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病儿在与父母分离或离家时,表现出不恰当的过度的影响功能的焦虑。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重复出现被绑架、被伤害或父母死亡的噩梦;年龄大的孩子则可能出现亲人离开后自己会发生危险,发生意外的事故,会有大祸临头,使自己与亲人失散或自己被拐骗等幻想,因此表现出不愿意离开亲人,不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送去,也表现哭闹、挣扎,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如呕吐、腹痛等)。病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2006年ShearK.等报告全美的儿童期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4.1%,成年期为6.6%。约有1/3儿童期的分离性焦虑障碍持续至成年,7.5%的成年期分离性焦虑障碍首发于成年期。分离性焦虑障碍较早的起病年龄为7—8岁,如果它与正常发展中的分离性焦虑一起出现,则为早发性的分离性焦虑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通常缓慢起病,也有急性起病的。可能在一定诱因下起病,如搬迁、转学、亲人生病或去世等。症状一般从轻度发展为重度。比如,刚开始早晨上学时,感到身体不适或偶尔不去上学,发展至每天上学时发脾气或出现躯体症状,甚至完全拒绝上学。
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病儿,常常还共患其他形式的焦虑障碍和抑郁,最常见的是与广泛性焦虑障碍共患。在学龄儿童中不愿上学和拒绝上学的现象十分常见。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不愿上学和拒绝上学在分离性焦虑障碍的儿童中十分普遍,但导致不愿上学和拒绝上学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全是因为分离性焦虑而产生。
DSM一汉中有关分离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1.对家人或依恋者离别感到过度焦虑,与发育水平不相称,表现为至少下述中的3项:
(1)与家人或主要依恋者离别时或预期此事时出现过度苦恼,反复如此;持久地过分担心主要依恋者一去不返或他们可能受到伤害;持久地过分担心不幸事件将会把自己与主要依恋者分开;(4)长期因为害怕离开主要依恋者而不愿意或拒绝上学或去其他地方;长期过分害怕或不愿意独处,或害怕家中没有主要依恋者或其他环境中没有对自己有意义的成人;没有主要依恋者陪伴便不愿意或拒绝去睡,或拒绝离家外宿,长期如此;反复做有离别情节的噩梦;与家人或主要依恋者离别时或预期此事时述说躯体症状,反复如此。
2.持续时间至少4周。
3.18岁以前起病。
4.问题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
5.6岁之前起病为早发性。
二、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病儿的焦虑往往没有特定的对象,他们的焦虑是广泛的、全面的,多是针对日常的生活事件,几乎每天都会对很多事件和活动产生过度的、不可控制的焦虑。病儿常常在看到、听到任何可怕的事情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与自己联系起来,如他们看到绑架的新闻,就开始担心自己会被绑架,他们总在想“如果……怎么办?”总是预期最坏的可能性,而低估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或忽视发生偶然事件极低的概率。对无关紧要的事情不可控制性地过度担忧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重要特征。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儿常伴发躯体的症状,如头痛、胃痛、肌肉紧张、颤抖等。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焦虑障碍,多发于儿童晚期和青春期早期。平均起病年龄为10—14岁,有些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解。但首发症状严重的病儿易复发,且焦虑症状常常是持续的。如有近一半的症状严重的病儿,两年后仍然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DSM一W诊断标准:
1.至少在6个月以上的多数日子里,对于不少事件和活动(例如工作或学习),呈现过分的焦虑和担心(忧虑性期望。
2.病儿发现难以控制住自己不去担心。
3.这种焦虑和担心都伴有下列6种症状之1项以上(在6个月中,多数日子里至少有几种症状):
(1)坐立不安或感到紧张或兴奋;(2)容易疲倦;思想难以集中或头脑一下子变得空白;易激惹;肌肉紧张;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常醒转,或辗转不安的令人不满意的睡眠)。
4.这种焦虑和担心不局限于某种轴I障碍的某些症状。例如,不足焦虑或担心惊恐发作(如惊恐性障碍)、在公众场合感到难堪(如社交恐惧症)、被污染(如强迫症)、离家或离开亲人(如分离性焦虑障碍)、体重增加(如神经性厌食)、有多种躯体诉述(如躯体化障碍)、患严重疾病(如疑病症),而且这种焦虑和担心并不是发生在创伤的应激障碍之时。
5.焦虑、担心或躯体症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者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
