急切地说:“请让我再回到童年吧!”假如可以重新来过,他一定会痛改前非,这一点谁都不会怀疑。但他的忏悔来得太晚了,生命已悄悄逝去,他的生活只能被习惯禁锢在罪恶和不幸之中。作曲家格雷特雷认为女人的人性教育是任重道远的,他用“自然的杰作”来形容和赞誉母亲。他这种思想说得极为深刻。一个善良优秀的母亲,营造出轻松、融洽的家庭氛围,她们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就跟男人们为物质进步所做的贡献一样是不可磨灭的,有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女性的温柔善良、细腻周详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因为他们的存在,家庭才显得舒适和幸福。这不仅有利于培养纯洁高尚的品格,也有助于刚毅坚强的生长。女人,尤其是勤劳、善良、正直而且乐观的女人,能使一贫如洗的家充满愉悦的欢快气氛。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关系十分融洽。这种家庭无人不向往,是众人追求的神圣的殿堂,是人们躲避风暴的温馨港湾,更是人们心灵的休息所:累了,你可以靠岸休息;伤了,你可以尽情控诉,博得同情和安慰;成功了,你可以在家人湿润的双眼中寻求骄傲和喜悦。家,是一切快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