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药学知识问答
16701000000022

第22章 教您识别常见中药(7)

2.虫草真伪鉴别一般来说,鉴别虫草的产地主要从“色、形、味”三个方面入手,青海出产的冬虫夏草虫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体形似蚕,细长圆柱状,长约3—5cm,粗约0.3—1cm,表面呈米黄色(其他地区产的虫草颜色有些发黑),背部有横向皱纹20—30条,全身有足8对,中部4对最明显。虫体与子座的长短比例为1:1.5。虫体横断面呈乳白色,中心部可见消化管痕迹;用鼻子嗅一嗅有一种奇特的香气。优质冬虫夏草应“草”、“虫”兼备,无虫蛀,未发霉。由于冬虫夏草价格昂贵,有些不法商贩常用其他地区出产的虫草冒充青海出产的冬虫夏草,更有甚者利用硫磺熏色,其外形几可乱真,不是专业人士很难鉴别。

3.正品冬虫夏草

(1)来源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和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2)产地主产于四川的甘孜和阿坝自治州,以及西藏、青海、云南等处。以西藏那曲、青海玉树等地所产的虫体干净、黄亮、丰满肥大,断面黄白、不空心、子座短小、无霉变和杂质者为佳。

(3)性状本品由虫体及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0.3—0.8cm,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细长圆柱形,长4—7cm,直径约0.3c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

4.混淆品虫草

(1)古尼虫草

(1)来源古尼虫草系麦角菌科真菌虫草菌Cordyceps.gunnii(Berk.)Berk.寄生于阔叶林或茶园土地的蝙蝠蛾幼虫上的干燥子座和虫体。

(2)产地贵州、湖南等地。

(3)性状虫体似蚕,稍大于冬虫夏草,表面棕黄至黄棕色,有不明显的环纹,头部明显,橙红至红棕色,眼较大,腹部有足8对,不明显。质脆易断,断面黄白或浅黄白色。子座从寄主头部长出,多为单生(也有丛生,偶见两叉分枝)略弯曲,淡黄或鼠灰色,顶部—般灰色至灰黑色,长卵圆形至柱状,无不孕顶端。气微腥臭,味微咸,放于口中咀嚼,硬碎顶牙。

(2)新疆虫草

(1)来源新疆虫草为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新疆虫草菌Cordyceps,MyrmecophilaCes.寄生于蝙蝠蛾科阿尔泰蝠蛾幼虫上的干燥子座和虫体。

(2)产地新疆等地。

(3)性状虫体似蚕,表面土黄色至紫褐色,有不太明显环纹,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密,尾端似蚕尾,腹部有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多无子座,只有虫体,偶见个别细圆柱形子座,前端膨大呈圆球形。气微腥、味微苦。这是—种较常见的冬虫夏草伪品。

(3)凉山虫草

(1)来源凉山虫草来源于麦角菌科真菌凉山虫草菌Cordyceps.liangshanensisZang,liouetHu.寄生在鳞翅目昆虫幼虫上的干燥子座和虫体。

(2)产地四川、云南等地。

(3)性状虫体略似蚕,稍弯曲,长2.5—5cm,直径0.5—0.9cm,表面棕褐色,有众多环纹,外被棕色绒毛。足9—12对,不甚明显,头部红褐色。子座多分枝或单生,长达30mm,圆柱状,黑褐色,顶端具不孕性顶端。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腥,味淡。

(4)亚香棒虫草

(1)来源亚香棒虫草又名为霍克斯虫草,来源于麦角菌科真菌亚香棒虫草菌Cordyceps.hawkesllGray寄生在鳞翅目昆虫幼虫上的干燥子座和虫体。

(2)产地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3)性状形状与冬虫夏草相似,长3—5cm,直径0.3—0.7cm,有稍明显的环纹20—30个,表面黄棕色或黄白色,头部红褐或紫黑色,腹部有足8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子座单生,偶见2—3个,细长圆柱状,表面灰白或灰褐色,有皱纹,上部膨大,无不孕端。断面黄棕色。气微腥,味微苦。

(5)香棒虫草

(1)来源香棒虫草为麦角菌科真菌香棒虫草菌Cordycepsbarnesii寄生在金龟子科的直脊金龟子的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2)产地主产于湖南、广西等地。

(3)性状虫体长圆柱形或弯曲成扁肾形,长约2cm,直径5mm左右,表面灰黄色,头部小,灰褐色,体有环纹,胸部可见密生棕褐色细毛的足3对。质脆,断面黄白色。子座长约6cm,较细,黑褐色,有纵皱纹。

(6)蛹虫草

(1)来源蛹虫草来源于麦角菌科真菌蛹草菌Cordyceps.militaris(L.)link寄生在夜蛾科的一种昆虫蛹上干燥子座和虫体,或来源于麦角菌科真菌蛹草菌人工培养在培养基上的干燥子座。

