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偏于阴虚者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牛膝、龟板胶)。
偏于阳虚者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萸肉、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肉桂、附子、鹿角胶、当归)。
2.气血虚弱
主症:眩晕,动则加甚,劳累则发,神疲懒言,气短声怯,心悸怔忡,健忘少寐,纳谷不香,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唇甲无华,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益脑。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白术、茯苓、黄芪、人参、酸枣仁、远志、当归、龙眼肉、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3.肝阳上亢
主症: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每遇恼怒或烦劳则加重,目赤,口苦,尿赤,便秘,舌红苔黄糙,脉弦或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清脑。
方药: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4.痰浊中阻
主症: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少食多寐,倦怠无力,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熄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五、其他疗法
简验方:
(1)车前草、豨莶草、小蓟各30g,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
(2)泽泻30g,炒白术15g,怀牛膝10g,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痰浊眩晕。
(3)桑葚子、黑大豆各15g,煎服,适用于肝肾阴血亏虚之眩晕。
(4)生明矾、绿豆粉各等分研末,用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五丸常服;或明矾七粒,晨起空腹开水送下,治痰饮眩晕。
(5)桑寄生120g,水煎服或胡桃肉三个,鲜荷蒂一枚,捣烂,水煎服,治肾精不足之眩晕。
六、病案选录
任xx,男,56岁,1974年9月5目初诊。
病史:眩晕40多天。病呈间歇发作,一天二三次或二三天一次,每次持续三四天,发作时视物旋转,天动地转,不能睁眼,否则即易跌倒,并伴恶心呕吐,耳鸣,四肢憋张疼痛,有时手颤,日干苦,二便正常,曾在某医院住院,诊为:(1)脑动脉硬化。(2)梅尼埃综合征。虽经治疗有所缓解,但眩晕仍未控制,乃来本院求治。
检查:血压180/100mmHg,眼球震颤(一),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病理反射(一)。眼底检查。双眼乳头正常,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动静脉交叉可见到压迫征。脉弦滑数,苔白腻挟黄。
辨证施治:痰湿停聚,日久化热,湿热上泛,发为眩晕。治以除湿清热,化浊止眩之法。
处方:陈皮9g,半夏6g,茯苓15g,泽泻15g,苍白术各9g,
12g,珍珠母24g,甘草3g。水煎服。
上方连服六剂,效果显著,诸症减轻。原方去半夏,加牛膝,
情恢复。后经随访,眩晕再来发作。
(第三节)耳鸣、耳聋
一、概述
耳鸣、耳聋是因外邪侵袭、饮食失调、情志抑郁、病后体虚等引起听觉功能异常的一种病证。凡耳内鸣响,或如闻蝉声,或如潮声,其声或细或暴,静时尤甚,妨碍听觉者,称为“耳鸣”;凡听觉有不同程度减退,甚至听觉丧失,影响日常生活者,称为“耳聋”。临床上耳鸣可单独出现,也可伴有耳聋,耳聋亦可由耳鸣发展而来。二者症状表现和病情轻重不一,但发病机制多有相似之处,故合并一起讨论。
