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扫除成长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16718900000014

第14章 女孩,让怨恨化为爱心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到,少年的故事并不都是“强说愁”,常常是那样沉重地让人难以承受。不信,你听:

我是一个心中充满恨意的女孩。对于一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

我在母亲的体内只呆了7个月就来到了世上。很多人都说我是活不了的。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我竟然活了下来。出生后我就被外婆带走了,连母亲都没有见过我,也许父亲也不清楚我什么模样。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是不该活着的人,是多余的女孩。

后来在外婆的谈话中,我又知道了自己的命运的一则故事。那次,外婆带我出外做生意。当把车上所有的货物卸下来的时候,惟独忘了还有一个我在车上。车子走远了,外婆才想起来,让小舅去找。幸运之神还没有离开我,那位好心的司机把我抱回他的家并张贴启事。就这样,一个礼拜后我又回到了外婆怀里。外婆怕再出什么差错,就把我送到表姐家。我在那里幸福地过了5年。我不得不叹息时间的消逝迅速,它让我还没有充分体验那快乐的时光,表姐又把我送到了一个陌生的空间——我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从此,我远离了快乐,远离了孩子们应有的童年。

在陌生的家中,玩耍时姐姐那种排斥的眼神,让我不能靠近;哭泣时奶奶那种嫌恶的眼神,让我只能小声抽泣;偶尔的耍孩子气时父亲那种凶神恶煞的眼神,让我只能缩进我自己的那片小小的内心世界;把衣服弄脏时母亲那种皱着眉头瞅我的眼神,让我只能低下头来……就是在这样的眼神里,我毫无意义地过了5年,让我的天分被埋没,让我的性格被束缚,让我的心灵被压抑,我只觉得一身压力好重,好重,这重量超过了我的承受能力。于是,我变得胆小怕事了,变得懦弱退缩了,连小孩都敢欺负我,我不敢面对生活,我能躲就躲,能逃就逃。

那年端午节的晚上,父亲似乎是借三分醉意说了一句“你本来就是多余的”。当时10岁的我,只觉得心中有一种难言的滋味。晚上,我站到楼顶,望着漆黑的夜。我不怕黑夜,我习惯了这样一个人的黑夜,它能给我一种安宁。但是,此时此刻我的心仍然不得安宁,仍然很乱。晚风吹来,吹不走我满脑子的混乱。你是多余的,你是多余的……脑海里没完没了地重复那句话。就这样跳下去吧,我的一只脚迈出去了!就在这一刹那,我迟疑了。我收回了那只脚,我还小啊,我想活!

也许就在我收回那只脚的一刻,我体内的叛逆的种子开始萌动了。由此,我变了,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了。我时而忧愁,时而活泼,时而沉默,时而狂躁,周围的人对我捉摸不透了。

随着年龄的长大,我给自己加了一层保护层:招牌笑脸。可是,只要别人碰到我心中的某种我说不出的那种感觉,我会像刺猬一样,用自己身上的刺不断地刺伤别人,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我的戒心很重很重,我不敢交要好的朋友,因为我怕别人的感情无意之间伤害我。那次我的同桌跟我说起,她多想他的爸爸,她的妈妈多疼她,我情不自禁地就恼火起来。她面对我突然的恼怒,感到莫名其妙。事后我向她道歉,但我没有告诉她我的心事。我很讨厌自己的这个样子,对无辜的人乱发脾气,这种行为算什么事?!

而且,我的内心有一个积存很久的秘密,一个非常可怕的秘密——报复!在家人无缘无故地骂我时,我就时刻想着报复他们。但是,内心深处我不想这样,其实我并不恨他们,反而觉得我这个样子好可怕……我该怎么办?我不想自己变成这样一个时刻想报复的人,我怕,好可怕!马老师,我该怎么办?

面对这样一颗呼救的心灵,我只能拿出我的心:女孩,你的遭遇让我的心好沉重,我深深地理解你的心痛!

你该怎样让心中的恨意消散?怎样让自己的爱心萌动?

