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扫除成长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16718900000051

第51章 性格虽不同,但友情一样好

“张老师,不同性格的人能友好相处吗?”一位同学和我讨论起这么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这个话题使我想起了过去的两个学生:小虹和小燕。小虹是个内向的人,凡事内心体验深刻而细腻,文文静静的不善言语,很有几分深沉。小燕却是明显的外向性格,总像个长不大的女孩,活泼好动,整天嘻嘻哈哈,爱说爱笑,快言快语。两个人应该说有明显的性格差异,可是他们一直是挺知心的朋友。

“这可能吗?”来访的同学听到这里表示怀疑。“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我说,“人际关系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吸引存在几个原则,其中有个相似性原则,也有个互补性原则。所谓相似性原则是说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特征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容易相互吸引。这是比较好理解的。互补性原则,则是说有时候个性特征相反的人,也会相互吸引。这是因为个性特征相反的人在一起可以使需要互补,即使双方的相互需要得到满足。比如,一个支配型的人和一个顺从型的人就可以需要互补,一个爱聊天的人与一个爱听聊天的人也可以相互满足需要。但这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是只有和自己性格相同的才能友好相处,性格不同的人一样可以成为好朋友。”

来访的同学点头表示肯定,随之问道:“那么,我们怎样和性格不同的同学交往呢?”

我们一起讨论后取得如下的共识:

(1)更新观念。我们应该从脑子里清除“性格不同不能很好相处”的偏见,确立性格不同的人也可以进行良好的交往的观念。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可以起到心理定向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交往的进程。

(2)增进了解。对别人的生活环境、经历和遭遇的了解,有助于对别人性格的体谅,从而有助于对别人的理解,交往起来就比较容易而深入。人际关系心理学上有个熟悉性原则,就是讲的这个意思。熟悉增进了解,了解增进理解,理解增进交往。世界上最深奥、最有趣的生物莫过于人,带着兴趣去探究一个人的性格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能培养自己的宽容和同情心,便于接受与自己不同性格的人。按照人际关系心理学上的相互性原则,一旦你接受了别人,别人也容易接受你。小虹和小燕所以有那么好的交往,与他们对彼此的情况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进而能彼此接受有重要关系。

(3)讲究互补。19世纪德国的两位化学家维勒和李比希性格截然相反,李比希豪爽开朗,富于挑战性,维勒温和沉静,遇事不动声色。但是他们却能使工作逐步协调,关系和谐融洽。秘诀就是他们两人很讲究性格和需要的互补,使不同性格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因而合作的卓有成效,都成了有机化学的创始人。这是互补性原则的最好例证。开头的事例也是这样。小虹后来告诉我,她爱想心事,想到痛心处就爱和小燕诉说,小燕的快言快语满足了她希望有外因支持的需要;而她的喜欢深思也在小燕所做的决定中帮了不少忙,减少了一些草率。“取长补短”也许是对这个意思的最好概括。其实,讲究互补不仅适用于性格相反的人的交往,也适用于所有性格不同的人的交往。

最后是调整自我。人际交往中应经常适当地调整一下自我。调整自我并不是要你改换自己的性格,失去自我,与对方性格完全求同。调整自我:①要纠正和消除你内心可能存在的偏见和苛求。凡事一分为二,多想想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改变自己处处要求别人与自己一样的心理习惯,这是与人和睦相处的前提;②要因人而异,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采取比较灵活机动的态度。当然,这与世故圆滑和逢场作戏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极端利己的,后者是互惠互利的。调整自我的核心是破除自我中心意识。凡事只会从自我出发来对待,即使是性格相同的人也会出现交往障碍。所以,破除自我中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任何时候都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的必备心理前提。在我们的讨论结束时,来访的同学深有领悟地说:

“谢谢您,我已经明白了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友好相处。”“其实,正如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性格不同的人。所以,我们经常需要思索的是和性格不同的人也要友好相处。”我说,“很高兴你有这样的领会。相信良好的人际交往会给你带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