本病在临床上有暴鸣、暴聋、久鸣和久聋之分。凡耳鸣、耳聋突然发生,病程较短,伴有恶寒发热、咽痛头痛等外感症状,甚至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者,多为外感病邪入侵所致的暴鸣、暴聋;若耳鸣、耳聋如蝉声作响,或如潮水,声时强时弱,病程较长,且伴有腰膝酸软,阳事不举,遗精早泄,体倦乏力,或伴头晕目眩、面色萎黄无华、唇甲淡白等全身性虚弱症状者,多为肾元亏虚,精血不足,脾胃虚弱,肝火上炎,痰浊阻滞,导致耳窍失于充养,或清阳之气不升所致的久鸣、久聋。
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猩红热、脑膜炎等急性传染病,听神经瘤、脑肿瘤、颅内压增高等中枢性病变,内耳性眩晕、高血压、贫血,以及诸如链霉素、奎宁、水杨酸钠等药物中毒,出现以耳鸣、耳聋为主症时,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临床表现
患者自觉耳内鸣响,或如蝉鸣,或如潮声者,是耳鸣的临床特征;患者感觉听力减退甚至丧失,不闻其声者,是耳聋的临床特征。暴鸣、暴聋者多兼有外感症状,久鸣、久聋者则往往伴有全身虚弱性症状。
黄芩9g,滑石18g,钩藤红花等,又服十余剂。
(李成君郝立鹏)
三、鉴别诊断
1.耳鸣、耳聋与聋哑耳鸣、耳聋多发生于成年人,耳虽聋但无口哑。聋哑多见于小儿,常为热病后遗,或先天所致。通常聋哑一证系先发耳聋,后致口哑,耳聋者必有口哑。
2.耳鸣、耳聋与耳蕈、耳痔、耳挺耳鸣、耳聋主要表现为耳内鸣响或听力减退甚至丧失,耳内并无肿块等赘生物阻塞耳道或突出耳外。耳蕈、耳痔、耳挺都属于肿块阻塞耳道而引起耳鸣、耳聋。凡外耳道内长出小肿块者,统称“耳痔”,多由于肝、肾、胃三经火热炽盛酿成,表现为耳内胀塞、听力减退、耳鸣作痒等感觉。本病类似外耳道乳头状瘤。按照肿块形状的差异,病名又各不相同,比如形状似樱桃或桑葚的,称为“耳痔”,状如枣核的称为“耳挺”,头大蒂小如初生蘑菇的称为“耳蕈”。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分新久新者即暴聋,多因热病后期,或因肝火、痰火、瘀血以及药物中毒等引起,表现为突然耳聋;久者即久聋,多由肾虚或脾虚所致,常由耳鸣转化而来,表现为听觉逐渐减退。
2.辨虚实一般暴聋多属实证,久聋多属虚证。因风热所致者,表现为突然耳鸣或耳聋,往往兼有表证;属肝火者,表现为耳中阵发性轰鸣作响,伴头痛目赤、口苦咽干,并每因情志刺激而加重;属痰浊或痰火者,表现为眩晕耳鸣,胸闷泛恶;因药物中毒所致者,初期多伴有肝胆火盛的证候,后期则常常出现脾虚、肾虚的临床表现;因于肾虚者,表现为耳鸣如蝉,伴腰膝酸软,形体消痩,或潮热盗汗,或形寒肢冷;属脾气虚者,表现为耳鸣阵作,劳累后加重,静卧则减轻,伴神疲乏力、纳食减少、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症。
(二)治疗原则
耳鸣、耳聋因其病位、病变脏腑、病因及发病机制均大体相同,故治疗原则也相同。一般实证通常采用疏风清热、清泄肝火、化痰降火、通窍活血等治法;虚证则采用补肾填精、益气健脾等治法;若属于虚实夹杂,则又当虚实并治,标本兼顾。
(三)分证论治
【实证】
1.风热上壅证
主症:耳鸣、耳聋突然发作,头晕目眩,耳内作痒,发热恶风,头胀痛,或伴牙龈肿痛,咽干口渴,耳中疼痛,甚至流脓、流血;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风热上扰,壅阻清窍为主要病机。外感风热病邪,搏于经络,上扰清窍,头目不利,故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耳内作痒,头胀痛;风热束表,营卫不和,邪正相争,故发热恶风;风热上犯,阳明、少阳两经受邪,故见牙龈肿痛,耳中疼痛,甚至流脓、流血;咽干口渴乃热邪伤津、津不上承之象;苔薄白、脉浮数均为风热表证之征。本证应以耳鸣、耳聋,伴头身疼痛,发热恶风为辨证要点。
治法:疏风清热通窍。
方药:清神散加减。若咽痛、发热、咳嗽者,可酌加桔梗、牛蒡子、银花、连翘、栀子、淡豆豉等,以增强散风清热之力;耳内作痒者,加蝉蜕以祛风止痒;腮颊肿痛明显者,加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并以麻油调金黄散或青黛散敷于局部。
2.肝胆火盛证
