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才艺智慧(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
16666700000019

第19章 妙笔生花(7)

王洙长大为官后,又专程来过这里,不但重建了孔庙,而且还在家乡办了所义学,专门供那些没钱上学的孩子们读书。

欧阳程抄文学诗

欧阳程,约出生于公元981年,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在史籍中多有记载他小时候“抄文学诗”的故事。

欧阳程是个农家孩子。父母虽然靠耕种和纺织维持生活,见他生得聪明伶俐,喜欢读书,仍然省吃俭用,挤出钱来,供他读书。欧阳程年龄虽小,却十分明白事理,他知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所以读起书来很是刻苦,往往别的孩子放学回家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在那里继续读书写字,直到老师一再催促,他才知道已经放学了,学生也走光了。因此,老师偏爱他,他的学习成绩也在班里名列前茅。

然而正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家里再也拿不出钱来供他读书。他不得不辍学了。老师对他说:“退学了,不要紧,可以自学,没有书,就到我这儿来借,我仍承认你是我的学生。”同学们也说:“我们可以借给你书、笔和纸。”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鼓励下,欧阳程一边干活,一边坚持学习,比在学校的时候还要刻苦勤奋。就这样,他仅用了两年的时间,靠自学读完了《诗经》、《论语》。

欧阳程十岁那年,由于家中生活所迫,就下地干活了,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他的老师知道后,深为同情,于是通过熟人,在郡府给他找了个抄书的差使。对这个差使,欧阳程很感兴趣。因为他在郡府主要抄写一些公文,任务不重,空闲时可以读书,而且在这里接触读书人多,可以借到许多他平时看不到的书。人们见他谦逊有礼,又刻苦好学,都愿意借书给他,并常和他一道谈诗论文。在这期间,他读到了很多经书和历代名家的经典著作,同时又可以拿到一份报酬,用来补贴家用,减轻母亲的负担。

有一天早饭后,欧阳程去郡府办公,经过衙门的一个池亭,忽地心有所动,便细细地观察起来,然后走到他工作的房间,奋笔疾书,不一会儿,便写出一篇诗来,并取名为《咏池亭》。

其诗曰:

凿开幽境泛流萍,回合波间小洞庭。

寒影倒吞凌汉树,冷光高浴半天星。

鱼翻鬣波纹皱,鹭洗霜翎水气腥。

昨夜蛟龙忽飞去,满轩风雨震雷霆。

诗的大意是:这水池虽然是人工开凿的,却环境幽雅,景色迷人。你看:浮萍飘动,波纹荡漾,真像一座小洞庭湖一样;亭子在池中的倒影,像要吞噬池边高大入云的树木;天空的星星映在池中,虽然寒光闪闪,却像沐浴在水中一般。又见那池中的鱼儿,翻动斑斓的鳞鳍,弄皱了水的波纹;更有在池中清洗雪白羽毛的白鹭,使水染上了腥气;然而在昨天晚上,却是另一种情景:池中的蛟龙忽然飞走了,接踵而来的则是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这首诗,虽然是欧阳程的触景生情之作,却以丰富的想像力,给诗赋予了生命活力,更显其文生动活泼,优美如画。

恰在此时,郡知事给他送来需要抄写的文稿,发现了这首诗,便默默读了起来。当他读完这首诗后,深感惊奇,不禁问道:“这是谁写的?”

欧阳程说:“是小可刚刚写完的拙作,请大人赐教。”

这位知事越发感到吃惊,他没有想到一个抄书的孩子,竟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来,可见其才气不凡,于是又问道:“你既然有这么好的文才,为何不去上学,而来这里干杂活呢?”

欧阳程听了,不由得触动心事,两眼含泪说:“不是我不去上学,只因我父亲不幸去世,我母亲实在无法供我上学,才不得已退学了。”

郡知事是个爱才之士,听后深为同情,便低头想了一下,然后对欧阳程说:“这样吧,回家告诉你母亲,从今日起,你就不要再来抄书了,还是读书去,一切费用由我负责。”

欧阳程一听,大为感动,纳头便拜,深谢郡府相爱之心。

从此,欧阳程又高高兴兴地读书去了。

五年后,营道县举行乡试,欧阳程以优异的成绩夺得了第一名;第二年,他在郡府的推荐下,进京应试,又一举得中进士;两年后,欧阳程又通过了吏部所组织的任职考试,名列榜首,被授校书郎,从此走上了仕途。

王安石落笔如飞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出生于公元1021年,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年间为进士,后历任知县、通判、知州、参知政事,至宰相。他为政期间,最大的政绩就在于推行变法。后来虽然变法失败,但在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是我国古代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同时,他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主要著作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传于后世。

王安石出身于仕宦家庭。他的父亲叫王益,任都官员外郎,为官正直,饱学多识。这对王安石的成长发展,在思想上和性格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安石小的时候,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教育下,酷爱读书,刻苦勤奋。而且他的天资超过了一般儿童,诗书一经他过目,便终生不忘。因此,家中上下都很喜欢他,父亲王益更是视他为掌上明珠,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王安石虽然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但他依然勤奋读书,废寝忘食,手不释卷,课间休息,他也是伏案通读,目不他视。

有一天,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去玩了,只有他照旧坐在那儿读书。老师看见后,走过去问他:“介甫,你为何不出去玩耍呢?”

他温文有礼地抬头答道:“唐代大诗人杜甫说,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我如果不抓紧时间读书,什么时候才能破万卷呢?”

