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6695600000042

第42章 其他病证(2)

2.与瘿病的鉴别即西医所说甲状腺功能亢进属中医癭病之范畴。颈肿眼突,多汗心悸,多食消痩,但少见多饮多尿。其病机多见痰气郁而化火,火邪伤阴。其多食善饥期属消渴中消证,应注意鉴别。

3.与外感内热口渴的鉴别这里所指的口渴是一症之名,主要是指外感热病中引起的口渴饮水的症状,虽有口渴却没有三多症状。这种症状较为多见,在典籍中多有论述。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消渴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并可导致阴阳倶虚之证。

3.辨本证与并发症易发生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三多”及消痩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二)分证论治

1.上消一一肺热津伤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黄连末、天花粉末、生地汁、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用玉泉丸或二冬汤。前方益气作用强,后者清热作用强,可根据临床需要加以选用。若苔黄燥,烦渴,引饮脉洪大,乃肺胃热炽,耗损气阴之候,可用白虎加人参汤。

2.中消一一胃热炽盛

主症:多食易饮,形体消痩,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

如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肠通便,“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转上方治疗。

对于病程较久,及过用寒凉而致脾胃气虚,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脉弱者,治应健脾益气,生津止渴,可用七味白术散。

3.下消

(1)肾阴亏虚。

主症:尿频量多,浑浊或有甜味,口干舌燥,渴而多饮,头晕目眩,烦热,腰酸腿软,苔少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

若见虚火偏旺,失眠,遗精,烦热者,加知母、黄柏、龟板。若尿量多而浑浊者,宜益肾缩泉,加五味子、桑螵蛸。若气阴两虚伴气短者,加黄芪。

(2)阴阳两虚。

主症:小便量多,浑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痿,舌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益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若阴阳气血倶虚可用鹿茸丸。

以上各型消渴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

兼证治疗:

白内障、雀盲、耳聋,是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用杞菊地黄丸合羊肝丸。疮疡痈疽初起,用五味消毒饮,病久气营两虚,脉络瘀阻,蕴毒戚脓,治宜养气解毒化脓,用黄芪六一汤合犀黄丸,酌加忍冬藤,若并发肺痨、水肿、中风、厥证者,参考有关各篇。

五、其他疗法

简验方:

(1)猪胰7具,切碎煮熟,加蜂蜜500g,熬如膏,每次服15g。

(2)生地12g,黄芪24g,山茱萸18g,猪胰1具水煮,分3—4次服。

(3)天花粉、黄连各90g,为末蜜丸,麦冬汤下,每日2服。

(4)绿豆煮汗,并作粥食,或研取汁服。

六、预防与调摄

(1)节制饮食和情欲。过食肥甘和醇酒炙傅,以及情欲悲怒,是本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在此注意节制饮食和避免七情内伤,对本病具有一定的预防意义。既病之后,更应节制饮食肥甘厚味和面食,节制房事,若患者不倍加爱惜,则可导致“纵有金丹,亦不可救”的后果。

(2)注意生活安排。协助患者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劳逸结合,慎生活起居,适应气候的寒温变化,预防外邪的侵袭。

(3)适当体力活动。注意参加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不宜食后则卧,终日久坐。坚持太极拳锻炼,也有利于病情康复。

(4)治疗少用针刺法。消渴患者肌肤焦枯,若针刺不当,肌肤受损,便可发为痈疽。灸法对本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值得今后研究。

(5)预防褥疮特别。是对于消渴所致的昏迷患者,要勤翻身,轻擦洗,防止褥疮发生。

(6)巩固治疗。本病多有宿根,病难速已,经过治疗,即使“三多”症状消除,体重恢复正常,也不能立即中断治疗,否则病情再度复发,宜长期服用七味白术散和六味地黄丸之类,或以黄芪代茶饮,做到调养与治疗相结合,就能起到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作用。

七、病案选录

韩XX,男,58岁,于1977年6月14日求诊。

病史:发现糖尿病两年多,一直用西药降糖剂,未能控制病情,现仍口干多饮,食欲亢进,尿频,腰困疼,头昏,心悸,胸憋,过去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史,脉沉,舌质暗,苔薄白,检查空腹血糖280mg,尿糖(++++)。胆固醇420mg,甘油三醋380mg,心电图大致正常。

辨证施治:阴虚阳亢,燥热灼津,上蒸肺胃,肾失固摄,以致精微下注面成消渴。病久不愈,影响气血,乃至心血瘀阻。鉴于肾虚、肺燥、胃热倶盛,故治以补肾滋阴为主,佐以宽胸活血之法。

