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知识的开始永远来自感官……在允许的范围以内,所有事物都应当尽力地放到感官跟前。
6
全部理解都是经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大脑的,因而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因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为基础,理智的理解才能够形成,因而,我们最早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与我们的眼睛。
7
无论何种科学,比较而言,诸位实地考察,得益恐怕超过书本。
8
较好的为思索者。因为能应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免不了是空想,因而更好的是观察者,他靠自己的眼睛来读世间这部活书。
9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而众不见信。论圣人未能神而先知,先知之间,不能独见,非单空说虚言,唯以才智准况之工也。事有证验,以校实然。
10
夫陆王之学,质而言之,则直师心自用而已,自虑不出户即知天下,而天下事同其所谓知者,果相合否?不径庭否?不复问也。自以为闭门造车,出则合辙,而门外之辙同其所造之车果相合欤?不龃龉欤?又不察也。
11
吾人为学穷理,力求登峰造极,首要知读无字之书……仅向书册记载中求者,是读第二手书矣,读第二手书者……常会有误……
12
经学以能通大义为要,不宜琐屑;史学以贯通古今为要,不宜空论;性理之学以践履笃实为要,不宜矫伪;经济之学以知今切用为要,不宜泛滥;词章之学以翔实尔雅为要,不宜浮靡;士习以廉谨厚重为要,不宜嚣张。其大皆总以博约兼应,文行共美为要规。
13
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须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须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言学者。则学之初,固已即为行矣。笃者,敦实笃厚也,义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
14
无论怎样也要力争全面激发学生,于现有的条件下尽力扩大培养范围,万不能盲目陷入束缚学生智力的片面性中去,要将思想实践在行动上,特别是教师本人。培养的目的不在乎传授知识的多寡,而在于真正掌握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15
儿童教育中所教的主要概念要少且精,还应将它们尽量集合成各种组合。儿童应当将这些概念成为他自己的概念,而且应当知道这些概念随时随地在他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应用。儿童应当从他一开始接受教育就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16
我所开展的教育,其主旨不是要教给孩子很多的东西,而是要使他头脑获取完全正确的、清楚的观念。我之所以对他的头脑灌输真理,仅是为了确保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17
研究科学并非凭空创造,因而需要实践与学习,并且要吸收以往人类历史的科学遗产。我们应反对经院学派式的博学鸿才,变成述而不作无批判的客观主义……而且还要反对不读书,不精心研究,无知妄作,只发空论。
18
人宜在事上磨炼做功夫,始有益。如只好静,遇事则乱,全无长进。
19
教师的艺术是:定不要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毫不重要的琐碎的事情上,却要持续地让他接触他将来必须知道的重大关系,便于让他能够正确地辨识人类社会中的善恶。
20
除了校内的常规性操练之外,还有其他的机会从校外游乐中获取经验。当春光烂漫、天空晴朗的时候,假如不走出校门,欣赏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与天地同乐,那会是对大自然的伤害与冷漠。
21
学者止守一乡,则囿于一曲,狭吝卑陋。必游之四方,尽见物态人情,四方风俗,山川气象,以增其闻见,以有益于学者矣。
22
游历在年轻人是教育的一个内容;在年长的人是经验的一个内容。还未懂得一点某国的语言而就到某国游历者可以说是去上学,而非去游历。少年人应当跟随导师或带着可靠的同伴去游历……
七、读书打开了人类知识的宝库
1
读书是增长知识的渠道,并且是一种十分高雅的爱好。假如到谁家做客,屋里无书,就像是走进了沙漠。读书能使道德生活净化。
2
人不博览,则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辨然否,如目盲、耳聋、鼻痈者也。故入道愈深,所见愈大。夫人蓄百家之言,若海怀百川之流也,不谓之大者,是言海小于百川也。实则海大于百川也。通者明于不通,人皆知之,莫之能别也。
3
一个从未读过西方任何伟大的书的人,怎么能够算得上是受过教育呢?