主症:耳鸣、耳聋突然发作,头痛,面红目赤,咽干口苦,心胸烦闷,心神不安,性急易怒,每遇情志刺激而使病情加重,胁肋胀满,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肝胆实火上炎,清窍为之蒙蔽为主要病机。长期情志刺激或暴怒伤肝,肝胆实火上逆,循经上扰,清窍失灵,故耳鸣、耳聋,头痛,面红耳赤,咽干口苦;肝胆实火内扰心神,故心胸烦闷,心神不安,性急易怒;肝经布于胁肋,情志郁结或暴怒,肝气失于条达舒畅,故胁肋胀满;肝火内郁,津液被灼,肠失濡润,故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胆火盛之象。本证以突发耳鸣、耳聋,胸胁满闷,口苦咽干,性急易怒,每遇情志刺激而使病情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泄肝胆实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若头痛甚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等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力;肝火内扰心神,心胸烦闷,心神不安者,可酌加朱茯神、知母、酸枣仁、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安心神;长期情志郁结者,可加郁金、白芍、夏枯草、牛蒡子等以疏肝理气解郁。
3.痰火上扰证
主症:耳鸣如蝉,时轻时重,甚则闭塞如聋,痰多,胸闷,口苦;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痰火上壅,阻塞清窍为主要病机。痰火上壅,郁于耳中,壅阻清窍,清窍不灵,故耳鸣如蝉,时轻时重,甚则闭塞如聋;痰火内郁,阻塞气机,故胸闷,痰多,口苦;苔黄腻、脉滑数皆为痰火内盛之象。本证应以耳鸣如蝉,甚则耳聋,伴痰多,胸闷,口苦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火化痰,和胃降浊。
方药:黄连温胆汤或礞石滚痰丸加减。前方重在理气化痰、清热和胃,用于肝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后方长于清火化痰,用于痰火旺盛、腑气不通者。若痰火甚者,酌加焦山栀、黄芩、浙贝母、海蛤壳、天花粉等,以清火化痰;痰多者加胆南星、海浮石以增强化痰之力;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以宁心安神。
4.瘀阻宗脉证
主症:耳鸣、耳聋,聋则如塞,或耳内流血,或见耵聍与陈血胶结,面色黧黑;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经脉瘀阻,耳窍不利为主要病机。人体十二条经脉都向上络属于耳,耳为宗脉之所系,当瘀血阻于耳内,或与耵聍胶结,必阻塞耳道,故见耳鸣、耳聋,聋则如塞,耳内或见流血,或见耵聍与陈血胶结;面色黧黑,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涩,均为瘀血之征。本证应以耳鸣,耳聋如塞,耳流陈血,面色黧黑为辨证要点。
治法:活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若属于外感所致之耳鸣、耳聋,因长期失治误治,以致脉络瘀阻,耳窍闭塞者,可用通气散加减治疗。
【虚证】
1.肾精亏虚证
主症:耳鸣、耳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遗精滑泄;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肾精亏虚、耳窍失充为主要病机。肝肾阴虚,精血亏少,或纵欲过度,耗伤肾精,必致髓海空虚,耳窍失于充养,故见耳鸣、耳聋,头晕目眩;腰为肾之府,肾阴亏虚,腰府失养,故腰膝酸软;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故见五心烦热,颧红;虚火内扰则潮热盗汗;虚火扰动精室,故遗精滑泄;舌红少苔、脉细数乃肾精亏损、阴虚内热之象。本证以耳鸣、耳聋,伴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肾益精。
方药:耳聋左慈丸加减。如耳鸣、耳聋较重者,可并服磁朱丸;属肝阴虚者,加枸杞、女贞子、旱莲草等滋养肝阴药;肝肾阴虚甚者,可酌加枸杞、女贞子、龟甲、鳖甲、牛膝、杜仲等以滋补肝肾之阴;遗精滑泄甚者,可加五味子、金樱子等以涩精止遗。
2.脾虚气陷证
主症:耳鸣、耳聋,时轻时重,每因劳累而加重;头晕目眩,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清阳不升为主要病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血生化无源,耳失充养,或因脾阳不振,清气不升,清窍失养,故见耳鸣、耳聋,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劳则耗气,故每因劳累而使病情加重;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故神疲乏力,肢体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乃气虚血少、血脉不充之象。本证应以耳鸣、耳聋,遇劳加重,伴神疲体倦,食少便溏为辨证要点。