6.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排除心境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可能。
三、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socialphobia)也称社交焦虑症(socialanxietydisorder),是一种显著、持续的对社交或一些自我表现的恐惧。因此,他们会回避与陌生人的交往,遇到别的成人甚至孩子时出现脸红、不说话、躲避。除了对普通人可能感到焦虑的场合外,他们还会对很多常见到的日常活动感到焦虑,如在班上交作业、买东西等。他们更容易情绪化和感到拘谨、忧愁和孤独。社交恐惧的病儿可伴发躯体的症状,如脸红、口干、出汗、胃部不适、心跳加速甚至惊恐发作。病儿往往会因为这些生理反应将他们的无能感暴露出来而更加焦虑,这种焦虑反过来又会加重躯体的生理反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青春期是社交恐惧症的高发年龄段,这是由于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在意自己的外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常表现为对公开演讲的恐惧和对已发生事情的过度忧虑。2/3的社交恐惧症的儿童青少年共患其他的焦虑障碍,如特异性恐惧症或惊恐障碍等,20%的社交恐惧症共患抑郁。
DSM一W的社交恐惧症诊断标准:
1.在与所熟悉的人们作与年龄相称的社交关系时发生问题,或在同伴中出现焦虑。
2.处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几乎必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因而可能采取限制这个场合或为此场合所诱发的形式。这种焦虑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者从有不熟悉人们的场合退缩出来等。
3.病儿一般都设法避免这种场合,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烦恼而忍耐着。
4.这种对所恐惧的情景的设法避免、焦虑性期待或痛苦烦恼,显著地干扰了个人的正常日常生活、职业(或学业)、社交活动或关系,或者对于具有这种恐惧感到显著的痛苦烦恼。
5.应有至少6个月病期。
6.这种害怕或逃避都不是由于某种物质(如滥用物质、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不可能归于其他精神障碍(如伴或不伴广场恐惧的惊恐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某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或分裂样人格障碍)。
7.如存在某种躯体情况或其他精神障碍,那么”项所述的害怕与之无关。如不是害怕自己的口吃、帕金森病的震颤、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症的异常进食行为。
社交恐惧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称为选择性缄默。
选择性缄默(selectivemutism)通常在童年和少年期首次出现,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交恐惧,表现为在某些特殊场合拒绝说话或不愿意说话。多在3—5岁起病,Bergman等(2002)的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人群中选择性缄默的患病率为0.71%。KoppS,GillbergC.等(1997)报告在7—15岁的儿童中选择性缄默的患病率为0.18%。主要表现为不愿对成人说话,多为对陌生人,也有对熟悉的非家庭成员,甚至家庭内的某些成员。部分儿童在缄默的场合无任何交流,还有一部分儿童则可以使用手势、点头、摇头、耳语等非言语方式交流。病儿常常伴有胆小、害羞、退缩、社交焦虑。因此,很多人把选择性缄默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交恐惧现象,但KristensenH.(2000)认为选择性缄默不仅与社交恐惧相关,与发育的迟缓同样也密切相关。现在一般认为选择性缄默与儿童的气质、焦虑以及发育的延迟有关。
选择性缄默的DSM一汉诊断标准为:
在特殊的社交场所持续地不说话,而在其他场所说话正常。
(2)症状影响了学习、职业功能或社会交往。
(3)症状持续时间至少1个月。
不讲话不是由于对社交场合所要求的口语知识不足或感到不自在所致。
问题不能用交流障碍(如口吃)解释,也不是发生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障碍的病程中。
四、惊恐障碍惊恐发作(panicattack)是一种急性焦虑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强烈的烦躁不安、紧张、恐惧,伴有明显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常常伴有强烈的大难临头,以及强烈的逃离的欲望。惊恐发作发作时间较短暂,发作10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在随后的半小时或几小时内,症状逐渐消退,可在一周或一月内发作数次。年幼的儿童很少发生惊恐发作,但在青少年中却常见。首次发作的平均年龄为15—19岁。Hayward等(1992)认为惊恐发作发生率的上升与青春发育期有关,青春期是惊恐发作患病的高峰期,在青春期出现的身体变化可能是引起惊恐发作的关键因素。
