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6695600000035

第35章 神经系统病证(4)

(2)龙眼肉500g,白糖50g。将龙眼肉放碗中加白糖,反复蒸、晾3次,使色泽变黑,将龙眼肉再拌入少许白糖,装瓶备用。每天服2次,每次4—5颗。连服7—8天。上法适用于心脾亏虚之失眠证。

(3)酸枣仁15—25粒,黄花菜20根。炒至半熟,捣碎,研成细末。睡前1次服完,连服10一12天。适用于肝郁气滞证。

(4)生鸡子黄1枚,山药20g,陈皮10g,鲜花空叶60/将后三味水煮取汁,临睡前以此汁将鸡子黄趁热服下,时间不久,即可安眠。适用于痰湿中阻证失眠。

(5)炒萝卜子10g,焦山楂30g,大枣15枚,葱白7根,鸡内金10g,水煎去渣温服。适用于饮食中阻证失眠。

五、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注意精神方面的调摄。由于不寐为心脑神志的病变,故应调摄精神,喜怒有节,心情舒畅;避免脑力劳动过度,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注意居处环境的安静。要居室或周围环境安静,设法尽量避免和消除周围的噪声,睡前不易听喜乐时间过长,以免引起兴奋而难以入睡。

(3)要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4)要节制房事,以免房劳过度损伤肾精,使脑海空虚,导致失眠。

(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形神健康。

(6)平时不应过食辛辣刺激之食物,尤其睡前不宜过多吸烟或过饮浓茶。

(二)调护

(1)生活护理。劝导患者养成生活规律,起居定时的习惯,卧室要光线暗淡舒适,使其安静入睡。

(2)饮食护理。晚餐不宜过饱,少食油煎厚味及不易消化之食物。心脾两虚者宜食当归羊肉汤,阴虚火旺者宜食较多的蔬菜瓜果,忌油煎、烙烤食品。睡前禁喝咖啡、浓茶及吸烟。

(3)注意房室安静,工作人员及陪视人不要大声喧哗,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

(4)精神调摄。时刻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护士要对精神紧张的患者多在床旁安慰,稳定情绪,消除顾虑,使心情舒畅,促进入睡。

(5)做好诱导工作,如让患者睡前口念数字,听钟声,听轻松音乐,使其渐渐入睡。

(6)加强体育锻炼,如晨起打太极拳、散步等,并持之以恒,促进身心健康。

(7)注意服药方法,一般以午睡及晚上临睡前各服1次为好。

(8)及时消除病因,如因痛失眠者应止痛,大便秘结者通便,咳嗽者应止咳等。

(9)对严重不寐者或同时具有精神失常者,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张永雷张晓晓)

(第六节)多梦

多梦是指睡眠不实,睡眠中梦扰纷纭,醒后则头昏神疲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中医学认为,梦是睡眠中神活动的表现,正常人偶尔做梦,醒后无任何不适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但若机体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扰及神明,则通过梦象反映于外,形成多梦。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等疾病,以多梦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早在《内经》中就有对梦较为系统的阐述,其称多梦者作“喜梦”“妄梦”,列有专篇讨论,对梦的成因、病机、诊断等提出明确见解。《灵枢·淫邪发梦》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安处,与营卫倶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又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螨;阴阳倶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同时确定了泻实补虚的治疗原则,如《灵枢·淫邪发梦》云:“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己”;“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内经》中的论述奠定了后世诊治多梦病的理论基础。汉代以后对多梦的认识更加深入,尤其在辨治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汉代张仲景认为多梦与心密切相关,其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中曰:“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隋代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指出:“凡梦有三种。人有吉凶,先见于梦,此为征梦也;思想情深,因之见梦,此为想梦也;因其所病,见之于梦,此为病梦也。”唐代孙思邈结合医疗经验,从痰论治,制定了治疗多梦的竹沥汤、半夏泻心汤。宋代严用和不但认识到机体有病可以表现为病梦、多梦,而且发现梦有致病性,其在《重订严氏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中云:“心虚胆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怯,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复生诸症,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明清之际,对多梦的认识更趋深入。明代张介宾在《类经·梦寐》中强调了“梦造于心”,指出:“夫五行之化,本自无穷,而梦造于心,其原则一。盖心为君主之官,神之舍也。神动于心,则五脏之神皆应之,故心之所至即神也,神之所至即心也。心帅乎神而梦者,因情有所着,心之障也。神帅乎心而梦者,能先兆于无形,神之灵也。夫人心之灵,无所不至,故梦象之奇,亦无所不见,诚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清代唐容川指出安神为治梦之要,其在《血证论·卧寐》曰:“梦乃魂魄役物,恍有所见之故也。魂为病,则梦女子花草神仙欢喜之事,酸枣仁汤治之。魄为病,则梦惊怪鬼物争斗之事,人参清肺汤加琥珀治之。梦中所见,即是魂魄,魂善魄恶,故魂梦多善,魄梦多恶。然魂魄之所主者,神也,故安神为治梦要诀,益气安神汤治之。”

