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赢在起跑线上(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16716100000011

第11章 不在背后评价同事和下属

“人前说好话,背后勿论人非。”身为领导,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可随意在背后评价下属和同事。其实,人人都希望在工作岗位上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愉快地工作;但是这种和谐的群体气氛,常会被一些无聊的小事所破坏,使大家的心里蒙上一层阴云。

当下属或同事不在场时对其说三道四,这是破坏群体和谐的大敌。虽然言者未必怀有恶意,然而,由于谈论的是一个不在场的人,言论很易出格,让人听起来不无诽谤之感。

而这些背后议论一个人的言论,传来传去常常在无形中被夸大,尽管传话的人可能并无恶意,但一旦被受议论者听到后,足以使其伤透心。人类最难控制的器官是舌头,最难压抑的欲望是说话。想要堵住一个人的嘴巴,恐怕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些背后议论的话语几经相传,最后被本人听见时,已经是恶意话语之集大成了。相形之下,被议论者对那些背后议论者的反感和气愤程度,是可以想象的。随之而来会产生永远不再与那些议论自己的人说话、共事的思想,也是毫不奇怪的。这样一来,和谐的群体气氛必然遭到破坏。因此,当某人不在场时,绝对不要对这个人的行为做任何不负责任的评论。这是作为组织中的一员应有的起码修养。哪怕是没有一点恶意的议论,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作为一个领导,如果真想给下属提批评意见的话,最好和其本人面对面单独进行,在没有他人参加的场合下,有条有理,心平气和地交谈。既然讲话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他人好,那么,就应该在没有任何旁人的场合讲。随便轻率地说话,或单纯为了发泄私愤而信口开河,都是一个人不成熟的体现。

尤其是酒后言谈更需要特别谨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论你如何解释都无济于事,不会得到别人谅解,往往被当成“酒后真言”。有的人想得简单,认为酒后说出来的话一般人记不住,然而正好相反,记得分外清楚。

总之,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不要谈论不在场的人,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其实,喜好拨弄是非,在背后议论人的人,大都是些言谈轻率、轻易就可以给一个人下结论,或是言语偏激,发泄私愤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的。

作为领导,如果想要控制某种局面,客观地评价你的下属或同事,仅仅知道人们正在那儿干什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干?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干而不那么干?这就是正确评价他人的动机所在。而不是抢着打击,以不满的态度在背后评价他人,以泄私愤。

一个聪明能干的领导者,如果能仔细地对别人加以品评,明了他人性情、为人等,便获得了驾驭他人的机会和可能。

弗洛尔夫曾做过职业公司的经理,他对于任何人重要特性的观察都相当细心。他常常在内心里反问自己:这人的主张是来自于他自己呢?还是请教别人得来的呢?

弗洛尔夫品评人,有他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如果一个公司的代表走进我的办公室,对我说:“先生,您想如此如此做吧?”这人是在试着问我的脑子;另一位代表进来后则说:“先生,对于此事,我以为应该如何如何去做!”无疑,这人是在用自己的脑子。所以,你可以根据一个人送来的信函或者报告,说出他的许多情形。一个人是否具有果敢的特性?是否有善于负责任的习惯?便可以从上述细小的生活、工作事件中去观察。品评他人的目的在于量材适用。因为凡是自己的主意,别人未必都能去做;有些人替别人工作异常地出色,但让他们自己出主意、想办法,却缺乏应有的勇气和创造力;有些人虽然很能干、忠实、有处可用,但他们决不是将才和帅才。一般的人,见责任加重,不免往后退缩,但意志坚强的人则不然,他们知道成功后的快乐,于是他们不怕面对困难的挑战,更愿将更加重大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身上,并且以此获取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以维持他那永不满足的“自尊”。这样的人十有八九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

依草附木之士,专让别人帮助他们,在人生舞台上,便像个无助的小孩,畏畏缩缩,既不敢举步,又不敢后退,更不知如何去维护自己的“自尊”。这样的人十有八九是个庸才。

我们可以将意志坚强的人比作一个极端,而依草附木的人则是另一个极端。两者均是生活中的少数。而世上的大多数人是处于这两端之间。明了这一点,用一种适当的尺度去品评他人是很有裨益的。

在品评他人时,以下几点须认真考虑:

他惟恐不如人,能以积极的方式补偿别人的善意吗?在受到别人的正确的激励之后能挺身而出吗?

他盛气凌人,爱与人争吵作对吗?他好似孔雀一般,高视阔步,处处带有虚荣心吗?他常夸夸其谈、自以为是吗?他酷爱荣誉,凡事都要取得回报吗?对于别人的提议他常不予赞同,用心何在?对于一切批评和建议,他都表示接受和欢迎吗?

如果他是个很矜持的人,他心里是不是有不如人的恐惧?或者他就是那种古怪的人?与他共事有害吗?

他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吗?他有很坚强的毅力,并且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吗?他热衷于社会活动、公益事业,或者对此漠不关心吗?

他有很强的进取欲吗?在他所犯的过失中,有无雷同的过失?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善于正确地品评他人,以己之长克人之短。在这一方面,我国古代的蔺相如从大局出发,正确地评价廉颇,使之“负荆请罪”的故事就充分说明这一点。由于蔺相如连立两个大功(“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官位就在老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并扬言“遇上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了,就处处忍让,尽量不与廉颇见面,连上朝都装病不愿见廉颇。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遇上廉颇,就连忙驾着车子躲开他。因为这样怕廉颇,跟随他的人也感到羞惭,大家都要离开他。蔺相如对他的随从说:那样威严的秦王我都不怕,我难道怕廉颇吗?我是为了国家的安危才这样忍让他的呀!廉颇知道后感到十分惭愧,于是就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结果,他们成了刎颈之交。

一个反对者居然成了生死之交,其中奥秘就在于蔺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重,即使廉颇是错的,他也能忍让。如果我们也能像蔺相如一样对反对者采取宽容的态度,那么何愁不能和反对者言归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