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药学知识问答
16701000000055

第55章 药师答疑、解惑(5)

天麻则要选择个头大,皮细且纹皱,内部结实,质地坚硬,体重,呈半透明,较难折断者。将天麻烘烤或沸水浸泡会有一股“马尿臭”。

银耳的选择要注意选择朵大、完整、干燥的。银耳的耳花要松放,耳肉肥厚,颜色白微黄且伴带光泽,蒂头没有黑点杂质,没有酸臭异味,味微甜。

三十二、生姜、干姜入药有区别

在生活中,姜是一种很重要的调味品,也是一种经常会用到的中药。生姜与干姜入药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两姜在性能与药理作用方面是有差异,也不能随便的使用,如果使用不慎,往往会引发一定反作用。那么,生姜干姜入药的区别是什么呢

生姜往往具有辛温解表,温中止呕,温肺化饮,解鱼蟹毒的作用。在解热、止呕和解毒这三个方面有独特的疗效,治疗风寒所致伤风感冒、头痛鼻塞、发热咳嗽,以及医治胃寒呕吐、解鱼蟹毒等是生姜最主要的作用。生姜往往也可以直接使用,将鲜姜榨汁饮用可治胃寒呕吐、咳嗽痰多等。

干姜辛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功效,在暖胃、通脉方面有独特功效,治疗脾胃虚寒、亡阳虚脱、手足厥冷及咳喘之症等是在临床上的主要运用。干姜不可直接食用,往往是将干姜和其他中药配伍组方煎汤服用。当发生阴寒所致亡阳虚脱时,干姜加附子以增强祛寒作用,往往能够达到回阳救逆的效果。

三十三、伏天贴敷治喘好时节

“冬病”是指咳嗽、哮喘等易在冬季寒冷季节发作的疾病,“夏治”是指通过夏季提前的预防和治疗,减少上述疾病的发作次数或减轻病情。

临床观察发现,哮喘患者多以阳虚为主,卫外不固,外寒侵袭,郁结于肺,故必用辛温之法,才能开郁散寒。

冬病夏治消喘贴,以辛温散寒之中药组方,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时节,即头伏、二伏、三伏,将药物贴敷在人体背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连续3年,从而起到温通经气,疏通经络,散寒祛邪,调理气血的作用,使机体阴阳调和,经气行于经,卫气护于外,达到治病的目的,而且方法简便易行,患者没有痛苦。

“冬病夏治”的范围为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冬病夏治贴敷法几项注意:

1.穴位外敷的时间是夏令三伏,即每年的初、中、末三伏各一天(约每隔10天外敷1次),每年外敷3次,一般要求连续外敷3年为一个疗程(即连续3年的三伏接受治疗)。

2.穴位外敷成人每次2—6小时,儿童每次1—3小时,如果外敷时感到局部疼痛较甚,灼热难忍,可以随时停止外敷,揭去膏药。

3.外敷后有的病人外敷处可能会出现水疱,皮肤瘙痒,这属于正常现象,如水疱较小,不必进行特别处理,最好让其自然吸收。若水疱已破,可局部涂龙胆紫药水,请不要用膏剂外敷,如水疱较大,可去医院处理。

4.穴位外敷的三伏期内均要尽量避免感冒,外敷同时不能进食冷饮,不要过度吹电扇、空调。

三十四、中药鲜用陈用各有其长

中草药的采集具有季节性,使用鲜药在客观上受到了限制,因此极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经过加工的干燥产品。使用中药治病,是用鲜品好,还是用陈品好呢

有些药物适宜用鲜品,因为鲜品有效成分没有破坏或走失,应用时疗效显著。如毛莨,常通过穴位外敷发泡,治疗胃病、黄疸、疟疾等,疗效不错。如用干的毛莨,作用就差,甚至发不出泡来。因为毛莨中所含的刺激性成分是原白头翁素,经过干燥后,易变成无刺激性的结晶白头翁素,降低了疗效。白茅根无论用于清热、止血或利尿,都宜使用鲜茅根;清热生津止呕的芦根,也以鲜芦根疗效较好。又如蚕豆苗捣烂内服可治咯血、呕血,藕节煎水可治肺痨咳血,旱莲草捣烂外敷可治外伤出血,以上中药采用鲜品,不仅疗效优于干品,而且更为经济方便。