一、病因病机

多梦病位在心,并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病因以内因为主,情志失调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病机特点为七情内伤,或脏腑失调,导致心神受扰,睡眠中心神不得静谧,魂魄不得安宁,而出现梦境纷纭。病机分虚实两端,实者常见痰火扰神而多梦;虚者常因心胆脾肾阴阳气血亏损,致神魂无倚而发多梦。

(一)七情内伤

喜怒哀乐,忧思悲恐,各种情志变化均可参与梦的形成。如明代陈士元在《梦占逸旨》曰:“过喜则梦开,过怒则梦闭,过恐则梦匿,过忧则梦嗔,过哀则梦救,过忿则梦詈,过惊则梦狂。”思虑劳倦则伤心脾,营气亏虚,令神魂不安而多梦;郁怒则伤肝,肝气不疏,郁久化火,火扰心神,神魂不宁则多梦;若惊恐过甚则耗伤精气而令神明不安,梦幻纷纭。

(二)饮食不节

过饱过饥,饮食失节,以致脾胃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心神不宁而多梦。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久之可使脾胃损伤而酿生痰湿,痰郁化火,痰火上扰,神魂不守而多梦。

(三)劳欲过度

恣情纵欲、房劳过度致肾阴亏损;或劳心过度,心阴亏耗,君火独亢。肾阴亏损则不能上奉于心,心火亢盛则无以下济于肾,心肾水火不交,则心神不宁而多梦。如《类经·阴阳之逆厥而为梦》曰:“手少阴,心也,心主阳,其藏神。足少阴,肾也,肾主阴,其藏精。是以少阴厥逆,则心肾不交而精神散越,故为妄梦。”

(四)久病、年迈

久病血虚,产后失血,营血不足,或年老体衰,阴亏血少,导致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寐中梦扰。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喜梦候》曰:“夫虚劳之人,血气衰损,脏腑虚弱,易伤于邪。正邪从外集内,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倶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喜梦。”

二、诊断及鉴别

多梦以睡眠中自觉乱梦纷纭、梦扰不断、睡眠不实为中心证候特征。受外界环境、生活经历、情志因素、脏腑阴阳盛衰等影响,可产生各种各样的梦境,如梦救火燔灼、舟船溺水、筑垣盖层、持械厮杀、故友相会、歌乐欢笑等,可千奇百怪,无所不包。眠中梦扰,醒后梦境或清晰或混沌,伴头昏倦怠,精神不振。

(一)诊断要点

(1)经常做噩梦,影响到睡眠质量。

(2)梦时伴有心悸气促、冷汗淋漓等症状。

(3)每晚做梦多,出现晨起头晕、困乏等病理表现。

(二)鉴别诊断

1.多梦与失眠失眠病可伴有多梦症状,但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时睡时醒,或彻夜难眠,以长期睡眠时间减少,睡眠不足为特征。而多梦病则以入睡后梦扰纷纭为主要见症,非少寐或不寐,可资鉴别。

