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6695600000048

第48章 内科急症护理(1)

一、高热

高热是指以体温升高达39°C以上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又称“壮热”“大热”。历代医家论述颇丰,临床兼证繁多,表现各异。

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病、肿瘤以及慢性疾病并发急性感染,中暑等以高热为主者。

(一)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或由外感,或由内伤所致。由内伤所致的高热可参考“内伤发热”节,本章主要论述外感所致的高热。

1.风寒外袭风寒外袭,卫气郁闭,正邪相争,则发热恶寒;邪气内传,少阳枢机不利,邪正相搏,则寒热往来;外邪入里,内传阳明,气分热盛,阳明脏实则壮热。

2.风热侵及风热侵及肺卫,肺卫不固,肺失宣降,卫失开合,热邪郁蒸。可见发热。肺卫之邪或逆传心包,可见发热,或顺传胸膈,胃肠而为气分热证。

3.暑热为患夏季感受暑热之邪或高温下劳作,伤津耗气,邪可深入心营,生痰生风,可致气(营)血热两燔、痰热闭窍、风火相煽等变化。

4.湿热蕴结外感湿热,复因中气素虚,运化无权,湿热内蕴,弥漫三焦,波及多脏,或热在气分,或热在营血。

5.燥热侵犯外感燥热病邪,耗伤津液,可见津气干燥,伴可传变入里而出现多种见证。

6.感触疫毒人体感受疫毒之邪,侵及五脏,可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出现高热。

(二)辨证施治

【卫分证】

1.风热袭表

主症:发热微恶寒,少汗,咳嗽,口微渴,咽喉红肿疼痛,乳蛾肿大,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热。

方药:银翘散。

2.风寒束表

主症:发热恶寒较重,头痛身痛,无汗,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痰多稀薄,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3.暑湿在表

主症:发热微恶风,少汗,身体困重或酸痛,头昏重、胀痛,纳呆泛恶,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解表散邪,清暑化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

【卫气同病】

1.表寒里热

主症:发热恶寒,寒热倶重,无汗口渴,肢节酸痛,苔白或黄,脉浮紧。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2.寒郁化热

主症:恶寒减轻,身热增重,头痛,目眶痛,心烦少寐,四肢疼痛或酸痛,舌苔薄黄,脉浮略数。

治法:辛凉解肌,兼清里热。

方药:柴葛解肌汤。

3.热在卫气

主症:高热微恶寒,少汗身痛,烦渴,尿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气泄热。

方药:银翘白虎汤。

【气分证】

1.无形热盛

上证:高热汁多,口渴喜凉饮,心烦不安,面色红赤,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

治法:清热生津。

方药:白虎汤。

2.邪热雍肺

主症:高热,大汗,烦躁口渴,咳嗽喘息,痰黄难咯,甚或咳吐脓痰或痰中带血,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

3.热结肠腑

主症:日晡潮热,甚伴谚语,烦躁不安,腹部胀满、硬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黄燥或焦燥起剌,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泄热。

方药:调胃承气汤。

4.脾胃湿热

主症: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渴不欲饮,心烦呕恶,尿短赤,大便溏薄,苔黄腻或白厚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王氏连朴饮。

5.肝胆温热

主症:寒热往来,脘腹胀痛,纳呆呕恶,咽干口苦,或见目黄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蒿芩清胆汤。

6.人肠湿热:

主症:发热,腹痛泄泻,肛门灼热,大便热臭,或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理气和中。

方药:葛根芩连汤。

7.膀胱湿热

主症:恶寒发热,小腹坠胀不适或疼痛,腰酸痛,尿频、尿急、尿痛,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营血证】

1.气营(血)两燔

主症:壮热口渴,头痛,心烦不安,或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或衄血、吐血,舌红绛,苔黄,脉细数或洪数。

治法:清凉营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

2.热灼营阴

主症:身热夜甚,心烦躁扰,口不甚渴,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泄热。

方药:清营汤。

3.热陷心包

主症:身体灼热,神昏谵语,甚或昏聩不语,舍謇肢厥,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4.热动肝风

