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影响大棋局
从经济角度来看,日本大地震对全球大棋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因素因此而改变。“3?11”大地震,将使得全球经济加速在新周期中运转。
不少经济学家和研究者把这次的日本地震灾后重建前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阪神大地震后的经济增长相比,认为这次大规模的重建可能促使日本经济复苏。
这是对历史的错误解读,因而,得出的结论也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有必要看一下经济史。
日本战后崛起之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战争的创伤在日本随处可见。国民挣扎在物资不足和饥饿之中,还遭受着惊人的通货膨胀。1945~1946年美国对日政策的根本是促进日本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其目的依然是严厉惩罚日本。②
但是,日本怎么突然快速发展起来了呢?
首先就是美国的大力支持。
从1946年3月开始,“冷战”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美国改变了对日本的定位。大约从1946年11月份起,美国政府暗中改变对日本的占领政策,将原来削弱日本的方针改变为强化日本资本主义,即从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对日本加以利用的方针。到1948年,更是赤裸裸地“改变”了。③
从此,美国给予日本大量资金援助。
而日本自从被美国打败,也心服口服,努力向美国学习。“昨天的敌人”美国,对许多日本人来说成了今天“学习的榜样”,美国的生活方式成了日本人“憧憬的目标”:“美国人的那种独特的气质和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绝对自信,就连美国人的走路方式都好像是天生就是统治全世界似的,充满了自信。”④
有这种学习精神进步自然飞快。
问题是,日本当年的起点低,很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当下的日本还有可挖掘的潜力吗?冷战已经结束,日本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已今非昔比,日本还能得到当初那样的资源吗?
其次,朝鲜战争引发的特需使日本迅速发展起来。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拯救了陷入严重不景气的日本经济,作为前线军需品和粮食的供给基地,给日本带来了“特需景气”。这特需意味着日本为美军提供军需品和服务。从开战后的5年里,其军需品的总金额达16亿美元。其结果,扩大了日本的工业生产,使日本的工业生产在1951年就基本上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由此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⑤
小林义雄也在《战后日本经济史》中写道:特需品在顷刻间为日本创造了巨额的外汇收入。战争开始后的一年间,特需合同金额已达33816亿美元,到1953年末的三年半时间里,特需合同金额高达13亿美元。除了这种狭义的特需之外,还有一种广义的特需,即为了支援战争,大量美军和军属到日本居留,这些美军和军属以及他们的家族在日本国内的消费以及非军事机关在日本的美元开支,也应算做特需。自然这里也包括日本妇女为美国大兵服务的收入,据说这是一笔相当大的金额。这种广义的特需,在1952年和1953年分别超过了8亿美元,到1953年末的三年半时间里,仅特需收入就在23亿美元以上。这对日本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朝鲜战争,战后日本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高速发展是不可能的。⑥
这种因战争而起的“特需”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日本也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看到了这一点,您也许就理解了,为什么在朝韩发生冲突的时候,日本唯恐二者不打的原因了。日本需要朝韩发生战争,这样,它就能在美国的棋局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获取经济增长的外部动力。
另外,当下的美国也在为摆脱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而努力,无暇给日本更多的支持。
其三,战后,美国主导了对日本的改革,帮助日本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美国出于冷战需要,竭尽全力扶持日本。美国的大力扶持成就了日本。美国帮助日本做了三大改革:解散财阀、土地改革、劳动改革。通过上述以解散财阀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不仅是解散了在人才方面和资本方面,由家族财阀统治的企业及持股公司一统天下的那种战前特有的财阀体制,而且,还通过降低各产业部门把生产集中到前几位企业的做法,促进了有竞争性的市场结构的形成。同时,通过股票持有民主化、把股票分散到个人股东等做法,形成了不受大股东干涉,董事们可以自由地管理公司的日本式的企业体制。⑦
但是,这种体制性的根本性的变革,目前,在遵循传统的日本已经很难再发生。
日本正确的经济政策
日本当年全力支持机械设备进口,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由于战争的影响,当时日本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从1950年4月起,日本“开始实行重要机械类的进口免税制度”。从1950年的“外贸法”实行到1955年6月,从国外引进的技术约1000件,其中,80%是与更新重化工的设备有关。日本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不遗余力。除了发行公司债券和借助美国的援助资金外,从1950年起,日本政府陆续成立了一系列政府系的金融机构,这是战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没有的。这些机构如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即所谓两行十库,对私营企业进行金融扶持。这样,到1951年,日本经济就已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到1952年最终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为今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从1952年起,日本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
日本现在已经是制造业大国,在这方面,它可挖掘的潜力极为有限。
众所周知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经过高速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出现了两种严重对立的现象:一是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在叩寻常百姓家的大门,“消费革命”呼之欲出;二是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又使产品积压1~2倍。怎么办?日本经济学家激烈交锋,最后,日本政府采纳了下村治的建议,实行收入和出口倍增计划。其理论依据是:只要采取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如减少失业,扩大工资、高收入的就业机会,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别,就可使过剩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销路之间的矛盾获得暂时的解决。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再次实现了腾飞。⑧
这种措施日本还能实行吗?它也许有这个想法,但是,没有这个条件了!日本的负债如此之高,减税对它是非常不现实的。
日本今非昔比
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为获取外汇发展民族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销售石油、工业原料和农矿产品,货足价廉,使日本得到了极为有利的原料、燃料等供应;同时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急需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又为日本的工业产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销售市场。此外,日本国内也劳力充足,工资成本低,较低廉的要素成本和强劲的外部需求遂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⑨
而当下,身处“资源为王”的时代,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尽管日本在海外收购较多资源,但整体而言,资源匮乏仍是日本的软肋。
以上只是一些大致的比较,从中不难看出,现在的日本与过去有多么大的不同!
这次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也不同。
阪神地震后,日本能迅速从灾害中走出,是由于当时日本的债务余额对GDP之比为90%左右,财政赤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赤字)对GDP之比为54%,政府财力充裕,足以让日本政府花费20万亿日元用于实施创新复兴计划。
而这次311大地震发生在京滨工业地带,地震导致的企业停产,运输障碍以及能源短期供应中断,将会对日本制造业乃至日本经济造成长远的影响。
从全球的外部大环境看,全球产业和经济格局的改变,已使日本所处的大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正处于脆弱的危机修复期,全球总需求低迷,外部需求的动力严重不足。在重建的财力上,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还是国债依存度,目前日本的状况都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差的,政府根本没有充足的财力用于规模重建,2010年日本国债余额已达7538万亿日元,财政与债务已岌岌可危。如果再靠发债支持灾后重建,将使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与此同时,同样饱受高债务、高失业率困扰的美国、欧洲经济体一时也很难拿出资金来支持日本。
而且,日本部分制造业恢复遇到来自于中国等新兴制造大国以及德国等老牌制造大国的竞争,而产生的替代效应。⑩
说得轻点,这次地震为日本原本衰退中的经济雪上加霜,说重点,这次大地震可能让日本失去了重生的机会,至少也让日本的复苏时间向后推迟。
大地震摧毁日本经济基础
地震的破坏性
尽管一开始就有不少经济学家,根据当年神户在日本经济中的占比,分析认为这次大地震造成的损失会小于神户地震。但我认为,这只是考虑了小的层面。此次大地震对日本的伤害比神户大地震更严重。
地震把美丽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
首先,它是在日本经历了“失去的20年”后的又一次重击,是在日本已经超过GDP200%后的负债上面又加了一根沉重的横梁而不是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