(2)产地吉林、黑龙江等地。

(3)性状虫体为鳞翅目、鞘翅目多种昆虫的蛹,呈椭圆形,有环纹,无足,酱紫色。子座从蛹的头部长出,肉质,头部椭圆形,顶端钝圆,无不孕端,表面密生许多突起的细疣,橙黄或橙红色,柄细长,约4cm,圆柱形。气微腥香,味微苦,放于口中咀嚼,有草菇味。

(7)分枝虫草

(1)来源为麦角菌科虫草菌真菌植物虫草Cordycepsramoseteng的子实体及其寄生蚕蛹的复合体。

(2)产地主产于浙江、福建等。

(3)性状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0.5—0.6cm,表面黄绿色、黄褐色或黑褐色,体表粗糙,有环纹25—35个,腹部有足8对,以中部4对明显。子座子头部1—3节颈间长出,逐渐延伸至头面部,呈1—3—5分枝。柄细长,多弯曲,长3—5.5cm,直径0.15—0.4cm,稍扁,黑褐色。子座头部稍膨大,断面外层黑色,中心黄白色,周边子囊壳埋于子座内,排列紧密,有时两层重叠。湿润后子座易与虫体剥离。质脆易断,断面淡黄白色。气微腥,味淡。

5.伪品

(1)地蚕

(1)来源唇形科植物地蚕StachysgeobombycisC.Y.Wu的干燥根茎。

(2)产地分布于中南、西南地区。

(3)性状呈纺锤形,两端略尖,略弯曲,形体似虫体。长1.5—4cm,直径0.3—0.7cm,表面淡黄色、淡黄棕色或灰黄色,具4—15个环节,环节明显,节上有点状芽痕及根痕,略皱缩。无子座。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类白色或灰白色,可见一淡棕色形成层环。气微,味甜,有粘性。用水浸易膨胀。

(2)僵蚕

(1)来源为蚕娥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2)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苏、四川等地。

(3)性状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3)蝉花

(1)来源为麦角科真菌植物CordycepscicadaeShing的子实体及其寄生至蚕蛹的复合体。

(2)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和云南等省。

(3)性状虫体似蝉,长椭圆形,微弯曲,长约3cm,直径1—1.5cm。表面棕黄色,大部分体表覆有灰白色菌丝。子座2—4个自虫体头部伸出,灰黑色或灰白色,长条形或分枝卷曲,长2—5cm或稍过之。体较轻,质柔韧,断面中部充满粉白色、松软的菌丝。气味似草菇。

(4)石蕨菜

(1)来源为景天科某植物的葡萄茎。

(2)产地分布较为广泛。

(3)性状呈圆柱形,似虫体。长2—6cm,直径2—3m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鲜品表面光滑,干品皱缩干瘪。具5—15环节,节间长2—7cm。部分茎的顶端残留狭披针形叶片,有时环节上亦残留叶或纤细的不定根。气微,味微甜而涩。

6.掺假品

(1)伪制虫草

用石膏、淀粉、豆粉等经压模后染色的仿制品外形和色泽极似冬虫夏草,体重,大小整齐划一,形状相同,不自然。虫体光滑,环节明显,腹部、背部有纵沟。质地坚实,易折断,断面无组织结构,颗粒状。子座多为牛皮纸或黄花菜捻成的,或以小草棍制成的,无细小的纵向皱纹,不但不包虫头,反而被虫头夹住。气微,嚼之有沙粒感,有面粉或石膏味。

(2)插异物新鲜时将虫草喷水湿润后,把一段铁、铅丝从头部插入,再干燥。此类虫草不易折断,手折有硬物感。或者把挖断的冬虫夏草用细竹签插接以完形,提高卖相,以一定的比例掺入到完整的冬虫夏草中,仔细鉴别才能发现,一是手感较重坠;二是掺假虫体有明显的环状裂隙。掺铁质者可用磁石检出。

(3)增重量冬虫夏草是以“条”来计算大小的,如1800条、2200条、2500条、3000条等,这是一公斤冬虫夏草的条数。按2500条/1kg计算,每条冬虫夏草0.4g,如果每条冬虫夏草的重量超过正常值,则有掺假嫌疑。常见的增重方法有:将水泥、泥粉或重金属粉用胶水粘到冬虫夏草的头部和子座的基部,并染色,黏接的部位颜色为黑褐色,给人以从土里挖出时带有少许泥土的感觉。或者用铁粉、铅粉、锡粉以及复合粘合粉与冬虫夏草混合,使这些金属粉粘附在虫体的皱褶中以增重。铅和锡是重金属,这种造假方法对使用者危害很大。掺重金属粉者迎光察看有光亮。

此外尚有掺盐、掺糖、用明矾水及可乐等浸泡后再干燥。此类冬虫夏草质硬,易吸潮,手摸有湿润感,口尝味异,无冬虫夏草的甘香及草菇味。还有的用硫磺保鲜或漂白已经发霉变质的冬虫夏草,使其外观好看。