处方:熟地12g,山药24g,山萸肉12g,茯苓12g,泽泻6g,丹皮6g,天花粉24g,葛根15g,枸杞子12g,瓜蒌24g,丹参15g,红花6g。

服药6剂后,病情明显好转。后以此方加减,共服40余剂,自觉症状消失,复查血糖130mg,尿糖(++),胆固醇230mg,甘油三醋318mg。乃以上方为主,去红花,加天冬、五味子等制成丸剂,以巩固疗效。

(郝立鹏丁瑶)

(第四节)自汗、盗汗

辨证论治

(一)自汗

1.肺气不足

主症:汗出畏风,动则益甚,易感冒,面白,疲乏,气短。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20g,白术12g,防风10g,党参15g,麻黄根9g,浮小麦25g,煅牡蛎30g。水煎服。

加减:若阳气亏虚者,加熟附子12g、干姜10g。兼有伤阴者,加麦冬15g、五味子6g。

2.营卫不和

主症: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味。

桂枝12g,白芍10g,生姜9g,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2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加浮小麦30g。

3.热淫于内

主症:蒸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宁,或兼发热,或肢节烦痛,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清里泄热。

方药:白虎汤加味。

石膏30g,知母12g,粳米20g,淡竹叶12g,天花粉15g,山栀子12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g。

(二)盗汗

1.阴虚火旺

主症: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潮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

当归12g,黄芩10g,黄连9g,黄柏10g,生地黄15g,黄芪15g,麦冬12g,五味子6g,龟板20g(先煎)。水煎服。

加减:若潮热者,加秦艽12g、银柴胡10g、白薇12g。汗多者加牡蛎、浮小麦各30g,儒稻根15g。

2.心血不足

主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少寐,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细虚。治法:养心补血敛汗。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20g,黄芪18g,当归12g,茯苓12g,远志5g,酸枣仁12g,龙眼肉10g,白术12g,五味子6g,龙骨、牡蛎各20g,浮小麦30g,大枣5枚。水煎服。

(三)脱汗

主症:急病或重病,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声短息微,四肢厥冷。舌卷少津,脉微欲绝或脉大无力。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味。

人参15g,熟附子12g,黄芪30g,山萸肉12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水煎服。

加减:若为热病者,可加麦冬18g、五味子9g。

(郝立鹏张军)

(第五节)虚劳

虚劳是虚损劳伤,系由脏腑不足,气血亏损,阴阳失调引起的多种慢性病证的总称。凡禀赋不足,后天失调,病久失养,积劳内伤,久虚不复,而表现为各种亏损证候者,都属本证范畴。

虚劳是由五脏因劳积损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其病证外涉筋骨皮肉,内及五脏六腑,其病以气血亏虚,脏腑劳损为主要机转。就现代医学来说,不论是由免疫机能障碍引起的疾病,抑或是内分泌、造血机能病变,还是其他系统功能减退,及虚性亢奋性病变,均可按中医的虚劳病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体质虚弱父母体虚,先天不足,或生后喂养失当,后天营养不良等。

2.劳倦过度,情志内伤劳倦过度或劳逸不均,皆能损失形体。早婚早育,房事不节耗精损肾。若情志失调,五志过极,亦可损及五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失宜,嗜欲偏食,饮酒过度等,都会损伤脾胃。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诸如大病邪盛迁延失治,损伤脏气,或产后调理不当。劳累过度,或慢性疾病,日久不愈,正气亏损难复,或瘀血内停,新血不生等。

二、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可见面色无华、S光白、黯黑,消痩,气短声低,心悸,健忘,头晕眼花,自汗盗汗,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遗精滑泄,月经不调或停闭等。病史中有生活失节,调摄不当等因素,或大病久病,产后或手术后失血过多等。

(二)鉴别诊断

虚劳应与一般虚证及肺痨鉴别。虚劳病证,一般病程较长,以某一脏器虚损为主而兼及他脏,或气病及血,或阴病及阳,多见全身衰弱,多个脏腑机能失调;而虚证病程较短,其虚主要在某一脏腑,其证以某一个或几个症状为主,一般无全身衰弱和多个脏腑机能不足的表现。肺痨系痨虫感染所致,具有传染性,病变主要在肺,病机以阴虚肺燥为特征,其症状以潮热盗汗,咳嗽咯血,消痩等为特点。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引起,一般不具有传染性,其症状较为复杂,与肺痨不同。

三、辨证论治

(一)气虚虚劳

主症: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语声低微,体倦乏力,动则汗出,易感冒,腹胀,纳差,

