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1800000088

第88章 代东武吟

鲍照

【原文】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土,出身蒙汉恩。

始随张校尉[1],召募到河源[2];后逐李轻车,追虏出塞垣[3]。密涂亘万里[4],宁岁犹七奔[5]。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6]。将军既下世[7],部曲亦罕存[8]。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9]?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10]。昔如耩上鹰[11],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12]。弃席思君幄[13],疲马恋君轩[14]。愿垂晋主惠[15],不愧田子魂[16]。

【鉴赏】

《东武吟》原是流传在齐鲁一带的歌曲名,后被文人用作乐府诗的题目。该诗就是一篇拟作,民歌风味颇浓。

[1]张校尉:指张骞。骞以校尉的身份从大将军击匈奴。[2]河源:黄河之源。[3]李轻车:指李蔡,蔡于汉武帝元朔(前128一前123)中为轻车将军,击匈奴右贤王有功。[4]密:近。亘:绵延之意。这句是说最近的路也走了万里,其余就不用问了。[5]这句是说最安静的年头尚有七次奔命。“七奔”用《左传》成语,《左传·成公七年》:“吴始伐楚。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6]历凉温:言经过寒暑。[7]下世:死亡。[8]部曲:指将军统率的兵士。汉代军队编制,营有部,部有曲。[9]孤绩:独有的功绩。[10]豚:小猪。[11]耩:革制的臂衣。打猎时用鹰,鹰立在耩上。此句以“耩上鹰”比昔日的英俊有为。[12]怨:读平声。[13]这句用晋文公故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晋公子重耳在多年流浪之后回到晋国为君(文公),走到黄河边上,就下令说:“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他手下的功臣咎犯讽谏他道:“笾豆所以食也,而君捐之,席蓐所以卧也,而君弃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有功劳者也,而君后之。今臣与在后中,不胜其哀。”重耳听了便收回成命。[14]这句用战国魏人田子方故事。

《韩诗外传》卷八:“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于御者曰:’此何马也?‘曰:’故公家畜也,罢而不为用,故出放也。‘田于方曰:’少尽其力而老去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而赎之。”[15]晋主:指晋文公。[16]田子:指田子方。魂:通“云”,语末助词。

该诗是鲍照五言乐府中的代表作品,深得汉乐府的神髓。全篇采用第一人称,借倾吐身世,把主人公早年身经百战的豪气,暮年被遗弃的怨恨和对未来的希冀都写了出来。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他自叙其身经百战,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活的回忆。本来身份低贱,后来受到朝廷的恩典,少年从军,驰骋疆场、战功显赫。为保卫祖国,东搏西杀,奔命战场,竭尽心思。在自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英勇善战的老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第二层诉说年老被遗弃后的愤懑和悲哀。少小离家,年迈方归,腰别镰刀割葵藿,拄着拐杖放猪喂鸡。原来身手矫健如鹰,而现在衰老的像笼中的猿猴,手脚不利索。曾经战功显赫,如今却被遗弃,年高而仍要为生活奔波的穷困潦倒的状况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的一个老兵,心中能没有怨恨吗?君主也太无情了。“千载恨”、“百年怨”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的呼喊、哀鸣。

第三层叙述主人公的美好幻想和期望,诗的后四句,诗人用晋文公不弃笾豆席蓐,田子方不弃疲马两个典故,含蓄委婉地劝谏君主莫忘昔日有功之人。

该诗构思精巧,通篇用第一人称写法,真实感人,合理进行铺排、渲染、对比,对人物刻画层次多,角度多,使人物形象鲜明,具有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