主症:壮热,头晕胀痛,颈项强直。手足抽搐或手足躁扰,甚或神昏肢厥,舍干燥或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凉肝熄风。

力药:羚角钩藤汤。

(三)辨证施护

【卫分证】

1.风热袭表

(1)病室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2)卧床休息,多饮水,可频服绿豆汤或鲜芦根水。

(3)咽喉赤痛,可用锡类散吹喉或舌下含服咽喉片剂。

(4)高热不退,可酒精浴,薄荷15g,煎水擦浴,亦可用生石膏30g,连翘15g,荆芥15g,薄荷15g,芦根30g,赤芍15g,浓煎取汁200ml,冷却后灌肠,保留30min,以助降温。

(5)食清淡、易消化素食,忌辛辣。可给服米汤、稀饭、面汤等。

(6)温服中药汤剂。

2.风寒束表

(1)卧床休息,病室湿度、温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

(2)恶寒时加盖衣被,鼓励多饮热开水,以助汗出热退。

(3)体温居高不下时,用荆芥、薄荷各15g,煎水擦拭体表,或用生大黄15g,枳实15g,甘草15g,山药15g,寒水石20g,浓煎取汁200ml灌肠,保留30min,可降体温。

(4)身痛头痛甚者,可于肢体阿是穴按摩,头部按摩印堂、太刚、玉枕、风池等穴。

(5)温服中药汤剂,服药后稍加衣被,以助其微微汗出.达到驱邪解热的目的。

(6)清淡素,半流质,热服,少量多餐。

3.暑湿在表

(1)病室应通风干燥,空气流通,避免湿度过大,室内禁开空调。

(2)卧床休息,多饮绿豆汤,或用薏米、茯苓各15g,煎水频服热饮。

(3)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或当风而卧。

(4)食清淡素食半流质饮食,忌生冷瓜果、凉食、冷饮等。

(5)温服中药汤剂。

【卫气同病】

1.表寒里热

(1)卧床休息,多饮水,恶寒重对加盖衣被。

(2)定时测量体温并记录,注意观察神志及舌脉变化。

(3)石膏水(20%石膏煎液)反复擦拭“五心”(双手、双足、胸)。

(4)调护情志、去除患者烦躁、焦虑情绪。

(5)温服中曲汤剂后,饮开水或热汤以助汗出退热。

2.寒郁化热

(1)病室宜安静,避免噪音,减少外来刺激,保持心态半静。

(2)卧床休息,注意头部保暖,防止再感风寒。

(3)按摩印堂、太阳、迎香、四白穴,以解目痛、眶痛、头痛之苦。

(4)复方柴胡滴鼻液滴鼻,用于退热,同时缓解鼻腔干燥,效果良好。

(5)生石膏90g加凉水调匀,敷于“五心”可达降温目的。

(6)心烦不眠者,于每晚睡前热水泡脚后,按摩涌泉穴,以助入睡。

热在卫气

病室应安静,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

卧床休息多饮水,可煎鲜芦根水频服,或饮果汁水。

柴胡注射液于双足二里穴位注射,每6h可重复1次,热退为止。

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及舌脉变化情况。

,分证】

无形热盛病室安静,室温偏低,避免对流风。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情况,每4h测量体温1次。每天可进行数次物理降温。

大汗出应及时擦拭,避感外邪。多饮水或频服鲜芦根水,宜温服。

邪热壅肺

卧床休息,汗出较多时,及时用干毛巾擦拭或用温水擦身后更衣,注意避风寒。肺热伤津则烦渴,宜多饮水,可煮梨汤、枇杷水频服。

咳嗽而喘,取半卧位,重症者给氧气吸入。以缓解胸闷、胸痛。

痰黏不易咯出,可轻拍背部以助排痰,或频服鲜竹沥水,稀释痰液,以助排痰。痰中带血时,患者易紧张、恐惧,当进行解释和安慰。

热结肠腑

病室应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密切观察神志变化,神昏谵语,躁动不安者,应加床挡,防止坠床。

