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说,纪冒跟后羿学射,后羿让他先练眼睛的专注,把快的看慢。纪冒便回到家中躺在织布机下看妻子织布时梭子来回穿动。过了许多天,梭子在他眼中动起来时显得非常的慢,像蚂蚁爬行那样,他便告诉后羿,后羿仍让他练习眼睛的专注,这次要求他把小的看大。纪冒回到家中用头发栓了一只虱子悬挂起来,盯着他一动不动地看,许多天过后,虱子在他眼中变得像磨盘一样大。他举弓搭箭射去,正中虱子中心,连头发都没碰着,后羿告诉他说:“你已练成功了。”
如果让纪冒同时做两件事,一会看梭,一会观虱,恐怕他的箭术永远也练不成。
有一个农夫,既有房子也有地,生活十分富裕。有一次,他花钱雇了一条狗,帮他防止流浪的乞儿闯进院子,还要帮他烧烤面包,给他天天浇灌和收拾菜园。
那狗谋得了职业,尽力想把工作干好。
这时候,农夫去赶集,等他回家一看,菜园没有收拾,面包也没有烘烤,而更叫他恼火的是,小偷爬进了院子,把仓房偷了个精光。
农夫哇啦哇啦地痛骂那狗儿。对于每一桩过失,那狗儿都有一番辩解:为了收拾白菜的苗床,它把烤面包的事放下了;收拾菜园吧,可是又到了看守院子的时候了;至于错过小偷的那一刻,正好赶上它想去烤面包。
做什么事都是这样,追两兔,一兔也不可得。
事情再多,也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做事时不可半途而废,也不可一心二用,全力做好一件事之后再做下一件,这样就一定能做好。
3.勇于突破惯性思维的桎梏
如果我们总也不能突破惯性的思维,那就只能像驴子一样,在人生的“磨道上”周而复始地转圈了。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狗家族出了一条很有志气很有抱负的小狗,它向整个家族宣布要去横穿大沙漠,所有的狗都跑来向它表示祝贺。在一片欢呼声中,这只小狗带足了食物、水……上路了。3天后,突然传来了小狗不幸牺牲的消息。什么使这只很有理想的小狗牺牲生命呢?检查食物,还有很多;水不足吗?也不是,水壶还有水。后来,经过研究,终于发现了小狗牺牲的秘密——小狗是被尿憋死的。
之所以被尿憋死是因为狗有一个习惯——一定要在树干旁撒尿。由于大沙漠中没有树,所以可怜的小狗一直憋了3天,终于被憋死了。
正是在树干旁撒尿的习惯要了狗的命。现实生活中,人也是容易受习惯束缚的。习惯往往很难被打破。20世纪60年代,每个田径教练都这样指导跳高运动员:跑向横竿,头朝前跳过去。这样做没错,显然你要看着跑的方向,一鼓作气全力往前冲。可是有个名叫迪克·福斯贝利的小鬼,他临跳时转身搞了个花样,用反跳的方式过竿。当他快跑到横竿时,他右脚落地,侧转身180°,背朝横竿鱼跃而过。《时代》杂志上称之为“历史上最反常的跳高技法”。当然大家都嘲笑他,把他的创举称为“福斯贝利之跳”。还有人提出质疑——此种跳法在比赛中是否合法。但令专家懊恼的是,迪克不仅照跳他的,而且还在奥运会上“如法炮制”一举获胜。很多情况下,所谓的“传统智慧”未必正确。
美国最成功的广告人之一S·肯尼迪对“福斯贝利之跳”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他用自己的故事从另一角度阐释了“打破规则”的必要性:1993年1月份的《资金筹募管理》杂志,有一篇广告专家马尔·华威克写的文章,题目是《写文书的11项规则与破解之道》,你不用看完全文就会受益良多,光是标题就讲出重点了。这提醒我们,几乎每一领域都有成功的准则,这也是我们该打破的成规。我举一个广告回函的例子。约30年来,做全版的回函广告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就是把优待券放在右下角,并把优待券做得非常显眼,甚至比广告还突出。通常的做法是,用又大又粗的虚线把优待券框出来,配上显眼的标题,诸如“免费试用券”或“订货单”等。即使后来发展到消费者可以拨打800免费电话或使用信用卡打电话订货,人们对这条“金科玉律”还是奉行不渝,直到马克·哈洛森及其他几位广告人士打破这条成规。现在约有1/3的回函广告使用我们所创的“不含优待券”的新设计。这种广告中不放优待券,而是把订购的指南统统写进去。我们会请顾客拨打800免费电话,或是找张纸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等资料,发传真或邮寄到我们提供的地址,完全不用填写优待券或剪优待券。这样做的结果大都增加了回函,或许是因为读者增多,加上少了优待券版面,让整个广告看起来像篇报道。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开始实验另一套方法,即保留不含优待券的订货说明,另加一个框框,里面用较长的篇幅简介产品情况,结果十分成功。这套方法不仅打破规则,而且违反逻辑。虽然这么做少了附优待券的便利,却增强了顾客的回应。怎么会这样呢?我也被问住了,但我知道,有时候打破的规则,也有好处。