惊恐发作反复发作,并且病人持续地担忧下一次的发作和发作可能带来的后果,称为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在所有的焦虑障碍中,惊恐障碍的治愈率最低。惊恐发作在DSM一W中不是一个可编码的障碍,但有特定的诊断编码。根据是否伴发广场恐怖,分为惊恐障碍不伴广场恐怖和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怖两种形式。
惊恐发作的DSM一W诊断标准:
一段时间的极度害怕或不舒服,有下列4种以上症状突然发生,并在10分钟内达到顶峰:
1.心悸、心慌或心率增快。
2.出汗。
3.颤抖。
4.觉得气短或气闷。
5.窒息感。
6.胸痛或不舒服。
7.恶心或腹部不适。
8.感到头昏、站不稳、头重脚轻,或晕倒。
9.环境解体(非现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并非自己)。
10.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
11.害怕即将死亡。
12.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
13.寒战或潮热。
广场恐怖的DSM一W诊断标准:
1.为置身于一旦有不期而来的或环境诱起的惊恐发作或类惊恐症状时难以逃避,或找不到帮助的地方或处境而焦虑。广场恐怖多发生于下列情景:独自离家外出,在人群中,或在排队、过桥时,坐公共汽车、火车等(如回避限于一个或少数特定情景,则诊断为特异性恐怖)。
2.病人回避那些情景,或在无法回避时忍受明显的苦恼,或担心惊恐发作或类惊恐症状,或要求有人陪伴。
3.焦虑和恐怖性回避不能归因于其他精神障碍,如社交恐怖、特异性恐怖、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
五、特异性恐惧症
如前所述,正常儿童在不同年龄段会出现一些轻微的恐惧,但是当儿童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持续的、非理性的或夸大的恐惧,从而引起对事物或事件的回避,并影响到日常的生活时,成为特异性恐惧症(specificphobia)。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潮红、出汗、心慌、胸闷、血压上升、恶心、四肢震颤或软弱无力,重者可瘫软在地、昏厥、痉挛或有饮食和睡眠障碍等。
根据恐惧对象和回避反应,DSM中将特异性恐惧症分为五种类型:
1.动物恐惧症(oophobia)儿童3岁后开始对动物产生恐惧,学龄儿童逐渐对动物产生恐惧心理,动物是儿童最常见的特异性恐惧,对象通常为狗、蛇、昆虫、老鼠等。
2.自然环境恐惧症恐惧对象为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如高空、黑暗、暴风雨、水等。
3.情境恐惧症(specificsituationalphobia)对特定的情境产生恐惧,如飞行、乘电梯、穿越隧道、过桥、在密闭空间里等。
4.血液一注射一受伤恐惧症恐惧看见血、受伤、打针或其他侵入性的医疗过程。
5.其他恐惧症对噪音或其他类似对象的恐惧,对其他可能引起窒息、呕吐或传染病的情境的恐惧。
特异性恐惧症的DSM一W诊断标准:
1.由于存在或预期某种特殊物件或情景(如飞行、高度、动物,在注射时看到流血)而出现的过度或不合理的显著而持续的害怕。
2.—接触(暴露于)所恐惧的刺激,几乎毫不例外地立即发生焦虑反应,采取一种仅限于此情景或由此情景所诱发的惊恐发作形式。这种焦虑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紧紧拖住他人。
3.病儿一般都设法避免这种情景,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烦恼忍耐着。
4.这种对所恐惧的情景的避免、焦虑性期待或痛苦烦恼,会显著地干扰个人的正常生活、职业(或学业)、社交活动或关系,或者对于具有这种恐惧感到显著的痛苦烦恼。
5.应有至少6个月病期。
6.这种伴于特殊物体或情景的焦虑、惊恐发作或恐惧性避免,都不可能归于其他精神障碍,如强迫症(如对污染有强迫思维的病儿在接触脏东西时的害怕)、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避免伴有严重应激因素的刺激)、分离性焦虑障碍(如逃避上学)、社交恐惧症(如因害怕窘迫难堪而避免社交场合)、伴广场恐惧的惊恐障碍或不伴惊恐障碍病史的广场恐惧。
六、强迫障碍
强迫障碍(obsessivepulsivedisorder,OCD)是儿童时期出现的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的伴有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的一种心理障碍。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两个症状可单个出现,但大多为同时出现。前者为一种在儿童意识中持久存在的思想、表象和意向,包括有数字、词、想像、思路、观念、情感,呈持续和重复出现,而又无法摆脱,倍感苦恼。后者则是按固定的某种仪式或刻板程序重复做出的动作,为强迫观念的行为表现。但病儿对此动作反复出现并不感到痛苦,反而对父母限制强迫动作却甚为焦虑不安。
我国无该症的精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尽管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强迫障碍是儿童少年期常见疾病,由于所研究样本年龄不一致,患病率差异较大,较大青少年患病率为0.53%—4.0%,儿童及青少年患病率为0.17%—0.3%。最近英国一项(004)包括10438名儿童的患病率调查显示强迫障碍患病率0.25%,—7岁10岁、11—12岁和13—15岁四个年龄组患病率分别为0.026%、.14%、.21%和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