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16724100000009

第9章 土族婚礼

土族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早期有多种自称和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土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人口有二十四万多。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互助地区的土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具有土、藏、汉文化兼容的特点。他们原则上只是同族之间通婚,但实际上与藏、蒙古、汉等民族通婚的也不少。同宗族之间,不同辈分之间都禁止结婚。土族人的能歌善舞,在整个婚礼仪式中都有突出表现。土族人常说:“不道拉上几句,不像个红罗喜事。”“道拉”是土族语言,意为“婚礼歌”。土族婚礼隆重热烈,通常可分为提亲、定亲、送彩礼、婚礼仪式和谢宴等程序。

1.提亲仪式

提亲是正式走向婚姻的第一个仪式。通常是男方父母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媒人多为男性,一般都是村里能说会道、有名望的长者,或者是与女方家沾亲带故说话有力度的人,便于说合婚姻。两个媒人带着男方准备的哈达、两瓶酒和馍馍等礼物前往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会把礼物原封不动地退还;若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礼物,热情招待媒人,只还回空酒瓶。男方见到媒人带着空瓶而归,就知道女方初步同意这门亲事了。

2.定亲和送彩礼仪式

提亲成功之后,双方要进一步举行定亲仪式。在选定的吉日里,男方的父亲或叔父,同媒人一起来到女方家,女方也提早请来本家族各家家长等候。双方一起商量定亲事宜。这次来,男方需带两包茯茶、三瓶酒、两副馍馍等吃喝礼物和一条哈达。还要送给女方的父亲一包茶,母亲一件长衫布料。同时还带一部分彩礼来,带多少视家境而定。双方在商议聘礼过程中,女方家开始往往会故意多要彩礼,这时,媒人和男方的父亲或叔父,就向女方家的长辈频频敬酒,说好话,尽量使彩礼的数目降到他们能承受的程度。双方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媒人要左右逢源,尽力撮合,这边劝女方适当做些减免,那边又请男方酌情添加一些,所谓高处减、低处添,双方都做了让步,聘礼多少及过聘方式等当场说定,定亲任务就算完成。双方议事人可以尽情地喝酒、唱“道拉”、聊天。

定亲后,男方家要按定亲时答应的条件,适时准备好聘礼,请媒人分期分批地送给女方家。主要的彩礼要在办婚宴前三个月送完,以给女方留出足够时间缝制衣服等。彩礼通常有干礼、衣料和首饰;也有全部送聘金的,由女方自己选购缝制衣料等。

3.婚礼仪式

订婚仪式到结婚仪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不一,长的可达数年、数月,短的也可能只有几天。土族婚嫁,多在秋收后的冬闲季节举行,婚礼仪式一般持续两天。结婚日期的择定也很慎重。男方要请来女方的父亲、叔父或哥哥等人,与自家同样身份的人,再加上媒人,双方约有七八个人,共同请神择吉日。日期定下来后,双方就要为婚礼仪式忙碌。

婚礼前一天,女方家要举行嫁女宴,土族称“麻择”。女方本家族各户、亲友和近邻等都会送来礼物。女方家设午宴招待,并要当众摆嫁妆。摆嫁妆就是向宾朋一一交代哪些是男方送来的彩礼,缝制了多少衣服,亲友们送了哪些礼物,哪些是女方家的陪嫁等,陪嫁多少不定,但一对花箱子是少不了的。这天,姑娘要依俗哭嫁,拖着悲哀的声调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哀喉”:

哀喉——在今天的日子里,就要离开爹妈。

我的爸爸妈妈,操心了女儿一趟,受尽了寒苦熬煎。从今日以后啊,再不能伺候爹妈,爹妈落了一场空,活像做了一场梦。

“哀喉”声中,姑娘要哭着唱着感谢山神、土主、父老乡亲和父母、哥嫂、姐妹的养育之恩和深厚情谊。哭嫁词委婉动人,在场的人听了会为之动容。举行“麻择”仪式时,男方家会委托媒人送来三十斤肉,通常要有猪的前腿和四根肋条,还有三瓶酒、两副馍馍和一副蒸花卷。商量好送亲的方式后,媒人当日赶回男方家,告知准备娶亲的一切事宜。

这天傍晚,男方请来两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年轻娶亲者,土族语为“纳什金”或“纳信”。他们陪同新郎,带上娶亲礼物和新娘穿戴的服装、首饰,并拉着一只象征着纯洁和财富的白母羊,到女方家娶亲。按土族传统习惯,在娶亲之前,未来女婿不到女方家去。近些年有些改变,逢年过节时要去给女方家送些礼物。

娶亲队伍快到女方家时,女方家的姑娘们就兴高采烈地跑出去接受礼物,边唱边舞、边后退。到大门口时,女方家的男人们也出来热情地迎接纳什金等人。姑娘们趁机跑进家里关闭大门,唱起大家都熟悉的“唐德格玛”仪式歌,与纳什金隔门对歌。姑娘们发难式地唱:

唐德格玛——你们土族人的子孙哪,唱一只土族人的歌曲吧!唐德格玛——你从新郎家出来的时候,拿什么礼物打发了你?我们的歌儿要回答,回答不上请回家。

纳什金在人屋檐下,为少受刁难,早过这一关,就尽量放低姿态,讨好地唱歌对答:

