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景天性味平和,即使常年服用,也不会出现口干、唇燥等副作用。因此,红景天已被广泛地用于治疗高原病、心血管疾病等。我国还把它加工成为保健品,专供飞行员、运动员、宇航员等强身健体服用,取得了很好的保健效果。
不过目前国内对红景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而看起来国外似乎对揭开红景天的神秘面纱有着更大的兴趣。要知道西藏红景天,不只是有预防高原反应的作用,还有无尽的宝藏等着人类去挖掘和享用。
三十、鹿的全身皆是宝
鹿的全身皆是宝。祖国医学认为,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磷、钙、铁、硫胺酸、尼克酸等。鹿茸、鹿肉、鹿血、鹿角、鹿骨、鹿鞭、鹿胎、鹿脂、鹿筋、鹿皮、鹿尾等,都是中药典籍上有记载的可供药用的名贵中药。
1.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萎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鹿茸为良好的全身强壮剂,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和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有改善睡眠和食饮,降低肌肉疲劳,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和血液循环及伤口愈合等作用。
用法:酒泡制或水煎饮,与瘦肉炖煮同食亦可,每次约取用3g左右。
2.鹿茸血:补虚,和血,壮阳。治虚损腰痛及心悸、失眠、崩漏带下。有促进进新陈代射的功能,增强体质和促进机体机能的作用,对治疗神经衰弱及各种虚损症疗效甚佳。
用法:佐餐或早晚服用,每次约30ml。
3.鹿角: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腰脊冷痛,阴疽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
用法:煎汤内服,每日3—5克,或外用研未调敷。
4.鹿肉:补脾益气,温肾壮阳,补五脏,调血脉,补血,主治久病虚羸,产后缺乳,风虚邪僻,中风口歪,阳萎,男子不育及女子不孕。
5.鹿鞭:补肾壮阳,益精。治劳损,腰膝酸痛,肾虚,耳聋,耳鸣及阳萎,宫冷不孕等。
用法:可配制中药泡酒或焙干研未服用,亦可制作高档菜肴等,每日5—10克。
6.鹿尾:滋补强壮,暖腰膝,补肾血,益肾精,治腰背疼痛不能屈伸及肾虚、遗精、头昏耳鸣等。
用法:煎汤内服或入丸剂,每次9g。
7.鹿胎粉及鹿胎膏:益肾壮阳,补虚生精,治虚损劳瘵,精血不足及妇女月经不调,血虚,血寒,崩漏带下,久不受孕等。
用法:每日二次,每次3—5克或遵医嘱。
8.鹿筋:补虚损,强筋骨,治痨损,转筋,风湿性关节炎,腰膝疼痛酸软等,还可治小儿下痢症。
用法:每日二次,每次5g,开水或黄酒送服。
9.鹿脂:温中散寒,通肌理,治痛肿,四肢不随,面疮等。
用法:外用频频涂敷。
10.鹿肝:具有益血补脾驻颜的功效,对治疗女贫血,小儿衰弱及维生素A缺乏症有明显疗效。
用法:煮熟食用,焙干研未配中药。
11.鹿肚:补肝,滋血明目,肝脏虚弱,血虚萎黄,夜肓,目赤等。
虽说鹿的一身都是宝,但食用时也有禁忌之处。鹿性温热,多食会生热症。尤其是夏天和初秋,天气温热,以阳气为主,两热相加,重者甚至出现内热迫血妄行之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及衄血等症,故食鹿身上的药物强身健体应选择在冬季。
三十一、别小瞧了动物粪便
动物排泄的粪便,一般都认为是又脏又臭的废物,只能当作肥料。然而,有些动物的粪便却是疗效确切的中药;有的还是名贵的中药材,它们在治病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有趣的是古人也很讲究名字的“包装”,作为药用的动物粪便都给它们起了雅致的名称。
夜明砂:夜明砂是蝙蝠的干燥粪便,因可治夜盲症而得名。其性味辛寒,入肝经。有清热明目、散血消积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青盲、雀盲、内外障翳、疳积、淤血作痛等证。治小儿夜盲症可将夜明砂炒后,研细末和猪胆汁做成绿豆大小丸粒,饭前吃5粒。以豆豉汁调夜明砂末涂腋部,可治疗腋臭。
五灵脂:五灵脂是哺乳纲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寒号鸟)飞鼠或其它近缘动物的粪便。“灵脂”与“凝脂”二字谐音。李时珍释其名曰:“其粪名五灵脂者,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气也”。五灵脂性味甘温,无毒,入肝经,具有疏通血脉,散瘀止痛的功效;是妇科要药。主治血滞、经闭、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和蛇虫咬伤等症。
望月砂:望月砂又称明月砂,为兔科动物野兔的干燥粪便。“望月”之名,乃出自嫦娥奔月的故事,因嫦娥是与玉兔一同登月的。野兔常站立起来东张西望,观察周围动静,古人以为它是敬拜随嫦娥奔月的祖先;野兔的粪便也由此而引申得名为望月砂。望月砂性味辛平,入肝、肺经,主要用于明目杀虫,治目暗翳障、痨瘵、疳疾、痔漏等症。