最重要的是你要坦然接纳自己的心。从你似乎充满恨意的诉说中,我看到了你那颗善良的心,你很想爱你的亲人。你的恨不是对亲人的恨,是对自己的恨;恨自己没有找到对亲人爱的感觉,恨自己对亲人的恨意,恨自己的耿耿于怀,恨自己的戒心和伪装,恨自己对人的伤害,恨自己对亲人的报复心。因而,你不能接受自己的心态,你对自己的心态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你无时无刻不在批判自己的那颗带有恨意的心。于是,你感到好可怕、好痛苦。因为没有比恨自己更痛苦的事了。你看是这样吗?

所以,我劝你坦然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心态。以你的年龄,以你做一个多余的女孩的十多年的生存体验,你的心态是情理之中的。你给自己加了一层保护层,像刺猬一样地刺伤别人,时时保持着一种对别人的戒备心,对亲人的报复心,用心理学的话说,都是在进行心理的自我防卫。你那种被人当成多余的人的痛苦不知怎样化解,你只是想本能地保护自己,让心灵少一分痛苦,少一分伤害。这是非常自然正常的心理反应,这是幼小的心灵的自然选择,是情理之中的,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你最需要的是首先接纳自己的心,不再恨自己。一旦你接纳了自己的心,你的心就能平静安稳下来,也就少了许多痛苦。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许多焦虑痛苦常常不是事情本身造成的,而是对自己的心态的不能坦然相对造成的。一旦能够对自己的心态顺其自然,坦然相对,焦躁的心才能沉静下来。只有用一颗安定平和的心,你才能慢慢发现生活中的阳光,你才能让爱在你的心中萌发。

接受了自己的心之后,你再尝试站在父母亲人的角度看问题。

在我们的国度里,至今还有一些人重男轻女,一些当父母的人对女孩有深深的偏见。这是让人很痛心的。但是,随着你的长大,如果站在你父母的角度看,有许多事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传统观念并不只是他们个人的错,比如,农村的生活的确需要有个男孩子,比如,你出生后不得不离开家父母其实也很心痛,比如,父母对孩子的训斥打骂并非就是不爱儿女,比如,你父亲酒后的话,或者只是实话实说,或者还有当父亲的心酸和无奈,很难说一定是有意伤害你。你说是吗?但是,由于你从小离开了家,家对你成了陌生的世界,你对家人就有了一种隔膜。你以这种隔膜的心去看家人,就容易把他们的眼神看成对你的排斥和嫌恶。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作用,是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到他人身上了。因为投射作用,你凭主观感觉以为亲人对你不好,这又加重了你与亲人的隔膜,你的心更退回到自己的世界,没有和家人的心走到一起。所以,你需要学会心理换位。当你站在亲人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对亲人多一份理解,你的心就会和亲人的心走近一步。其实你也知道,哪个父母没有对儿女生气着急恼怒训斥的时候,哪个家中的兄弟姐妹没有闹过冲突?他们为什么并不如你那样看亲人的眼神?还不是就因为他们没有你那种经历,也就没有你那种主观推测。所以,你只要拆掉心中的隔膜,你就会感受到亲人的爱。

最后,你再尝试学会交流和沟通。人的很多心灵痛苦都是因为缺少交流。我猜想你从没有和亲人说过你的心里话,是吗?你不要再把自己的心封闭,不要再用那张“招牌笑脸”来包裹自己,不要再缩在自己的世界,你需要打开自己的心。首先是和妈妈交流,你不用抱怨,只是静静地诉说,你就会感到妈妈是那么爱你。然后是尝试和爸爸交流。再就是应该有自己的知心伙伴,也和他们交流。交流和沟通,一面让你的心灵痛苦得以宣泄,一面还可以从别人那里找到救助自己心灵的办法。你和马老师的交流不是已经有了这样的收获吗?善良的女孩,马老师深知你不是恨亲人,不是要报复,只是想感受亲人的爱。多多交流吧,你们的心就会走近,爱就会走到你的心中。

我知道你现在已经不再怕,因为爱的种子已经在你心中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