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才艺智慧(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
16666700000036

第36章 心灵手巧(4)

有一次,他的伯父从任上回家,听说侄子聪明好学,便问他说:“听你父亲说,你很喜欢读《史记》和《汉书》,不知你对书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谁,能说给我听听吗?”

张孝祥说:“我最喜欢的是陈平。他和我一样,从小失去母亲,跟着哥嫂生活。而他的嫂嫂常常说三道四,他不在乎,把精力全用到了读书上;他为官后,才华出众,受人妒忌,不少人对他评头论足,他仍不在乎,把精力全用在了治理国家上。由此可见,他志向远大,胸怀开阔,这才是他成就一番大业的根本原因啊!”

张邵听了,高兴地对他称赞了一番,事后又对他父亲说:“看来小安国志向不凡,读书刻苦勤奋,是个干大事业的人,将来的前程定是在你我之上,可一定要好好培养他啊!”

公元1141年,张祁迁居芜湖升仙桥西,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在一个僻静之处给他修了一座房子,前有池塘,后有园林,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从此,张孝祥在这里闭门谢客,专心读书。这一日黎明,张祁起床外出散步,顺便来到儿子的住处,见灯还亮着,便推门进去,对儿子说:“身体要紧,可不能老是这样彻夜不眠啊!”张孝祥微微一笑,没有言语,又继续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

有一天清晨,阳光照射到屋内,微风送来阵阵花香。张孝祥触景生情,铺纸磨墨,提笔书文,抒发胸怀。可就在此时,前边池塘蛙声四起,搅得他心慌意乱,一怒之下,顺手拿起书案上的砚台,开了房门,狠狠地掷到了池塘中。

这一招果然奏效,蛙声戛然而止,而且从这一天开始,再也没有听到过蛙的叫声。这件事情传出去后,人们都感到惊奇。这一年,张孝祥年仅12岁。后来张孝祥得中头名状元,人们便给这件事加上了一段神秘的色彩,说蛙有灵性,知道张孝祥是未来的头名状元,既然状元发怒禁止它们叫,谁还敢再在这里叫呢?所以,青蛙便把家搬走了。于是,人们就给这个池塘取了个名字,叫“禁蛙池”。

在这里,张孝祥不仅攻读经书,而且学习诗词。在诗歌方面,他崇拜杜甫。他认为,杜甫的诗不但艺术手法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内容贴近生活,读起来亲切实际;在词方面,他崇尚苏轼。后来,他的词有了很大成就,词风接近苏轼,气势豪迈,意境雄阔。他成为一代著名词人,其作品有《于湖集》流传于世。

功夫不负苦心人,张孝祥在“禁蛙池”旁,一学数年,其学识全面飞速发展,特别是写文章方面,更有较深造诣,往往是一篇数千言的文章,他能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他的表弟张孝伯在评论他写文章时说:“不打腹稿,和铅舒纸,一笔写就,心手相得,势若风雨。”

公元1150年,张孝祥参加乡试,中了举人;1154年,又进京会试,中了进士。之后,他在集英殿参加了由高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当时,考官因秦桧是宰相,不敢得罪,把秦桧的儿子列为头名状元,把张孝祥列为第七名。高宗阅卷时,见张孝祥的试卷最厚,且字也写得极为漂亮,很是欣赏;第二天,高宗在殿上再次当着群臣的面,夸奖张孝祥的诗词写得好,并当场提起御笔,把他点成头名状元。

张孝祥为官后,主张抗金,为抗金名将翻案,受到朝野称赞,但也被秦桧所记恨。又因他是秦桧同党汤思退的门生,官运亨通,受到一些正直朝臣的歧视。由此种种原因,使得他在仕途上三起三落,心情十分郁闷。

终于在公元1169年3月3日,张孝祥以身患重病为由,辞官还乡。公元1170年病逝,时年37岁。

钱大昕七岁背历法

钱大昕,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出生于公元1728年,嘉定(今上海市)人。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初为举人,后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广东学政,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他小的时候,有一个“七岁背历法”的故事,久传不衰。

钱大昕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很有名气的学者,尤对文学有广博的研究。钱大昕资质颖悟,记忆力很强,又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自幼勤学苦读,到他去学校读书之前,就已经读了不少经书和诗词,在作诗和写文章上已经小有名气,被冠以“神童”称号。

在学校读书时,钱大昕有个同班同学,名叫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也是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喜欢学诗,并且也很有才气。他的父亲见他有大器之才,从四岁开始,便为他请了个叫沈德潜的学者,专门教他学诗。所以,他在去学校念书之前,其诗作也已很有名气,但是他没有“神童”称号;他年龄比钱大昕大六岁,因此,对钱大昕很不服气,常常想和钱大昕比试比试,看看谁的才华更高一些。

有一天课后,王鸣盛得到一本讲历法的书,预先看了几遍,然后对钱大昕说:“这是一本讲历法的书,对于推算日月星辰运行和怎样定出时岁节气的方法,讲得都很明白,你我比比看,咱们同时都只看半个时辰,看谁能把这两种方法一字不漏地背下来?”钱大昕向以背书为长,岂肯示弱,于是立即点点头说:“比就比。别看你年龄比我大,可要论背书,我可不怕你!”

同学们知道他们两人都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一个诗作有名,一个号称神童,他俩进行比赛,那才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有趣得很,所以,便都留下来观看。

首先是王鸣盛,只看了一遍,就熟练地背了出来;接着是钱大昕,却看了又看,最后在王鸣盛的一再催促下,才背了出来。

当钱大昕的声音一落,有些同学欢呼跳跃说:“王鸣盛赢了,王鸣盛赢了,神童输了!”

钱大昕并没有因此难堪,而是谦逊地对王鸣盛说:“看来我的记忆力不如你强!”

钱大昕这样一说,王鸣盛倒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预先已经背过几遍,心中有些发虚,便也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彼此彼此!”

可有的同学却提出,这次比试,没有人看着书监督,你们背是都背下来了,可有背错的没有?漏字没有?谁错得多?谁错得少?应该重新比一比才是。

正在这时,老师走了过来,听后对大家说:“这个意见很对,现在由我监看,让他们二人重新比赛!”老师说罢便又让王鸣盛先背。

王鸣盛由于背过多次,因此这次重背,就十分流利地背了一遍。

接着,钱大昕也背了一遍。

老师说:“王鸣盛背得虽然熟练,可是由于粗心,背错了几个字。”

随后便指出了王鸣盛背错之处,王鸣盛听后,承认是这几个地方错了。

老师又说:“钱大昕尽管背得不如王鸣盛流利,可他心细,无一错处。比赛结果,钱大昕为胜。”

结果宣布后,大家对他们二人的才华都很佩服。

王鸣盛心情激动地来到钱大昕面前说:“神童就是神童,我实在不如你啊!”

王鸣盛自从比赛后,更加认真学习。不久,他又拜著名学者惠栋为师,学习经义,遂通汉字,长大后也中了进士,初授编修,后迁侍讲学士,官至光禄寺卿。

在学术方面,钱大昕主研经史,对文学、音韵、训诂、天算、地理等都造诣深厚,其著作有《唐石经考异》、《经典文字考异》、《二十四史考异》、《通鉴注辨证》、《诗集》等。

王鸣盛则著有《尚书后案》、《十七史商榷》、《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