用冷毛巾敷于额头,颈部、腋下、腹股淘等处,适时更换,以助退热。

大黄15—30s,芒硝9s,玄参15g,甘草6s,煎液500ml,冷却后保留灌肠,以通降低体温。

脾胃湿热

卧床休息,室温宜偏低。温水擦浴降温,注意避风寒。

赤小豆汤频眼,呕恶甚者,宜用鲜姜汁2—3滴滴干舌面。

保持肛门周围清洁、干燥,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

饮食清淡,易消化,可用焦山楂、鸡内金粉各1.5g,开水调服,以消食助运。

肝胆湿热

卧床休息,恶寒时加盖衣被,发热时减少衣被,以助散热降温。

遵医嘱服用黄连粉、姜半夏粉各4,或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穴,以解恶心呕口苦咽干,应多饮水或用茵陈30s煎水,代茶饮。淡盐水含漱口腔,每天数次。生大黄15g,煎汤500ml,冷加后灌肠,以泄浊、排毒、退黄。

大肠湿热

卧床休息,多饮水。用50%酒精擦浴,物理降温。

注意腹部保暖,给予热敷,或用肉桂粉少许贴脐中。

便脓血、里急后重,可针刺足三里、上巨虚空,留针30min,并服用马齿苋粥)保持肛门洁净,便后用消毒柔软卫生纸擦净,并用温水清洗。

7.膀胱湿热

(1)卧床休息,多饮开水或浓绿茶水,以清热通淋。

(2)腰酸痛水可热敷、温灸。可予局部按摩。

(3)高热不退,针刺大椎、曲池、合谷穴,强刺激不留针。亦可物理降温。

【营血证】

1.气血两燔

(1)绝对卧床,加床挡保护,防止躁动坠床,必要时设专人护理。

(2)冰袋冷敷,置于额头、腋下、颌下、腹殷沟等处并经常更换,防止冻伤。

(3)注意出血部位、出血量、血压、神志、面色、脉象的变化。

(4)热盛动血宜禁食,并注意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并服鲜藕汁,以凉血止血。

2.灼营阴

(1)卧床休息,持续氧气吸入,加床挡防止坠床跌伤。

(2)观察患者神志、热势、血压、面色、脉象变化。

(3)银花、连翘煎水取浓汁,睡前服用。

3.热陷心包

(1)平卧位卧床,持续氧气吸入。

(2)使用舌钳,减少舌下坠和气道阻塞的机会。

(3)头置冰袋或使用冰帽降温。使用冰帽时注意保护双耳,并动态观察体温变化情况。

(4)定时翻身拍背,更换体位,防止吸入性肺炎及生褥疮。

4.热盛动血

(1)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及血液流入呼吸道发生窒息。

(2)昏狂谵妄,躁扰不宁者,持续氧气吸入,加床挡防止坠床。

(3)记录出血量,大吐血伴呕吐时须禁食禁水,并备用双气囊三腔管止血。

(4)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备齐一切抢救用品、药品。

(5)加强皮肤护理,可温水擦浴,按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发生褥疮。

5.热动肝风

(1)宜住单人间或抢救室,病床加床挡,防止跌伤。

(2)抽搐时立即针刺人中、合谷、百会、大椎、太冲穴。不要强行扭曲肢体,保持功能体位。

(3)头置冰袋或冰帽降温,肢体适当保温。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清除分泌物。

【重症护理】

(1)宜住监护病房或抢救室,连续生命体征监测,设立重症护理记录。

(2)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及时补液、给药治疗,支持生命体征。

(3)降温。可采用多种方法,对症选择1—2种。温水擦浴、中药煎水擦浴、中药保留灌肠、头置冰袋或冰帽。

(4)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肢体温度、汗出、出血、脉象的变化,做好一切抢救准备。

(5)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

(6)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会阴清洁无味。

(7)神昏呼吸急促或张口呼吸者,用双层盐水纱布覆盖口腔。

(8)眼睑不能闭合者,用凡士林纱布遮盖。

(9)鼻饲注入食物治疗,或注入流质饮食,促进身体康复。

(三)心理调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