人的思维一旦陷入惯性的怪圈,挫折就会自动找上门来,失败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成功的人生,大多是挑战传统、勇于突破的结果。
4.谨慎行事才能防范失败
“谨于言,慎于行”,这是做人须切记的。这样做不仅体现的是人的素养,它还是人生的一副安全铠甲。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谨慎从事总是获取成功的必要条件,处理人际关系,自然不能例外。谨于言慎于行,是事业必需的规则,是人生必备的品质。
谨慎包括慎言、慎谋、慎行。可以说,凡是善于谨言慎行的人,失败对他们是无可奈何的。因为谨言慎行的人大多思想深沉、思维严密,凡事考虑周到。他们深深地懂得,言语能伤人亦能害己,说话如不加小心,一句话出口,很可能会招惹是非,引起争端和麻烦,甚至会殃及性命。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俯拾皆是。许多人常常等到惹出祸端来,才知道悔之不及。
(1)防止失败要“慎言”
言谈话语的表达要慎之又慎,方能成大事。有些精明的听话人不须对方将内容原原本本地说出来,只从某些片言只语中便能推测出说话人没有直接说出来的主要内容。因此言之慎并不全是指直接说出什么。有时也是指避免一些由于不慎而间接表达出的内容,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要自己有一定之规,就不要受道听途说的影响或干扰,当然也更没有必要为了获取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而去费尽心机。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谨慎行事,谨慎为人。
慎言还包括慎诺,即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什么事情,也不要轻易许诺别人什么东西,否则,把话说出去了,覆水难收,要遵守诺言,即使有再大的难处也得尽力去履践。所以,对别人许诺什么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轻诺。轻诺是建立在既不了解情况,又没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的,其结果是失信于人。慎诺主要是指在交往中不要轻诺于人,否则就会失信于人,也就影响了相互间的交往。
交往中离不开信誉,失信则会失去交往的根基。因此交往中慎之又慎的当是守信誉,不轻诺。
正如中国古语所言:“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
(2)防止失败要“慎谋”
这“谋之慎”也万不可小觑。历史上所有成功者无不成之于谋,而失败者又无不失之于谋。
拿破仑之所以兵败滑铁卢,就在于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听劝阻,加上轻视对手,所以在决定计划之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一招不慎,全盘皆输。
(3)防止失败要“慎行”
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这样才有可能在这个世上立稳脚跟,干好事业。人生的道路,是通过自己每时每日一步步走出来的。只有每时每日都能有所进步,才能在一生中留下光辉的足迹。其中的关键是起步要正确,否则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谨慎可以防止失败,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谨慎从事并不等于不自信和自卑,二者截然有别。
谨慎从事是指考虑周到,事先想到困难的一面,想到失败的可能,是为了想方设法克服困难,避免因盲目从事,粗心大意而招致的失败。也就是说对于事情不利的一面,从积极的角度去想,这是谨慎;对于困难和可能的失败,从消极的角度去想,越想越担忧害怕,越倾向于逃避退却,这就不是必要的谨慎,而是一种害怕失败的心态。这种害怕心理是由自卑和虚荣心结合而成的一种不良意识。具有这种不良意识的人,一方面觉得自己渺小不如别人;另一方面又生怕被别人误解和看不起,因而就会缩进自设的误区,给自我世界上了锁。由此可见,谨慎从事与害怕失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自信还是自卑,就在于心态积极还是心态消极。
