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扫除成长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16718900000016

第16章 男孩终于跨越了心理障碍

电话铃声响起,耳机里传来一个男孩的声音:“是张老师吗?您好!几次想去心理咨询室,想想还是先给您打电话。老师,我非常迷信,我有精神病,很严重,我……”

“先不给自己的问题定性,好不好?”我禁不住插话,“你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麻烦,把具体情形说给我听听?”他的语气也轻松了一些,开始讲述他心中的烦恼:

“我总感到没有可靠的朋友,总觉得谁都不可靠。坐在教室里,我只要感到身旁有人看我,或是感到身边有人的呼吸,就学不下去,我就瞎想。我总担心,因为眼光和呼吸的作用,对我的身体,对我的大脑,对我整个的人会带来损害。特别是坐在那里或走在街上,谁要碰我一下,哪怕是无意的,我都更担心:‘坏了,我又受损失了,我身上的东西又跑到他身上去了。’如果对方比我聪明,比我学习好,比我长得高,比我个儿大,我就更认定他那些比我强的部分,都是从我这里悄悄夺过去的。就这样,我常常感到别人会伤害我。有时候,我真感到好痛苦,好痛苦……”

“我很理解你的痛苦。请你想想看,你的这种疑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由什么引起的?”我问道。

“小学六年级时,我的前座是个女孩。她的一个同桌是个班干部,后来班主任不让他当了。她后来的又一个同桌成绩退步了。不久我跟她同桌,我就担心也会遇到什么倒霉的事,担心她也会影响我。整个初中阶段时不时会有这种想法。进入高中后好像越来越严重了,变成担心许多人想夺走我的什么,给我带来损失和伤害。您说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精神病?”

“当然不是精神病。”我肯定地说。心理障碍与精神病是不同的。从他介绍的情况分析,他的确不是精神病,但他的心理确有障碍,属于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有: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就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3.易产生病态嫉妒;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5.好记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7.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相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自己的想法。如有3点符合上述情况,就可以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属于精神病的精神分裂症中,有一种叫做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初表现为敏感多疑,逐渐发展成妄想,并有泛化现象,妄想内容日益脱离现实,结构可能系统化,也可能是零乱的。有时伴有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情感和行为受幻觉或妄想支配,表现疑惧,甚至出现自伤及伤人行为。这似乎与偏执型人格障碍有些相似,但除了程度的差别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精神病,还是有其特定的精神症状。

(1)思维障碍。思维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其特点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病人的言谈或书写,虽然语句文法正确,但语句之间,或上下文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缺乏中心内容。交谈时可表现为对问题的回答不切题,对事物叙述不中肯,使人感到不易理解,这叫做思维松弛。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甚至个别词语之间也缺乏联系,这叫做破裂性思维。有时病人可在无外界影响下,思维突然中止,这叫做思维中断。有时病人涌现大量思维并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这叫做思维涌现。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语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这叫病理性象征思维。

(2)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情感淡漠最早涉及的是较细腻的情感,如对同志、朋友欠关心,对亲人欠体贴等。病情加重后,病人可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减少。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的情感日益淡漠,甚至对使人莫大痛苦的事情,也表现惊人的平淡。最后病人可丧失与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在情感淡漠的同时,可出现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协调,与思维内容不配合。病人可为琐事而勃然暴怒,或含笑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后者称情感倒错。

(3)意志障碍。病人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减退。病人对生活、学习及劳动的要求减低,如不主动与人往来,无故旷课或旷工等。严重时对生活的基本要求亦缺乏,如病人不注意清洁卫生,长期不洗澡、不理发;终日无所事事,呆坐或卧床。部分病人的行为与环境不配合,如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肥皂、污水,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等,称意向倒错。

(4)幻觉和妄想。这在一定类型或一定阶段,可以说是本病突出的症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觉和妄想,内容荒谬而脱离现实,且多不愿意暴露其病态体验而加以隐蔽。

(5)自知力缺乏。自知力是指病人对自身的异常或病理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觉察和认识到自己的疾病。由于缺乏自知力,病人往往不愿意主动求治。

总之,人格障碍与精神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人格障碍患者的智能并无异常,也无幻觉、妄想、定向或意识障碍,也无持续的情感紊乱,更无其他精神病的疾病所固有的特征,能够从事日常的正常生活。而精神病是以严重的心理功能异常为其特征的一组疾病。患者的认知、思维、情感反应、意志行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均受到严重的损害,以致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的接触,需要住院治疗和受到监护。

现在,可以清楚地诊断,这个男孩的问题不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或别的精神病,而属于较为明显的偏执型人格特征。他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障碍,并同自己“斗”,说明程度是较轻的。于是,我告诉他:“请你放心,你只是心理上有些偏执,过分自信,你会很快调节好的。这次我们先谈到这儿,给你一个任务:请你先试着找找根据,看别人给你带来过哪些伤害和损失,过两天来告诉我,咱们再谈,好不好?”

这样,我们结束了第一次通话。几天后,男孩来到了心理咨询室。“怎么样,找到别人给你带来损失或伤害的根据了吗?”我问道。“没有,”男孩有点难为情地说,“我实在找不出别人坐在我身边,呼吸、眼光或碰我一下带给我的伤害。”我说:“这才是实际情况。人和人之间一般是不存在这种得失关系的,不是你矮了他才高了,你瘦了他才胖了,你退步他才进步,你少了智慧他才多了智慧。相反,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人际之间都是可以共同发展的。互利和相容,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人际之间需要的是互利而不是互损。”就此,我们做了很多的交流。

“我信了,张老师,人和人之间不是互损的。”他确信无疑地说。

“好,我们的第一个方法已经管用了。这个方法叫做认知调节法。”我高兴地说。

“您能再给我一些具体的帮助吗?”他明显地表现出了对我的信任。

我笑道:“现在问你一个问题,说心里话,你感到我这个老师还是可信赖的吗?”

“从一开始就非常信赖您。”“好,那就从这里开始,”我顺势说,“想想还有谁是可以信赖的?母亲,父亲,弟兄,要好的同学,敬佩的老师……就这样从最信赖的人开始,逐步扩大范围,以信赖的态度进行友善的人际交往训练。别急,一步一步地扩大交往范围,逐步地你会越发感到绝大部分疑心是没有根据的,别人是可以信赖的。当然,为非做歹的坏人除外。”听到他的笑声,我说,“不能光笑,要认真去做。这一步可以叫做系统训练法。试一试看。”在笑声中结束了这次谈话。又一天,电话时传来那男孩的声音:“张老师,我全好了,真谢谢您。”“祝贺你跨越了一个心理障碍,你会更健康地成长。”

我欣慰地祝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