鲜药的应用历史较陈药更为久远,因为只有炮制出现以后才使用陈药。《伤寒论》中生姜泻心汤之生姜,《金匮要略》中百合地黄汤用鲜生地汁,《肘后方》鲜青蒿治疟,生天冬治肺萎咳嗽,生葛根汁治舌上出血,《妇人良方》四生丸用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皆鲜品,以凉血止血。后世的温病学家喜欢用鲜药,如西瓜翠衣、鲜丝瓜叶、甘蔗汁、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鲜麦冬汁、鲜藕汁、鲜银花、鲜扁豆花、鲜沙参、鲜石斛、鲜茅根、鲜地龙等等,因为鲜品能更好地清热解毒、生津护阴,有利于温热病的治疗。

当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用鲜品好,有些药物用干品好,甚至陈放愈久,疗效愈好。例如陈皮和半夏都宜使用陈品,陈放较久则其辛燥之性大减,毒副作用愈小,能更好地理气化痰。又如艾叶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有刺激作用,而艾叶越陈,存放越久,挥发油逸失越多,因而副作用也越小,所以常常使用陈艾。有些不宜使用鲜品,如上面提到的半夏,还有天南星、川乌、草乌、附子等,这些药品都有毒性,鲜品使用极易产生毒副作用,须炮制后降低了毒性才能使用。如天南星常用姜或胆汁炮制,再贮藏后使用,故称陈胆星。现在也有用生南星、生半夏来治疗癌症,需用水煎1—2小时以上,以防中毒。

大部分的中药,如野菊花、蒲公英、马齿苋、千里光、虎杖、荠菜等,鲜品与陈品的作用基本相同,所以,既可以用新鲜的,也可以用陈品,只是在用量上鲜品宜大。如用藿香化湿和胃,用鲜藿香15g,而用干品广藿香用10g即可。

有一些中药鲜品与陈品在功效上相差很大,因而主治病证也有所不同。如鲜生地有清热、生津、凉血的功能,主治热伤血脉所致的出血证;鲜生地晾制后的干生地清热生津作用减弱,而善于养阴润燥,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而津伤阴亏者尤宜;地黄经九蒸九晒变成熟地黄,则能补肾养血,用于肾精亏虚、阴血不足更为适宜。又如生姜与干姜,生姜辛而散,用于风寒感冒;干姜温而守,用于虚寒胃病。原来姜中含挥发油与姜辣素等成分,挥发油可使血液循环加快,神经兴奋,从而全身温暖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增加胃肠的血液循环,有促进消化的作用。鲜姜中挥发油较多,治疗风寒感冒作用显著。干姜在晒干过程中挥发油不断丧失,姜辣素相对增多,表现出温中散寒的功效。

因此,使用鲜药还是陈品,要因时因地因药而宜,在大城市中鲜药很少,而在乡村特别是一些山区,鲜药资源丰富,随手可得。总的原则是何者使用方便、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就用何者。

三十五、中药的六陈

中药六陈指陈皮、半夏、枳壳、麻黄、狼毒、吴茱萸六种陈放使用效果更好的中药。

中药有“六陈”之说,指出六种中药需要通过一定方法的陈放贮存,使药物由新药变为陈药,使其性味、功效发生变化,从而更进一步符合临床治疗的需要。金·李东垣在《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载有“六陈歌”:“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

此说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先是陶宏景提出陈皮、半夏宜陈久用之,之后《唐本草》又补充了四味。《类证本草》总结之,并正式提出“六陈”说。与六陈歌不同者的是枳壳和枳实有区别。其实枳壳和枳实皆为一物,只不过是前者为未成熟果实,后者为成熟果实而已。“六陈”,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不少医者只知上述六种中药宜陈久用之,却不晓为何宜陈久?陈久的时间有没有限制?