2.多梦与梦游梦游亦为睡眠障碍性疾病,是在睡眠之中无自主意识地起床进行各种动作,醒后无自觉的梦境。而多梦病醒后能自述梦意,睡眠中仅有思而无动作,更无起床下地之举,不难区分。

(三)疗效标准

《神志病治疗效果标准修正草案》中对疗效标准规定如下。

1.痊愈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

2.显效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部分恢复。

3.好转精神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自知力缺乏。

4.无效精神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一)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理与生理。梦是睡眠中出现的幻象,在正常健康人也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其醒后无有不适之感,这是属于生理现象,并非病态,不必治疗。其区别要点是:一是生理梦仅是偶尔为之,不若病理之梦经常梦境纷扰;二是生理性梦寤后无有不适,病理性梦醒精神不振,常伴头昏肢软。

(2)辨主症与兼症。梦症常与其他证候并见,如虚劳、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等,在诸多症状中必须分辨其主次或兼夹,多梦证是苦于梦扰,由此而引起心悸、健忘、头昏等症,当从梦论治,梦消则诸症均安。若梦仅是其他病证所引发,是为兼症,当主从其他病证立论,兼而治之,单纯治梦,仅能暂解其苦,病证尚难痊愈。

(3)辨脏腑虚实。梦虽是脑神不安,“魂魄飞扬”或“魂魄离散”之病机,但在中医理论中是从“五神脏”立论,故梦是建立在脏腑气血偏盛偏衰而致卧不安的病理基础上,

因此在临诊时必须根据梦境及其伴随症状正确进行脏腑辨证,才能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法则,药到梦除。

(4)辨梦情意境。梦境确可反映人体内部阴阳、脏腑、气血、盛衰的不同状况。如邪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居,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溺人,或梦伏水中。梦境也可反映人体的病变部位,如邪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膀胱则梦溲便等。现代医学也认识到梦境与人体的某些疾病关系密切,如梦见奇光异彩常是脑血管硬化、视觉中枢神经供血不足的反映;常在梦中惊醒或梦见从高处坠下,则往往是心脏有病的预兆,由此可见梦境在虚幻离奇中寓有某一方面的象征意义。但临床不能拘泥于一件梦境的事物而牵强附会,且同一梦境可有脏腑虚实之异,如“阴阳倶盛,可梦相杀”,而在肺气虚时也可“梦见兵战”,同为战争,虚实病理不同,故尚需综合辨识。

2.治疗要点

(1)标本缓急。治疗既要究其引发梦境之病因,审症求因,从本论治,但为解除患者梦扰之苦,常需从标入治。首先以宁神安脑之法,投磁朱丸等暂减其梦,症缓之后再缓缓从本图治,临床上又常选用标本兼治之法,以除其疾。

(2)专治与兼治。梦症在证候中有主症、兼症之别,故治疗时也有专治与兼治之分。凡梦为主症者,或经常反复出现同一梦境的梦症,病机辨析清楚者,均需专治;若梦为兼症,但原病证随其梦之纷扰而日趋复杂或证情加重者,也需专治梦症,此常可随梦症之减轻或消除使原病证减轻或有转机。如梦偶作或仅为次要兼症,则不需专治,可兼而治之,如梦境常变,无规律可辨识,梦后原病证又无明显变异者,也不需专治。

(3)补虚泻实。究梦证之病机,其外因乃正邪,正邪者中人也微,内因则是脏腑气血之偏颇,泻实仅用其暂,待梦缓后则当顾本补虚,且梦证虚多实少,故治梦常以补虚调治为主。

(4)针药与心理治疗。治梦除用药物或针灸治疗外,尚必须结合心理治疗,某些梦症乃得自疑虑、忧思,则更应重视心理疗法,甚至单纯通过心理治疗,不用药饵、针贬,也有其梦自除而向愈的。

3.辨证分型

(1)心胆气虚,神不守舍。

主症:入眠常有梦扰,梦多惊恐不祥,时被噩梦惊醒,或有梦魔呼叫,平素情绪不宁。触事善惊易恐,常感心悸不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虚弦。