4
人文是经典的宝库,假若只留给最配得到它的那类人,这个世界会仍旧如故。反之,如若人们致力于教导那些愚昧的人呢,我们会看到一个新世界。
5
我很早已学会了读书。书籍成为我的快乐的源泉,我一本又一本地贪婪地读着。书将世界的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
6
人类统率万物的权力一定是深藏在知识中。在知识里面蕴藏着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连帝王的财宝也不能购买,是他们的势力所不能指挥的;他们的情报员获得不了这些东西的信息,他们的海员与探险家也无法驶向这些东西生长之地。
八、读书学习使人睿智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
知识要靠自己去探索,仅从别人那儿学得的,终究不够牢固。
3
学习可使人聪明,好学者离聪明更近。
4
聪明的人不学习,就会聪明;愚笨的人不学习,就会失去更加愚笨。
5
求知识是应当读书,可假如只有书本知识,那仅是书柜子罢了,算不上有头脑的人。书上的知识,必定通过自己劳动实践去检验,那才能够接受与消化,才能成为我自己的有血有肉的知识。
6
孩子最初阅读与吸收哪一种书籍是非常重要的。不正经的谈话损害心灵,不正经的书籍损害心灵的力量并不比它稍差。无声的文字会转变成为态度与情绪,尤其是当它们遇到一个有某种缺点的天然性格时更是如此。
7
阅读应该成为孩子吸取知识的极为巧妙的途径,并且也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
九、读书有疑始是学
1
读书的好处在于解决疑问和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一点一滴的,就有所进步。在一般人不产生疑问之处提出疑问,才是最大的进步。
2
在应当疑问的地方不提出疑问,是没有真学,因为学习就应有疑问。这好比走路的人,要到南山去,必须问明道路。如果只坐在那儿,那么怎会问呢?
3
读书之始,找不出疑问,慢慢地就有了疑问,到了中间阶段就会步步有疑问。过后,疑问会慢慢解决,从而融汇贯通,再也没有疑问了。这才是学问。
4
做学问就怕没有疑问,有疑问就会有进步。有小的疑问就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就会有大的进步。
5
读书过程中,无疑问的,要提出疑问;有疑问的,要解决疑问,这样才会进步。
6
不要因辩驳去读书;不要为了信仰和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和议论;要把能分析轻重、审察事理作为目的。有些书可以一尝,有些书需要吞下,有很少的几部书却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讲,有些书只须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却不必太过细心;另有不多的几部书却应当全读,勤读,并且用心地读。
7
为学之道,必以穷理为先;穷理之要,在读书焉;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且致精;然致精之本,则又在乎居敬与持志。
8
教师应当少讲,多让学生实践,事事尽量让他们去体验,去观察,去思索,让他们独立读书,独自去探索道理,自己只做个领路之人,他们有难处,可适当予以指点。
9
做学问,应当先学而后问,不学不问就自明的人是没有的。所以,应学问结合,才能成为知识渊博之人。
10
盖中土之学,必求古训,既不能明古人之非,而古人之是,亦不明其所以是。记论词章犹已恪,训诂注疏又甚拘。
十、读书与知行结合
1
学之博,非若知之要;知之要,非若行之实。
2
要让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将读书与做工结合在一起。要让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与脑两部分共同产生出来。做工自养,是人民最崇高最光明的生活。
3
要想使愚笨变得聪明,弱小变得强大,必须多学,善问,又须要细细思考,明确辨别,并且要躬身实践。
4
读书讲究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到,眼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专心,就漫漫散散,不可能记住,即使记住,也不长久。这三到中,最重要的是心到。只要心到了,眼、口也随之到了。
5
注意是我们心灵的仅有门户,自外界进入意识中的一切,都一定要经过这个门户;因而学习的时候,每一个字也不可绕过这个门户,若不就不能进入儿童的心灵。很明显,教会儿童将这个门户敞开是最重要的事情,能够如此,一切学习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6
就如热爱与崇拜那些有学问的人一样,我热爱与崇拜知识。实际上,知识的获取是人类最崇高最有力的获取。然而,有些人(这个数字是很大的)只具有这点能力,他们只能够依赖他们的理解力与记忆力,藏在别人的保护伞下,除去书本知识,什么也不知道。我不喜欢如此,假如我能够发表意见,我要讲这几乎与愚蠢相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