有人说,所谓陈久,即越陈久越好。若将上述六种中药放置数年或数十年,其气与味还有多少?如果气味减少了很多,那功效会不会也随之减少呢?医家张山雷曾说:“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气和味,六陈药之气均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容易发生副作用。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副作用,故必须将上述六种药放置一段时间,让药气逐渐挥发,至张氏所言之“稍和”为度,并不是无期限放置,否则,药就会失去功效!

应当指出,六陈说提出至今已千年有余,其间由于使用中药之种类在不断增加,宜陈久使用的中药也在扩大,早已超出了六种。所以,使用宜陈久的中药,不能只局限上述六种,应本着药物之气的强烈与否而取舍之。

三十六、中药并非越陈要好

现在西药或中成药包装上都明确注明了有效期,消费者一看便知药物是否超过了有效期,但从药店购买的中药材或饮片一般都很少注明有效期。那么这些中药材或中药饮片是否就能无限期使用?假若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也有有效期,消费者如何避免使用过期中药?

1.中药质地不同效期不同

不少人认为只要中药材或中药饮片没有霉变、虫蛀和变质,外观干干净净,都可以认为有效,可以服用。这是误解。中药材只要按贮存条件要求贮存,可以保持很多年不变质,这不等于还有原来的应有药效。这就和某些过期西药一样,表面看上去外观没有什么变化,但药效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目前中药业内共识是,中药质地不同有效期长短不同。一般认为,草本药物(如、二花、蒲、白药蛇舌草)一旦制成了饮片,药效就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退,其保质期不应超过两年;木本药物的保质期可以长至4年。但研究发现,一些药材的储存时间长了,虽然外观上没有变质现象,但疗效却会明显降低。例如,等含有大量脂肪油、黏糖成分,时间一长极易“走油”;等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储存过久后香气散发影响质量,从而降低疗效;人参存放一年以上,有效成分丢失20%—30%;存放5年以上,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成分蒽醌类化合物就会全部失效;矿物药中虽然、等矿物药的分子式较为稳定,但长期存放仍会对药效产生影响,一般保存期不应超过10年。另外有些中药,如青果等,鲜者较陈久者效果为佳,因此宜鲜药入药。

2.“越陈越好”不等于能无限期使用

据中药《药性赋》云:“齐,及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意思是中药宜陈久贮存后再用。很多人甚至不少中医把这里的“陈久”理解为“越陈越好”,却不晓得为何宜陈久贮存后再用?陈久的时间有没有限制?

首先指出,“越陈越好”的理解是错误的。试想,若将上述六种中药放置数年或数十年,其气与味还有多少?如果气味减少了很多,甚至没有了气和味,那功效会不会也随之减少或消失呢?按照中医理论,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气和味,六陈药之气均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容易发生副作用。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副作用,故必须将上述六种药放置一段时间,让药气逐渐挥发一部分,至“稍和”为度,并不是无期限放置,否则,药就会失去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所含挥发油具有芳香健胃和祛风下气的作用,可使痰液容易咯出,这与其功能主治相一致。中药商品上,以色泽鲜艳、含油量大、香气浓郁者为佳。储存温度应不超过20℃,以减小储存环境对其质量的影响。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久贮以后其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含量大减。当年产品挥发油含量为5.02%,存放一年后为1.54%,两年以后为1.01%,三年以后为0.73%。即存放一年挥发油含量减少70%,存放三年几乎损失殆尽。橙皮苷含量测定表明,当年新产品含量为4.40%,而存放三年后降为2.65%。以提取液做薄层层析,各年份样品虽然所得斑点相同,但随存放时间的延长斑点变小,说明尽管成分的种类没有变化,但含量降低。2010年版《中国药典》以橙皮苷为衡量其质量好坏重要指标之一,明确规定:原药材中橙皮苷含量应不得少于3.0%。新版药典还对饮片作出了明确规定,橙皮苷应不得少于2.5%。上述测定表明,连续存放三年以后的橙皮苷含量已不符合药典规定(药典规定不得低于3.0%),已不能再做药用。由此可见,储存时间过长,会使挥发油等成分受到损失,影响到其质量和疗效。从现代执行的质量标准来说,入药“越陈越好”与现代观点是相背离的。

