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16693400000042

第42章 产后发热(产褥感染)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高等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制定。

(1)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或产程不顺利(难产、滞产),接生不慎,产创护理不洁或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不禁房事;或当风感寒;或冒暑受热;或有情志不遂史。

(2)临床表现:产褥期内,尤以新产后出现发热为主,表现为持续发热≥38℃,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等症状。除发热外,常伴有恶露异常和小腹疼痛。

(3)妇科检查:软产道损伤,局部可见红肿化。盆腔呈炎性表现,疼痛,压痛,恶露臭秽。

(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B超检查见盆腔有液性暗区,提示有炎症或脓肿。

2.西医诊断:参照国家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与《临床疾病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

(1)产褥感染:多发生在分娩后24小时以后的10天内,也可发生在产褥期的其他时间,用口表每日测体温4次,可有2次≥38℃。应详细询问分娩经过。

(2)查体:下腹部疼痛拒按,子宫体压痛,子宫复旧不良,宫底相对较高,宫旁可出现压痛的包块,恶露有臭味。

(3)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总数多在15×109/L以上,中性在80%—95%之间。

(4)宫腔分泌物培养或血培养致病菌阳性。

(5)仔细检查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可基本确定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辅助检查如B超、CT、磁共振成像等检测手段,能够了解由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的位置及性状。

(二)证候诊断

1.外感证

主症:产后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无汗。

次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2.血瘀证

主症:产后发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次症: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3.血虚证

主症: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

次症:自汗,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4.感染邪毒证

主症:产后高热寒战,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

次症: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外感证

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推荐方药:荆穗四物汤加减。主要成分:荆芥、防风、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苏叶。

加减:若感染暑热之邪,产后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头晕,头疼,舌质红,脉洪大或滑数。加用白虎汤。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

2.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合营退热。

推荐方药:生化汤加减。主要成分:当归、川芎、桃仁、丹皮、丹参、益母草、黑姜、炙甘草。

加减:若瘀久化热,恶露臭秽,兼口干咽燥者,加黄柏,败酱草、蒲公英、马赤苋。

中成药:益母草膏、新生化颗粒。

3.血虚证

治法: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主要成分:黄芪、甘草、地黄、当归、橘皮、党参、茯苓、白术、芍药、青蒿、鳖甲。

加减:若夹有血块,血虚兼瘀者,加益母草、炒蒲黄、三七粉。

中成药:八珍丸。

4.感染邪毒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推荐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主要成分: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

加减:若发热,腹痛拒按,大便不通,热瘀成脓者,加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味。

中成药:神犀丹。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症候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1)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症候积分值(详见评价方法)减少≥95%。

(2)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症候积分值减少≥70%<95%。

(3)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症候积分值减少≥30%<70%。

(4)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症候积分值减少<30%。

2.西医疗效及关键性指标评价:参照中国医院诊疗技术标准规范与医院工作政策法规大全制定的标准制定。

(1)痊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显效:体温正常或明显下降,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有效:体温有所下降,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相应好转。

(3)无效:病情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评价方法

对症状发热,恶露,小腹疼痛,鼻流清涕,肢体酸痛,自汗,头晕,心悸,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等,分别制定分级量化积分标准。对舌脉予以定性记录,不作分级量化。

2.西医疗效及关键性指标评价方法

1.患者一般情况,监测体温。

2.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致病菌阴性。

3.B超声及CT、磁共振成像等检测手段了解盆腔包块情况。

(整理:靳亚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