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赢在起跑线上(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16716100000029

第29章 舍弃失落感

失落感常常是困扰许多人的主要烦恼之一。美国一位高级女工程师这样叙述了自己的感受。“近来,我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笼罩着,我徒劳地想摆脱出来,可悲的是我连这种情绪是怎么回事都未弄清楚……“世上万物仿佛如一张大网直扣下来,渺小的我只有在大网之下做着莫名其妙的挣扎和寻找。

“……大学毕业后,我就到现在的单位就职,周围的人因这职位和环境而羡慕我的机遇,我的幸运,我的一帆风顺。”

“但是生活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愉快。在春风得意的背后,深深的精神危机围绕着我,无论繁忙还是悠闲,内心深处总被一种难以遏制的渴望灼痛着,使我无法安宁。”

“人们会问:你究竟有何不适?你还想得到什么?我无言以对,然而那种感觉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滋长着……”

这就是失落的现实表现!

这种感觉是被社会遗忘的空虚和茫然,是一种身属其位,却又不知自己生活在哪一个坐标上,心中只有无限的怅惘。

一般地说,一个人产生失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不适应角色的转变。

一个人在失去原来已习惯担任的角色时,很容易产生失落感。

比如,一个青年学生在学校生活久了,大学毕业之后必须参加工作。但离开久已默契和合拍的“象牙塔式”的生活之后,便很难在尘世的喧哗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虽然勉强地找到了工作,但未必是适合自己心意的。

(2)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

一个人在生活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时,便会有一种被生活遗忘的感觉,以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失业青年的失落感大多是由此引起的。

另有一些年轻人,总以为自己眼前的工作不适合自己,对文秘不感兴趣,以为自己可做个部门经理,而实际上他又没有什么专长,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只能让他从一个公司跳到另一个公司。最后自己也感慨自己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有位哲人说,期望越高失望越深。此语颇有道理。假想一下,当你对生活抱着那种美梦般的幻想时,在想象的世界里,你是个至高无上的国王或王子,你希望拥有一份舒适的工作,最好是某大公司的总裁之职,你希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儿子可爱、女儿美丽,且都聪颖过人……总之,你希望拥有一切美好。

可实际情况又怎样呢?现实生活走来时,过高的、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希望,如美丽的肥皂泡一样轻易地破碎了,于是失落因此而生成。而那些太多且不合理的希望,是一种没有正确、理智地估计自己的原因。

那么,该怎样对付失落呢?

(1)奋斗使人产生充实感。

失落感是因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失去了位置,个人的价值找不到实现的方式。要想改变它,不妨证明自己对社会是有用的。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也是最佳的突破方式。奋斗能让你显示自己的能量,它将是你突破失落的最佳方式。奋斗着的人们,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失败都不会感到空虚。

一位著名女作家指出:既然人类存在一天,寂寞就会存在一天;既然精神的解放是人类通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那么,与其一味地哀叹寂寞,还不如勇敢地直面寂寞。人类就是在寂寞与充实的轮回中前进的。只要不被寂寞扼制,以致消极、隐退、无为,进入恶性循环,那么,寂寞也可成为动力。治疗寂寞的最佳药方是“投入”,而非隔绝:是进取,而非逃遁。

况且,如果说没有友爱,人生无趣的话,那么没有寂寞,人生同样乏味。试想,若把你抛进喧嚣的人海,整天整日里都得面对着人群,点头、微笑、说话、应酬……得不到喘息,到后来,不心烦意乱、发怒咆哮以至神经错乱才是怪事。没有寂寞的世界,该是个多么喧闹、拥挤的世界,那岂不是人类的灾难吗?

挪威科学家南森说过:“人生重要之事是发现自己,所以有必要偶尔与寂寞为伴,沉思为伍。”

寂寞难耐,寂寞美好。惟其难耐,才显出它的美好。勇猛之人,可以战胜困难;坚毅之人,可以战胜挫折;睿智之人,才能战胜寂寞。到了你意识到寂寞总会来,又总会过去,不但不因寂寞影响你向前赶路,反而凭借着它的翅膀飞越崇山峻岭时,失落感便会自动消失。

(2)积极扮演角色。

失落者是一种角色的错位。也许你现在担任的角色并不是最适合的,不是一个理想的角色。但不管怎样,对目前的角色都要积极地扮演。

积极扮演角色会使自己感到充实。因为任何一个角色都是组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积极扮演就会体现出它的主要作用,个人的价值也会因此而实现。

而且,只有积极扮演角色,才可能发现自己的才能,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