失败和错误本身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所进取、求变创新和参与竞争的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的组成部分。只要你进取,就必然会有失误;只要你还活着,就绝不是彻底垮台!失败有什么可怕呢?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谨慎从事总是避免失败、获取成功的必要条件,处理人际关系,自然不能例外。
5.选择最有利的生存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好的环境造就人,而坏的环境则会使人一事无成。每一个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成功的背后都包含着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地利就是指的环境。因此,当你遇到挫折时,你是否想到过,如果在天时、人和方面都无问题,你就应考虑考虑,是否可能就是你周围的环境在深深地影响着你。
中国古代,有一个大思想家叫孟子,孟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其实,被后世称为“亚圣”的孟子,小时候非常顽皮淘气。为教育他学好,孟母花费了很多心思。
起初,孟家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埋葬死人的事情孟子看得很多,便学着玩挖坟、抬棺材、埋死人一类的游戏,有时甚至还学着送葬的人哭号。看着儿子整天玩这种把戏,孟母感到这样下去对儿子的成长不利。思来想去,孟母决定搬家,使儿子远离这种环境,让他的身心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于是他们将家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住,不料新居所靠近集市,孟子成天接触的都是一些竞相牟利的商人,于是他又学着商人的样子做起经营买卖的玩耍,并对商人赚钱的一套办法羡慕起来。孟母觉得这个地方对儿子的成长同样不利,于是再一次搬家,搬到一所学校的旁边居住。自此,孟子才开始学习诗书礼仪,逐渐懂得礼貌和要求上进了。孟子的母亲这下可高兴了,认为这个地方对儿子的成长大有好处,于是便在这个地方长期定居下来。后人又称这个故事为“三迁之教”。
这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道理其实很简单。
然而现实生活就没那么简单了。明显的消极环境,人人都会规避,最可怕的是受了消极的感染仍不知晓。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人,为了报复一个曾深深伤害过她的男人,劫走了他的婴儿。她把孩子交给一个巫师,要求巫师在这个孩子身上用最凶残的方法施行报复。
不久,巫师通知这个女人说,他已经用了最残酷的方法,要她到指定地方看一看。女人不看则罢,一看大怒——那个孩子居然被当地一位富翁收养了!
她立即跑去责问巫师。巫师叫她不用急,等着瞧。
而最后的结果,连这个凶狠的女人,也觉得如此报复太过分了。
原来,孩子在骄奢中成长,缺乏强健的体魄、坚韧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家庭突然破产和贫困的沉重打击下,这个孩子软弱无能,每况愈下,卑贱污秽,生不如死。在徒然挣扎一段时间后,终于疯狂自杀。
我们撇开这个故事的逻辑和道德伦理观不说,单就巫师所使用的报复方法,就能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最凶残的方法,是把人放到一个消极(失败)的环境中,然后让他从肉体到灵魂均被彻底摧毁。
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暗示,其力量之大、之深刻,不容忽视。积极成功的良性循环与消极失败的恶性循环,区别正在于环境。
为了人生的成功,我们要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主动向积极的环境靠拢,同时远离消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