7.人工虫草

人工虫草是在生产车间里把从天然冬虫夏草中分离出的菌种通过“克隆”技术大量复制出来的菌粉,严格意义上这是一种工业产品,它的优势在于产量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尽管它也含有一些与天然冬虫夏草相同或类似的成分,可以制成药品或食品,但它的功效与天然冬虫夏草不能等量齐观,它不具备天然冬虫夏草那样的“天然组方”,多数都是单成分“克隆”,缺少某些成分,如稀土等元素,因此在药效上无法和天然虫草相比。

冬虫夏草的色泽、质地、子座的长度不是单一的,会由于日照、土壤、高原的海拔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应注意区别,以免良莠不分。因此,对冬虫夏草的鉴别,要从来源、产地、性状等方面细细辨析,方能去伪存真。

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能帮助消费者了解一些购买冬虫夏草的必备常识,懂得怎么识别冬虫夏草,当不能确定是否是正品时,最好请专业人士帮助鉴别。

三十六、教你识别真假麝香

麝香又称元寸、寸香,是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的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是珍贵的中药材。一般分为毛壳麝香、银皮麝香和麝香仁。

野生麝多在冬季到来年春季之间猎取,捕捉到后立即取下香囊,直接阴干,称为“毛壳麝香”,如果去掉外面的囊壳,只剩里面的分泌物,则叫做“麝香仁”,其中呈不规则颗粒状或圆形的麝香仁,习称“当门子”,质量最好。麝香入药以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者为优。家养的麝可以进行活体取香,每年1—2次,来年还可再取,产量较大。

1.毛壳麝香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处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一个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毛壳麝香以皮薄、仁满、有弹性、香气浓烈为佳品。可用手压捏不带毛的囊皮处,有柔软的感觉,没有顶手的硬刺物质。而且被压捏下陷后的皮囊,放手后可弹起,能恢复原状。

毛壳麝香是猎取麝后割取带毛香囊直接阴干而成,此类麝香一般较纯,但也有注血、压沙现象。

毛壳麝香鉴别

(1)看外壳有无破口缝合之处,有缝合痕迹,说明经过了加工处理。

(2)看“囊口”,也叫“香口”,口处皮革质,棕褐色,密布白色或棕灰色短毛,围绕在口周围的麝毛呈倒放射状,并渐远渐长。囊口自然紧缩,直径3mm。若大于3mm有皱折和捆扎迹象属伪品。

(3)用指压,用手指握着香体轻轻挤压,感觉有弹性,不出现凹窝,说明成色较好,若捏之不起、手感硬,说明不纯。

(4)用槽针(带凹槽的针,检验麝香的专用工具)刺入小孔内旋转,然后槽口沿孔壁抽出,看槽口香仁,初始槽面平,后隆起,习称“冒槽”,说明麝香较纯。

2.银皮麝香

银皮麝香也叫蛋白香,是已除去毛壳仅留内皮的麝香囊,此类伪品较多,大多以动物膀胱加工而成,检验方法同毛壳麝香。

3.麝香仁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其中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好的麝香仁气味浓烈,有特异的香气,味辣,带苦,微咸,颗粒自然疏松,没有锐角。不应有纤维等异物或异常气味。取麝香仁少许放在手心里或拇指与食指之间,加少量水润湿,进行捻搓。真的麝香不粘手,不顶手,不染手,不结块。搓成团状后,一放手就立即散开,或弹之即散,而捻完麝香的手,香味在手上经久不散。

麝香仁是去除外壳的净香。原香质地柔润疏松,香气浓厚自然。较大颗粒者习称“当门子”,多呈紫褐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棕黄。

香仁鉴别

(1)鼻闻。好麝香只要一打开包,其特有的香气便溢出,少许便可充满10平方米室内的香气,无骚味,香气自然浓烈,经久不散。

(2)手捻。用手指搓捻不能粘手、顶指、染手、结块,放手后自然散开,伪品搓不成团或成团后散不开。

(3)纸试。用易吸水的干净纸一张,取少许麝香于纸上,将纸折合,稍用力压,如系真麝香,则纸上不留水迹或油迹。纸亦不染色。如纸上现水迹,则为发水香或没有干的麝香。出现油迹,说明掺有油脂。如纸染色。则为有掺假的麝香。

(4)口尝。取少量香仁放于舌尖,用牙咬嚼,有粘牙感,味道微苦,而麻辣有刺激感,俗称“钻舌”,并有清凉之感速达舌根,香气窜至鼻腔,成色差者力弱。

(5)看颜色。麝香一般以紫红色为最佳,也有棕褐色或黄色,黑色最次,麝香仁色泽自然有宝光。若有人工掺杂,色泽总会有一些不匀或混浊的现象,“当门子”光滑发乌无麻纹者,说明掺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差异。

(6)火试。取香仁少许放于金属箔上用火烧,开始则香气迅速发散,出现崩裂跳动现象,并发出暴裂声,随即熔化膨胀,冒起黑色似珠油泡,无火焰,灰烬呈白色或灰色。若出现火焰火星,说明掺有植物粉末;若有焦毛味,说明掺有动物肝脏;灰烬呈黑色或棕红色,说明有动物的肝脏或血液;烧后灰烬越大说明掺假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