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16724100000022

第22章 灯会习俗

西瓜灯,红彤彤;茄子灯,紫莹莹;白菜灯,水灵灵;黄瓜灯,刺哄哄……这是对正月十五元宵灯会上各种花灯的描述,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小曲小调里都有流行。除了这些蔬菜水果类花灯,鱼龙灯、莲花灯、十二生肖灯等造型的灯也应有尽有;灯体上的各种吉祥图案也是五花八门,栩栩如生。灯会期间,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都极尽能事,以灯为载体,借重当地传统习俗,糅合新技术、新观念,打造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地方特色。制灯、买灯、张灯、舞灯、赏灯、猜灯谜、逛灯会……,元宵灯节,灯文化被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与灯相关的花灯戏等歌舞表演也亮相灯会。人们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余韵中,借张灯或耍花灯戏等传统仪式祈福去祟,冀求家和业兴。

秦淮灯会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盏灯,等于没过好年。

这是老南京人常说的一句俗话,换个简洁点的说法是:要过个好年就要到夫子庙观灯并买灯。从中不难看出夫子庙灯之好之重要:年味儿的有无与浓淡都牵系于此。夫子庙灯会是秦淮灯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秦淮灯会又称金陵灯会,是古城南京春节至元宵节期间盛行的张灯结彩闹花灯等民俗文化集会活动。秦淮灯会源远流长,灯火繁盛,素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美誉。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集中在建都于此的历代王朝的宫殿内外以及夫子庙、三山街、笪桥、评事街和上新河等文化商贸繁华地带。20世纪以后,基本上以夫子庙地区为主,现已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五里的风光带上。核心区域主要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公园、王导谢安陈列馆、吴敬梓故居陈列馆、江南贡院陈列馆和中华门瓮城展览馆以及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和琵琶路一带地区等。

秦淮灯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得到迅速发展,明代时达到了鼎盛。南朝初年,南京城就举办过元宵灯会,深宫禁苑、寺庙场所和市井民间等,到处张灯结彩,共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出现朝廷不夜天、“灯火满市井”的壮观场面。元宵节期间张灯、赏灯和百戏杂耍等表演活动已盛行于民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定制将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竭力提倡灯节盛事,以营造盛世氛围,并积极招徕天下富商建设南京。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朱元璋还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装点秦淮画舫,丰富灯的花样和秦淮美景。他还是一位制灯谜的高手,极尽能事,推动猜灯谜活动活跃发展。元宵灯会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续张扬元宵节灯会气氛。永乐七年(1409)初,“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尽享灯节的热闹。后来,他又召集能工巧匠筹办灯会,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营造太平盛世景象。皇室的重视,自然带动民间灯会迅速发展。明代中期《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描绘了鳌山灯节期间夺目的焰火及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明代时期,秦淮灯彩的品种已逐渐发展到两三百种之多。秦淮河畔流光溢彩、桨声灯影等繁华盛况,引来历代文人名士逗留、吟咏。在流传下来的一些明代戏剧和小说等文艺作品中,仍能窥知当时秦淮及南京灯火盛况。到清末民初时,国家内忧外患交袭,民不聊生,南京地区的灯节活动因之不如从前繁盛,但依旧得以传承。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出面修整秦淮地带风光,恢复举办“秦淮灯会”,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再次得到弘扬。

元宵节期间,南京地区百姓有“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八落灯”的传统节俗。人们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和闹灯等诸种形式过“灯节”,营造喜庆氛围,求风调雨顺、家和事兴。早些年,普通人家自己多会扎灯,也有的是到夫子庙等附近灯市上去买。近年恢复的灯会活动,灯基本上都以买为主,很少有人家自己扎制。也不再像早期那样多用蜡烛或油灯等明火,而是改用电池或固定电源等电力照明。不管自制还是购买,除了自家用外,彩灯还可以作为礼物送人,寄予日子红火、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到上灯时分,花样繁多的明灯纷纷亮相,流光溢彩。小孩子们则早早地提着自己的凤凰灯、兔子灯、青蛙灯和蛐蛐灯之类这灯那灯的或扎堆嬉闹,或满街穿梭,形成流动的灯火美景。人们都新装出行,连平时很少于众人前露面的妇女也三五成群地加入闹灯火行列,逛灯,走百病。当地有元宵节“家家走桥,人人看灯”以求无疾、丰裕红火和子嗣绵延等习俗。逛灯会的人自然以灯为关注主角,十里秦淮的灯火更是醒目,人们往来于热闹的街区灯市,赏玩各式各样的灯,费尽心思地猜灯谜。灯会上还有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以及歌舞、曲艺和杂耍娱乐等多种传统民间艺术展演,还有各样诱人小吃。叫好声、叫卖声和嬉闹声等热闹成一片。除了陆地,秦淮画舫也被各种花灯装饰一新,载客水中游。水陆呼应,动静成趣。

