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1800000089

第89章 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

【原文】羽檄起边亭[1],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2],分兵救朔方[3]。严秋筋竿劲[4],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5]。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6]。箫鼓流汉思[7],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8]。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9]。

【鉴赏】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冬十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统兵马大举攻宋,直至长江北岸的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后遭到宋军猛烈抵抗,次年正月才被迫撤军。该诗以这次战争为题材,表明强烈的爱国情操。

[1]边亭:遢境上的亭候,驻兵伺候敌寇的地方。

[2]广武:县名,今山西省代县。[3]朔方:郡名,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套外资河西岸。[4]筋竿:即弓箭。

[5]遥相望:言不绝于路。[6]这二句写队伍在途中前进。飞梁:高架的桥梁象凌空飞起。[7]此句言军乐传达出汉人的情思。[8]角弓:用角装饰的弓。[9]国殇:为国战死的人。

该诗写边境紧急,天子派兵增援,引出边塞的苦寒生活,战斗的艰苦,表现出将士们誓既报国的忠心。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两句,趔笔勾画出风云突变的紧张气氛。“羽檄”,插上羽毛的信件,象征十万火急,传递疾如飞鸟,后世称为“鸡毛信”。“烽火”,边境报警的信号。“征骑”以下四句,接着写敌我双方阵容及朝廷接警报的处置。“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写朝廷一方面征调骑兵驻守广武,另一方面分兵去救援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两句写敌方装备精良,阵容强大。“筋”指弓。“竿”指箭。“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两句写因敌军强悍,一时难以取胜,天子震怒,使者一个接一个赶赴前线,络绎不绝,遥遥相望。

“雁行”以下八句,具体描写战场上的情形。“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两句,写战士们按整齐的队形急速行军,有条不紊,严整有序,越过石径,飞越桥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两句写气候奇寒,旌旗和铠甲都沾满了白霜,将士们离家乡越来越远,演奏的乐曲也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飞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这四句写恶劣的自然环境,表现征战在外将士们的艰辛生活。疾风呼啸,沙砾飞扬,使军马都不得不像刺猬一样蜷缩,手中的弓竟也冻得拉不开了。这里不写战事,用恶劣的自然环境,把将士们征战的艰难困苦都被烘托了出来。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四句写时局危险才能看出臣子的气节,世事纷乱才能识别谁是忠良,投身报效明主,为国阵亡也心甘情愿,这几句抒情的句子中,隐有君主平日里忠奸不辨、良莠不分的政治现实,只有国难当头才能看出自己的气节和忠君报国之意来,流露着诗人心内的不平和感慨。

该诗格调激昂慷慨,不断移动、变换所描写的画面,形象生动,且气势刚健,音节高亢,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