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虚大无力。

治法:补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党参各30g,白术、当归各12g,陈皮、升麻各9g,柴胡10g,茯苓15g,炙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心气虚者,加麦冬、黄精各15g,五味子6g。肾气虚者,加杜仲、续断、山茱萸各15g。

(二)血虚虚劳

主症:面色唇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心慌,形体消痩,肌肤粗糙,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党参各30g,当归、白术、茯苓各12g,龙眼肉、酸枣仁、熟地黄、白芍各15g,川芎6g,大枣5枚。水煎服。

(三)阴虚虚劳

主症:两颧潮红,唇红口干,午后低热,手足烦热,失眠遗精,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黄20g,枸杞子、麦冬、山药各15g,龟板胶20g,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各12g。水煎服。

(四)阳虚虚劳

主症:面色苍色,畏寒肢冷,自汗,喜卧懒动,口淡吐清涎。舌质淡胖嫩,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阳。

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附子12g,肉桂6g,杜仲、山茱萸、菟丝子、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当归、巴戟天、黄芪各15g,鹿角胶12g。水煎服。

四、预后预防

(一)预后

虚劳有气血阴阳之异,五脏六腑之别,故预后判断,较为复杂。就气血阴阳而言,一般伤于气血者病轻,治疗较易;损于阴阳者其病深重,治疗较难。而阴阳衰竭者预后较差。其阳绝者,多见手足厥逆,汗出气短,神疲倦卧,呕呃下利,脉微欲绝等;阴竭者多见身体赢痩,骨蒸盗汗,或遗滑无度,舌红而干,脉细弱等。就五脏而言,《难经》认为,虚损在脏腑的轻重是:阳气虚者由肺(心(脾(肝(肾,依次加重,阴精虚损者与此相反。张景岳也认为:“凡思虑劳倦、外感等症则伤阳,伤于阳者,病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饱,内伤等症则伤阴,伤于阴者,病必自下而上也。”而沈金鳌认为,无论受损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过于中焦脾胃,“则不可治也”。前人的有关论述,可资参考。

其实,虚劳病证无论损于何脏,只要发展到阴阳气血衰竭的程度,预后皆差。而诸般虚损,只要损及脾肾,治疗均较棘手。因虚劳损及脾肾则先天乏绝,后天不养,二便泄漏,谷药难施,故预后较差,此诚如张景岳所言:“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而至此,吾未如之何也矣。”

(二)预防调护

1.节饮食,养五脏

《内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因此,调理饮食,便可培补五脏正气,未病者可防,已病者可促进病愈。而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之品,往往可以损伤脏气,加快虚劳病的形成和发展。

2.慎风寒,防邪入

俗云:伤寒不醒便成劳。外邪不仅可导致急性病的发生,若日久不愈,尚可引起脏气亏虚,转成虚劳。而虚劳病患者,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极易感受外邪,从而使病情恶化。所以,对虚劳病患者来说,外慎风寒,不令邪风干忤,甚为重要。

3.选房帏,存真精

经云:“精者生之本也。”色欲过度,损伤真精,是虚劳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虚劳病患者,每因阴虚火旺,精室被扰而遗精、梦交频作。遂致阴精益亏,病情日趋严重。所以,节欲保精,在虚劳的调摄防护中占有重要位置。

4.适劳逸,免损伤

《素问》云:“生病起于过用,此其常也。”故劳逸过度,往往可以损伤五脏正气。《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之久立、久行、久坐、久卧、久视等五劳所伤,即是劳逸致损的典型例证。他如房劳伤肾,劳力伤气等,亦可导致虚损。因此,劳逸适中,避免脏气耗伤,在预防虚劳病的发生及避免虚劳病病情恶化上,都显得十分重要。

5.调情志,保神气

《济生方》云:“劳力谋虑则伤肝,曲运神机则伤心,意外过思则伤脾,预而忧则伤肺,矜持志节则伤肾。”因此,调摄精神,畅达情志,则脏气调匀,病气难入;而喜怒无常,悲忧不已,惊恐时作,则多令气阴暗耗,五脏损伤。因此,虚劳患者须戒慎怒,免急躁,不可过用心机,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

此外,患者尚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诸如气功、食疗等法,亦可采用。

(万健柳忠利)

(第六节)内伤发热

一、概述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所导致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不明原因的发热,具有内伤发热特点的,可参考本证辨证施护。

二、临床表现

患者有可测量之低热或自觉燥热,但热度不高,且持续时间长。低热没有明显的外部诱因,多与气血阴阳失调有关,与情志变化亦很有关系。有些低热与患者的生活工作环境有关,如纺织工人患低热者较多。

三、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