近些年,许多新材质、新造型、运用新技术的灯更是花样频出,与时俱进。高处悬挂的气魄,提在手上的小巧,甚至还有些五颜六色的属相“灯”可以戴在头上,闪闪发光。头戴彩灯,于密集的人群中穿梭自如,手上还可以拿点吃的、玩的等零碎,尽兴游逛。传统灯会中放孔明灯祈福许愿的习俗也曾一度恢复。但由于孔明灯用的是明火,放飞高升后存在安全隐患,被政府暂时限放。灯的式样有发展变化,人们对元宵灯节的钟爱不变。以灯为媒介,在秦淮灯会的游逛中,求吉去祟,丰富年味,你来我往中,享受古今相继的浓郁地方文化。

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兼说唱等综合表演艺术,也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和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其中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艺术最具代表性。秀山县素以“花灯歌舞之乡”闻名,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宋,元明延续,兴盛于清代。花灯表演从每年的正月初二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是春节期间当地喜闻乐见的综合表演艺术。正月十六以后还继续演的,则以“厚脸灯”名之。

关于秀山花灯的来源,当地民间有多种传说。有认为它是土生土长的本地艺术,自成体系;也有的认为是从外地传来;或传来后与当地艺术结合而成。在花灯表演前的启灯仪式中有这样一些花灯词:

灯是灯,灯是灯。灯从何时起?灯从何时兴?灯从唐朝起,灯从宋朝兴。

相关的传说中讲唐朝薛刚大闹花灯时,秀山地区就有了花灯。而“灯从宋朝兴”则与宋朝仁宗皇帝有关,如有的花灯班在启灯仪式中这样唱:

灯是为,灯是灯,灯由何处起?灯由何时生?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母娘娘瞎眼睛,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流传两盏到如今。

民间传说中讲宋仁宗为祈求生母双眼重见光明,“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在京城大闹花灯。秀山大姓到京城进贡时见之,携回几盏花灯祈福去灾,歌舞共庆。经代代流传、演变,形成了具有当地民族风情的明快喜庆的民间艺术。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秀山花灯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花灯二人转、双花灯、花灯群舞和花灯戏等四种。花灯二人转指一旦一丑两个人表演的单花灯,是秀山花灯的主要表演形式;双花灯即由二旦二丑四个人同时表演的双花灯,用于表现热闹、喜庆等较大场面;花灯群舞指多人表演的群花灯,由两对或多对旦丑同台表演。这三种表演形式都只有旦和丑两种角色:旦角叫幺妹子,丑角叫赖花子或别的比较“丑”的名字。表演时,旦角头梳长辫,身着罗裙,右手执彩绸折扇,左手拿花彩巾。走着“丁”字步,边歌边舞,表现出天真、诙谐、泼辣的俏美形象。丑角则是用头巾把头扎成“半边月”,穿对襟衣,腰系红绸带,手摇大大的蒲扇,踩着矮子步,围着旦角转,扮相、唱词等表演都尽显滑稽风格,突出旦角。表演过程中,不仅演员之间配合自如,还不时地与观众对答互动,营造热闹一体的气氛。花灯戏又称“单边戏”“花灯歌舞戏”和“花灯小戏”等,除了旦和丑两种角色外,比前三种多了一个“生”的角色,布景、演员装扮等都比较简单,很多时候是“像不像,做比成样”地意思一下,主要表演一些情节简单的民间生活小戏和神话传说等群众熟悉的短剧。秀山花灯的唱词用的都是当地方言,对场地的要求也不多,街头巷尾、院坝和堂屋等地十几平方米的平地就够,只有花灯戏和一些特殊表演等偶尔需要多做考虑。

秀山花灯班每年正月的演出,都有一些固定仪式,主要有设灯堂、启灯、跳灯和辞灯几个程序。依当地传统习俗,花灯班在正式出灯前,都要在自家堂屋设灯堂,供奉“金花小姐”和“银花二娘”神位,由灯师傅点燃香烛、纸钱,敬奉花灯神,求神保佑跳灯人顺利吉祥。祭拜之后,就在灯堂唱跳。由灯师傅领唱《安位》《唱位》和《开光》仪式歌,然后,众人齐唱《启灯调》请灯,再把将要演出的曲调唱一遍。请灯仪式之后,花灯班才可以外出走村串寨跳花灯,为人祈福去祟。跳灯是秀山花灯的主要演出活动。花灯班来到接灯人家的堂屋、院坝等处,通常先给主人及聚集的观众连说带唱地即兴送上一些吉祥话开场,比如“老年人来看灯,转回家中头发白了要转青……”之类。然后正式开唱,先唱《观灯调》《祝贺调》等,临走时要唱《谢主调》。之后,就告别此户,去下一处,爱热闹的都跑前跑后地随着“转场”。到了正月十五晚上,花灯班要在河边坝子处举行辞灯仪式,祭拜神灵,演唱《送灯调》。由掌调灯师傅领唱一遍春节期间所有演唱的花灯曲调,称收调。然后焚烧花灯及神位,并将跳灯人的衣服从火上抛过,祈求跳灯人一年平安。当年的花灯表演习俗即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