唐德格玛——我跨的马儿很年轻,怎能和大马赛跑哩?我才学着做纳什金哩,怎能和阿姑们对唱哩?唐德格玛——东家给我的礼物多,我一件一件的拿来了。白色的母羊我拉来了,一对酒瓶我揣来了,头绳包头我卷来了,锦缎长袍我驮来了,腰带裙子我装来了,浅鞋木梳我没忘掉,红的红的是胭脂呀,白的白的是银粉哪,你唱的歌儿给回答。

姑娘们唱得尽兴了,折腾够纳什金之后,才开门请对方进去。对纳什金的捉弄还在继续:当他们走进大门时,姑娘们会迎面泼来一桶又一桶清水。女方的长者会假意劝阻:“贵客到了快迎接,姑娘们不要泼水!”姑娘们听了会泼得更欢。要是纳什金逃上楼,长者们会喊:“贵客上楼了,不要往楼上泼水。”姑娘们听到提示,就跑着上楼泼水。纳什金虽然浑身湿透,也不能生气。姑娘们闹腾够了,再请他们更衣入席。土族传统认为,水泼娶亲客,是为他们洗尘,向新人祝福。

随后,新郎要向岳父母敬献哈达,拜神佛。礼毕,双方上炕喝茶、吃饭。此时阿姑们拥挤在窗口唱起婚礼歌,用风趣幽默的唱词奚落、挖苦纳什金:“从哪里出来的,这样难看的人?”接着就自问自答,极力丑化对方,气氛热烈欢快。吃喝差不多了,她们就冲进屋里拉起娶亲人到庭院或麦场上去跳“安昭”民族舞,直到鸡叫头遍才结束。

第二天天亮前,新娘经过梳妆打扮,头上罩上一层层五颜六色的漂亮纱巾,准备上马起程。从新娘的梳妆打扮上,土族姑娘的出嫁方式可分两种,分别为“小出小进”和“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即指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大出大进”则指在娘家先改好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小出小进”时,到了规定时辰,新娘须坐“经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纳什金在堂屋外唱《依姐》歌,并使劲摆动褐衫衣襟,边舞边唱。然后,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毡或红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中,新娘的姐姐或姑姑等人替新娘将往日的辫子改成新婚妇女的发式,穿上嫁衣,戴上首饰。纳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新娘的亲属将一把红筷子撒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

新娘在娶亲人、送亲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门口。

新郎捧着美酒和哈达,迎接新娘下马。在他身后,每一步站一个姑娘,个个捧着酒盅、酒壶,逐次为送亲的宾客敬酒。送亲者边唱边舞,对新郎家的热情接待表示赞颂。新郎新娘进门时,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着红毡或白毡,新郎新娘抱着红布娃娃,按男左女右方位并排跟着毡走,缓缓进入庭院。

如果是“小出小进”方式,新娘要先到伙房灶神爷前,由事先选定的“全福”妇女动手为她梳头改发式,穿新婚服装,穿插着开口仪式。开口仪式时,也由一位事先选定的妇女,手拿红线缠着的擀面杖,在新娘面前绕几下,念叨着:“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到外面去讲,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穿戴好后,即举行拜天地仪式。由媒人或送亲队伍中的一位长者诵祝词:“鲜花般的阿姑,走过金子的楼门,来到金子镶成的庭院,向上天下地,千神万佛,叩头!”新郎新娘要连拜四次,方进入洞房。随后宴席开始。席间,双方都要唱筵席曲和喜庆赞歌。

4.谢宴仪式

谢宴主要是感谢媒人。土族婚礼中,媒人是十分重要的中介人。男女双方都很感激他,并借婚宴之机答谢媒人。这种谢媒之礼也有一定程序。媒人面前的一张方桌上放着酥油、炒面、牛奶、酒瓶、酒杯、木匙和一撮白羊毛。仪式开始时,一边给媒人敬酒,一边唱谢媒歌:

刘备在东吴招亲,全靠乔老先生;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亲,全靠隆宝卦丹巴;今天两家成亲,全靠媒人的功劳。媒人把山羊不能走的路走成了人走的路,人不能走的路走成了车路,功高望重。媒人走过的路上应该建宝塔,媒人坐过的地方应该修经堂。

动人的赞词是对媒人的最高奖赏。赞颂完毕,给媒人脸上和额头抹点酥油,嘴里喂点炒面,还要灌上一口酒。这是宴席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婚宴中歌舞尽兴之后,送亲队伍即将返程。他们离开男方家时,会唱起婚礼最后一首歌《海姐》:

西宁城里炮响了,兵马元帅行动了,太阳已经下午了,客人就要启发了。婆家娃娃等着哩,阿爸阿妈叫着哩,热酒还在热着哩,你的烧炕烧着哩,海姐、海姐!

送亲队伍中,当伴娘的姐姐也一同回去;当伴女的妹妹则要留在新郎家,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门时一起回去。回门时,一对新人要在新娘本家的长辈那里磕头拜望,领新郎认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