蚕砂:蚕砂又名蚕矢,是家蚕的干燥粪便。性味甘温,入肝、脾、胃经,有燥湿、祛风、和胃化浊、活血定痛之功。常用于风湿痹痛、头风、头痛、皮肤瘙痒、腰腿冷痛、腹痛吐泻等症。古人将蚕砂炒热后装入袋中,趁热敷患处,可治诸关节疼痛,半身不遂。民间用蚕砂作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之效。
龙涎香:龙涎香是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取自需宰杀的抹香鲸,从其肠内取其分泌物(即鲸鱼的粪便,它是抹香鲸吞食墨鱼后,胃肠道分泌出来的灰黑色的蜡状排泄物)。其味甘、气腥、性涩,具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理气化痰等功效;用于治疗咳喘气逆、心腹疼痛等症。本品系各类动物排泄物中最名贵的中药,极为难得。
鸡矢白:鸡矢白即家鸡粪便上的白色部分。性味甘咸,凉。有利水,泄热,祛风,解毒等作用。可治鼓胀积聚,黄疸,风痹等证。内服:晒干,文火焙炒,炒时加入白酒少许,研末为丸散,或浸酒。《活幼全书》曾载一方,治疗小儿腹胀黄瘦,用干鸡矢50g,丁香3g,碾极细后做丸如小豆大,每日3次,每次10丸,用米汤送服。
白丁香:即麻雀的粪便,又称为雀苏、青丹。其性温,味苦,有小毒;入肝、肾二经。能消滞治疝,退翳去胬肉。内服研末为丸、散;外用研细调敷或乳汁点眼。
虫茶:是我国湘桂黔交界山区的一种特殊的“茶”,它其实不是茶叶,而是化香夜蛾、米黑虫等昆虫排出的粪便晒制而成的。当地山民收集干粪,经特殊处理后,当茶喝,其味甘甜,沁人心脾。虫茶还具药用价值,适量泡饮,能提神醒脑、解热祛毒、收敛止血、降压祛脂、健脾和胃。它对消化不良,鼻衄、痔疮出血、牙龈出血和疖肿有确切疗效,对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也有一定作用。
三十二、中药里的维生素
近代,随着中药分子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界认为,中药除了含有生物碱、微量元素、酶等成分之外,维生素的蕴藏亦是一大特色。不少药物维生素含量丰富,性能较稳定,且与其他成分聚合,从而拓宽了应用范围。
维生素A是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成分,还能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含维生素A的中药较多,如白术、苍术、大枣、熟地黄、龙眼、玉竹、生地、枸杞、桑叶、蔓荆子、复盆子、山萸肉、青蒿、通草、蚕砂、夜明砂、五加皮等。此外,还能用熟地、山萸肉、白术等治疗小儿“五软”、“五迟”(发育不良)。
维生素D能加强钙、磷在肾小管的再吸收,促进骨骼钙化,使婴幼儿免患佝偻病。中药鸡子黄、牛黄等含有维生素D。有报道用“阿胶鸡子黄汤”治疗小儿佝偻病有较好疗效。
维生素E用于临床,既可预防白发、抗衰老、降低胆固醇,又可治宫内放环月经量过多、产后缺乳,并能促使乳房丰满、安胎等。含维生素E最丰富的中药要数续断、胡桃仁。据历代文献记载,治疗不孕症与坠胎多选用续断,如张锡钝所创“寿胎丸”即以此为主药。续断“补肝肾,固冲任”的作用,主要与其含有维生素E有关。清宫御医把菟丝子、胡桃、黑芝麻等视为驻颜美容要药,都因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能降脂润肤,对抗衰老。
维生素K又叫“凝血维生素”,近年通过实验发现维生素K能抑制离体肠管的自动节律性收缩和由乙酰胆碱诱发的收缩,有报道用维生素K3加入5%葡萄糖静滴对胆绞痛、胃肠痉挛及肾绞痛等有显著的解痉镇痛效果。据研究发现,从草药雪兰花中提取的矶松素和从芸香草挥发油中分离出来的平喘成分胡椒酮,它们的基本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甲萘醌)相似,均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作用。
清代治肝病名医王旭高喜用木瓜“疏肝和胃”,在应用熟地、枣仁、红枣等补益药时,多佐以木瓜、芡实。木瓜等药所含维生素C能帮助铁的吸收,临床多用富含维生素C的中华猕猴桃阻断亚硝酸胺所引起的食管上皮细胞增生,以达到防癌抗癌的目的;又如马齿苋、藕节等止血而不留瘀,主要是所含有的维生素C能参与细胞间质的生成,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参与氧化还原,促进新陈代谢等。
含维生素P最丰富的有槐花、连翘等。维生素P有保护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和降低毛细血管脆性的作用,实验中发现降血压作用显著。在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方中加入上述两药,疗效较好,并发现槐花对肝肾阴虚之血压高者效佳。
三十三、巧用钩藤治肋痛
据《红楼梦》所载,薛蟠之妻夏金桂不听薛宝钗好言相劝,借酒发疯,大吵大嚷,气得薛姨妈怒发冲冠,肝气上逆,“左肋疼痛得很”,宝钗“等不及医生来看,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给母亲吃了”,“停了一会儿,略觉安顿”。薛姨妈“不知不觉地睡了一觉,肝气也渐渐平复了”。近代医家也多用钩藤治疗肝炎患者的心烦意乱、性情暴躁、左胁疼痛,同样取得良好疗效。
钩藤又名莺爪风,在叶腋处有弯钩,故名钩藤,以带钩茎枝入药。钩藤入药最初的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但古代医家认为其气轻清,故多视为小儿的专用药,正如陶弘景指出:“疗小儿,不入余方。”后世中医学家不断拓宽它的应用范围,现已成为内、儿、妇科的常用药。