三十七、切莫生食苦杏仁

杏仁有苦杏仁和甜杏仁两种,苦杏仁长于止咳平喘,以祛邪为主,甜杏仁长于补虚润肺,以补虚为佳。苦杏仁不宜生食,而甜杏仁可以生食。

苦杏仁中毒多发生在杏熟季节,多见于儿童,往往因误食生杏仁而引起,或不经过医生指导擅自用苦杏仁煎汤治小儿咳嗽所致。

中毒表现:误服苦杏仁过量后,常常于半小时至5小时之间发病,中毒轻者,感到口中有苦涩味、流口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并有心悸、心慌、脉搏加快、水样腹泻、四肢软弱无力等症状;中毒稍重者,感觉胸闷,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严重者,呼吸微弱,意识不清,继之意识丧失,烦躁不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下降,牙关紧闭,全身发生痉挛,四肢冰冷,呈休克状态,最后因呼吸麻痹、心跳停止而死亡。

中毒的机理:苦杏仁含有苦杏仁苷,苦杏仁口服后,其中的苦杏仁苷在胃肠道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氢氰酸,氢氰酸与组织细胞含铁呼吸酶结合,使组织细胞无法利用氧气而缺氧,严重者因缺氧而死亡。

发现中毒后应立即设法催吐,可用筷子、勺子或手指刺激咽后壁,促使病人吐出毒物,有条件者可用1:100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让病人喝下去再吐出,以洗出胃内残留的毒物;用甘草、大枣各120g煎服,或新鲜萝卜3—4斤洗净,捣烂取汁内服,也可用绿豆煎汤或用绿豆粉冲服。经上述处理后,症状不见减轻,应尽快送往医院抢救。

预防苦杏仁中毒,最重要的就是不生吃苦杏仁。在杏熟季节里,家长当跟孩子讲清楚。如煮熟或炒熟食用,也当控制用量,否则也可能发生中毒。苦、甜杏仁应当鉴别,苦杏仁味苦涩,呈扁心脏形,顶端尖,基部钝圆而厚,左右略不对称;甜杏仁味淡甘,大而扁,基部略对称。不能将苦杏仁误作甜杏仁而生食。

三十八、鱼可食而胆食不得

利用动物的胆汁治病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名医张仲景就已用猪胆汁、羊胆汁治疗虚阳欲脱的危重证,以后的应用就更多,如用熊胆清热解毒、止痉、明目,用牛胆或猪胆浸泡天南星,改变其辛燥之性,使之能够清肺化痰等等。

鱼胆治病古代也有记载,《本草纲目》谓之能治“目热赤痛,青盲”,功效:“明目,久服强悍,益志气。点暗目,涂热疮”。《本草经疏》:“目疾非风热盛,而由于血虚昏暗者,不适用”。《圣济总录》有用鲤鱼胆、黄连末和匀入蜂蜜,贴目眦,以治赤眼肿痛、飞血赤脉的记载。

但是鱼胆有毒,误食极易中毒。中毒病例大多误食淡水鱼胆,有鲤鱼、草鱼、青鱼、鲫鱼、链鱼、鲳鱼、鳊鱼等。生吃热食皆可中毒。中毒者多因服用大量鱼胆以求清热、明目、止喘、健胃,也有胆汁射入眼内而致盲的报道。

鱼胆中毒可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的病人出现中毒性肝炎,如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多数病例有头痛、头昏、嗜睡,唇、舌麻木,甚至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而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脏传导阻滞以及心力衰竭是鱼胆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鱼苦胆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不同的鱼胆又有不同的成分。其毒性成分目前尚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