证候分析:心胆气虚证是多梦中常见之证型,病者素体虚怯,或系暴受惊吓所致。噩梦惊恐颇为常见,严重者可有梦魇、梦惊,呈现一派虚怯之情,此乃“恐则气下”之状。由于惊恐,神不守舍,故白昼也呈情绪不宁、精神恍惚、善惊易恐、心悸惕荡诸症,脉细弱乃心气不足之象,脉见虚弦则是胆气虚弱之兆。《内经》云“气为血帅”,心为运血之器,今心气虚则血运有碍,故舌质偏淡,提示有血亏的相应变化,气血不充,惊恐之扰,故脑神不安,神不守舍。

治法:补心益胆,宁脑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或平补镇心丹合十味温胆汤加减。党参12g,黄芪30g,怀山药20g,茯神12g,酸枣仁9g,龙齿20g,麦门冬12g,五味子9g,石菖蒲30g,远志10g,炙甘草6g。若心气虚怯明显,可加附子、肉桂,佐党参、黄芪强心之力;噩梦惊扰心神不宁者,可辅以磁朱丸镇静安神,宁脑为先;心悸怔忡者,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宁心疏郁安神;伴头昏神疲者,可加升麻、川芎升提之剂以益气补血养脑,使脑气得充,神魂渐安。

本方以党参、黄芪补益心气,黄芪、怀山药均为补肝气之要药,三药合用为君,针对心胆气怯之病理,虚而补之。辅以茯神、酸枣仁、龙齿宁脑安神,再佐以麦门冬、五味子养阴安神,顾其脑体,合党参又寓生脉散益气宁心之效;纳石菖蒲、远志既加强宁脑安神之力,又具开窍醒脑之功,以振奋脑气;以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又有复脉宁心安脑之效。合而发挥补心益胆、宁脑安神之功。

(2)心脾两虚,脑体失荣。

主症:夜眠不实,多梦纷杂,或梦风雨、烟火、坏屋;或梦丘陵、大泽,神情飘忽不定,醒后梦境难忆,伴有健忘、失眠,精神委靡,头晕眼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怔忡不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证候分析:心脾两虚之多梦主见于忧思过度所致。张锡纯曰:“心与脑,神明贯通而后可以成思也。”今思虑过度,既耗心气脑神,又思虑伤脾而致心脾两虚。心主血,脾统血,心脾又共具生血之功;心脾既虚,血供不足,脑体失荣,致使昼日健忘神疲,入暮失眠多梦,梦境或火或水,或丘或泽,飘忽不定皆脑神失健所为,故醒后遗忘而难系统论述梦境,且见头晕眼花、倦怠无力,气血不足之象,脾气不足故食欲欠馨,心气虚馁故怔忡惊惕,苔脉也呈气血不足之证。

治法:补益心脾,荣脑安神。

方药:归脾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党参12g,黄芪30g,白术、龙眼肉各12g,桂枝8g,酸枣仁12g,远志8g,龙骨、牡蛎各20g,木香4g,白芍药10g,生姜4片,大枣6枚,炙甘草6g。若血虚明显者,可加当归、川芎、丹参养血荣脑;食欲不振者,加砂仁、鸡内金、神曲、麦芽健脾消食;心悸怔忡者加柏子仁、莲肉养心安神,更添补益心脾之力。

取归脾汤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以除本证之病由;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镇潜安神,定志息梦以解本病之症。投党参、黄芪、白术、龙眼肉、桂枝补益心脾之气,振奋心阳为君;纳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佐龙骨、牡蛎镇静定志,辅以木香理气温通、白芍药摄阴护神,再取姜、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使心脾之气复,心脾之血充,以荣脑神,则神情安宁,梦扰得除。

(3)心肾不交,脑神不宁。

主症:虚烦难眠,入睡梦多,男子多梦遗,女子多梦交,或梦喜笑、恐畏,醒后头昏耳鸣,平素腰酸膝软,咽干便结,或见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