中医学认为,钩藤性味甘、微寒,入肝、心包经,有清热、平肝、止痉的功效。
近年钩藤在临床上应用得更加广泛,常借其平肝之力,用于治疗高血压。经药理实验证实,钩藤既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又有显著的镇静作用,但却不产生嗜睡的副作用。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钩藤煎剂后2—7日,血压开始下降,10日后渐达最佳效果。随血压下降,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失眠等症状逐渐减轻,甚至消失。早期高血压疗效更好。然而,钩藤不宜久煎,后下为妥。因钩藤煮沸20分钟后,其降压成分即被破坏。一般每日用量10—15克。
三十四、白芷止痛又美容
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然无恙。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
白芷,又名香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功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临床常用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眉棱骨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等。
如慢性鼻窦炎患者可取白芷30g,苏梗30g,薄荷30g,苍耳子30g,辛夷30g,熏蒸,以鼻吸收热蒸汽治疗鼻窦炎,每天闻熏2—3次,每次20分钟,闻熏后避免立即受寒刺激。小儿慢性肠炎,可取白芷、干姜各5g,葱头1个,与适量蜂蜜共捣为糊状敷贴脐部。痔疮患者可取白芷60g,紫草15g,苦参30g,滑石30g,黄柏30g,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左右。
白芷研末调敷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如牙痛时可取白芷100g,冰片2g,浸泡于75%的医用酒精中,加盖密封10天左右,用干棉球蘸药液置疼痛处,即可止痛,且无毒副作用。跟骨骨刺患者可先洗净足部,取白芷散(由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用量研末组成)适量,醋调成稠膏状,敷于患处,面积约1元硬币大小,外以伤湿止痛膏覆盖,3天换药一次,一般1—2天肿痛即可减轻。
《本草纲目》谓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是历代医家喜用的美容药,可与白僵蚕、白附子、菟丝子等共研细末调制成面膜敷面,可收到柔面增白之效。用白芷、玉竹、川芎、防风等研成细粉,用食醋调成稀膏,可治疗黄褐斑。
三十五、柴胡的传说及其功效
唐代有个胡进士,家有长工叫二慢。秋天,二慢得了瘟病,胡进士怕传染家里的人,就让他离开。二慢来到水塘边,在杂草丛里躺着,觉得又渴又饿,浑身无力,便挖了些草根吃。一连吃了7天,周围的草根吃完了,二慢试着站起身,忽然觉得身上有劲了。从此,二慢的病再没犯过。
过了些日子,胡进士的儿子也得了瘟病。他请了许多医生,谁也治不好。胡进士忽然想起二慢,把他找来询问后,急忙命人挖草根洗净煎汤,给儿子一连喝了几天“药”,病就好了。胡进士很高兴,想给那种药草起个名字,那东西原来是当柴烧的,自己又姓胡,就叫它“柴胡”吧。
柴胡性微寒,味辛、苦。归肝、胆、肺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经典方剂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
小柴胡汤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的功能,适于治疗炎症。当感冒等引起发热、给予抗菌素不能顺利退热且伴有消化道疾病时,小柴胡汤有良好效果。小柴胡汤还能有效治疗感染日数较少的胸部疾患——支气管炎、肋骨炎、扁桃腺炎、中耳炎、颈部淋巴腺炎以及慢性肝炎和慢性肾炎。还能用小柴胡汤治疗皮肤炎等变态性疾病常出现的胸胁苦满症状。
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发热的情况并不多。它适用于治疗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干而带黄苔、腹满、便秘、胸胁苦满程度增加等症状。更重要的是,大柴胡汤对胆囊炎、胆结石症有特效,对发热、胆石疝痛、肝胆部压重感、便秘、腹满等则有良效。
柴胡桂枝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论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的方剂。适用于患者出现发热、胸部难过、心跳、脸和头多汗、口常渴、从胸骨中央到肩有压痛、肩胛部经常酸痛等症状。本方多用于感冒、肺结核、支气管炎、腹膜炎、神经炎、更年期疾病、妇科病、肾盂炎、肩酸痛、疲劳、产褥热等疾病。
三十六、薏苡明珠
中药薏苡仁,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