治法:调补脾胃,益气聪耳。
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若属脾肾两虚者,可加熟地、怀山药、菟丝子、杜仲等以并补脾肾;纳差、腹胀、便溏甚者,酌加扁豆、砂仁、陈皮、白术以和胃健脾;兼心气不足者,可加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等以补益心气。
五、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肝肾阴虚之耳鸣、耳聋可用耳聋左慈丸治疗。
(2)中耳化脓所致的耳鸣、耳聋可选用双料喉风散治疗。
(3)痰火上扰型耳鸣、耳聋可用黑锡丹治疗。
(4)阴虚火旺之耳鸣、耳聋宜用大补阴丸治疗。
(二)单验方
(1)核桃肉、五味子、蜂蜜各取适量,睡前嚼服,治疗肾精亏虚型耳鸣、耳聋。
(2)取麝香末少许,以葱管吹入耳中,并将葱管搓揉塞耳,可治暴聋。
(3)取生牛蒡根洗净,捣碎取汁,煎熬成膏状,涂于耳部,可治疗风热上壅型耳鸣、耳聋。
六、预防与调护
(1)爱护耳道卫生,保持耳道清洁,定期清除耳内耵聍,同时应避免损伤耳鼓膜;耳内进水者应将耳口向下,以手抖动耳郭或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
(2)因感冒鼻塞者,应尽量避免用力擤鼻而致暴鸣、暴聋。
(3)注意饮食起居,避免外邪侵袭;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或过度情志刺激。
(4)痰热素盛之体应常服化痰清热之品以除痰热。
(5)肝胆火盛者宜常服清泄肝胆实火之剂。
(6)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性生活。
(7)应慎用耳毒性药物,以免其对耳的伤害和刺激。
(8)烟酒过量可中毒导致耳鸣、耳聋,应劝其戒除或避免过量。
七、病案选录
陈xx,男,37岁,1974年3月24日初诊。
病史:耳鸣耳聋一个多月。患者因肺结核行抗痔治疗。注射链霉素4g后(每日1g,一次肌注),发现耳鸣,唇麻,未曾介意,又注射2g,听力明显减退,伴头晕,乏力,肢麻,纳呆,口黏,腰困,便干。苔白腻夹黄,脉弦滑。
辨证施治:素体痰湿偏盛,因其用药不当,以致痰热阻遏,闭塞耳窍。而成耳鸣耳聋,治以清化痰热之法。
处方:龙胆草6g,黄芩9g,泽泻9g,木通6g,茯苓12g,车前子9g,菖蒲9g,白蒺藜12g,菊花9g,补骨脂12g,牛膝9g。
二诊:服上方四剂,耳鸣减轻,听力变化不大,头晕,口黏、肢麻好转,脉弦,苔薄白腻。
遵上方去黄芩加丹参12g。
三诊:又服四剂,耳鸣、听力均有好转,头脑较前清醒,精神转佳,腰困亦轻,舌苔薄白。
上方去木通、车前子,加磁石30g。
四诊:服上方六剂,听力明显好转,耳鸣基本消失,无其他不适,仍遵上方以巩固之。
(蔡新章孙伟)
(第四节)中风
概述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因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以中风名之。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以及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1)发病急骤,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或猝然昏倒,神志昏蒙或不省人事。
(2)多发生于中老年以上,老年人尤多。
(3)病前多有头痛、眩晕、肢麻、心悸等病症;多因暴怒、饮食、劳倦而诱发。
(4)实验室检查。CT检查、脑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多支持本病诊断。
(5)临证时需与痫证、厥证、痉证、痿证相鉴别。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细访病史,多有暌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而常表现有发作性眩晕、头痛,与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
2.明辨病性与病情轻重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