老师听了,颇受感动,拍着他的肩膀说:“好有志气的孩子,你一定会下笔如有神的。”

据传,当他十二三岁的时候,已经读书破万卷,写文章的时候,初看好像漫不经心,也不思考,提笔就写,一挥而就。而读过他的文章的人,无不称赞其“文笔生动,精彩绝妙”。

大文学家曾巩看了他的文章后,称他为“神童”,并拿了去给文学大师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也感惊奇,立即将他召来,当场命题,让他当场而作。王安石一看题目,便提笔铺纸,“唰,唰,唰”一阵,几千字的文章已写在纸上。欧阳修接过一看,一句话未说,便立即提起笔来,在王安石文章的左上角空白处,一挥而就写了四个大字:“落笔如飞”。从此,王安石的名字大震京师。

此后,王安石随父到过江宁、扬州、韶州、开封等地。公元1037年,王安石随父到达江宁。两年后,父亲去世了,王安石和母亲便定居江宁。

父亲去世后,他的家境逐渐贫困下来,生活十分清苦。但是,再苦的生活,也没有影响他立志成才的决心。就是在这期间,他在一首诗中写道:“男儿少壮不努力,挟此穷老将安归?”因此,他尽量避免社会上的一些应酬,依然专心致志地读书。

他在重读儒家经典的同时,也读了诸子百家,还涉猎《素问》、《本草》等医学著作,又读小说,可谓无所不读。尤其可贵的是,他读书不停留在书本上,还向富有经验的农夫、仆人请教,以学到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他在求知中勤于思考,孜孜不倦地唯理以求,不拘于旧说,不固袭于先儒,常常用批判的眼光分析判断各种问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为后来策划改革奠定了基础。

公元1042年,他去京城考进士时,一举得中,并名列上等,被任命为淮南判官。文彦博为相后,见他才华出众、淡泊名利,便向朝廷推荐,请求对他越级提拔。不久,朝廷下旨,让王安石参加馆阁职位考试,他谢绝应试;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又以祖母年老为由辞谢不任。后来,欧阳修向朝廷报告了王安石须用俸禄养家的事,皇帝为此任用他为群牧判官,而他却又请求下去担任常州知州。

后来,皇帝命王安石同修起居注,他仍多方推辞,直到阁门使拿着敕书,下跪请求他接受,以便回宫复旨,他才勉强接受下来。

李清照十岁填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公元1084年,山东济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才华出众,自幼喜读诗书,酷爱文学,是当时大诗人苏轼的得意门生。当时,朝廷以诗赋取士,而李格非却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耳濡目染,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自幼天资聪颖,秀外慧中。每逢父亲读诗诵文的时候,她便趴在父亲的膝盖上一动不动,侧耳静听。因她是女孩,父亲并没刻意教她,但她两三岁时,便对父亲背过的诗赋记住了不少。

有一次,父亲又背诗,中间忘了一句,正要去翻书,不料小清照却顺口给他接了上来。李格非这才发现他这个小女儿天资非凡,心中高兴,便开始教她读书写字。小清照早就想读书识字了,因父亲没开口,她也不敢提;今见父亲主动教她,便觉如愿以偿,故学起来常常像父亲那样手不释卷,很是刻苦。她每日黎明即起,背诗诵词,上午学习经书,下午和晚上练习写诗填词,天天坚持,从不间断。到她六七岁时,便熟读了诸子百家、《诗经》、《楚辞》、唐诗等不少名著。到十岁的时候,她不但已经掌握了诗词韵律,而且自己也会作诗填词了。特别在学词方面,她更有着特殊的兴趣,因此,每当填起词来,她都十分认真,反复修改,直至自己感到满意后,才拿给父亲评点。

有一天,李格非的几个好友来家做客,一边饮酒,一边赋诗,兴致高涨,场面活跃。小清照在隔壁房间,听他们唱和得意,也引得兴起,于是提起笔来,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细雨,随风飘落的梨花,信笔填了一首词,取名叫《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然后拨动瑶琴,一边弹一边唱了起来:

小院闲窗春色深,垂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清阳,梨花欲谢恐难禁。

琴声歌声一起,宴席上顿时鸦雀无声。待琴声一停,众人无不拍手叫好。其中有位叫晁补之的学者,学识渊博,擅长诗词,和李格非同为苏轼的得意门生。当他听完小清照的词后,笑着对李格非说:“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首词定是令爱所作!”

李格非也笑着答道:“你猜得不错,正是小女所作。不过,她年龄幼小,少通音律,只是顺口胡诌几句罢了,还请晁兄多多指教!”

晁补之摇头道:“不,不,如果信口一诌,就诌出这么好的词来,那么要认真一作,岂不更好!”

李格非见客人如此称赞他的女儿,非常高兴,便将女儿叫出,和客人一一见面,并拿出小清照平时写的一些诗词,请大家传阅评点。

众人一边翻阅,一边不停地称赞,特别是看了其中一首题目叫《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词后,更是赞叹不已。这首词说: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晁补之更是无限感慨地道:“想不到李兄竟有一个如此才华的女儿,不久的将来,她必将成为当今词坛上首屈一指的人。”

据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引《外传》记载,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结合,还有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赵明诚小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中读了一本书,醒后只记得其中三句,即:“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觉得奇怪,便告诉了他的父亲赵挺之。赵挺之则为儿子解梦说:“言与司合,是个词字,安上已脱,是个女字,芝芙草拔,乃之夫二字。这不就是说,你将来要成为一个会作词的女子的丈夫么?”

赵明诚长大后,其父赵挺之为吏部侍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为吏部员外郎,门当户对。赵明诚通晓经史,亦喜诗词,尤其喜欢收藏文物,可以说两人情趣、爱好一致。故当赵挺之得知李清照以词著称时,认为与赵明诚梦中相符,遂为儿子求婚。李格非也喜欢赵明诚的学识,便同意了婚事,于是二人结为夫妻。

两人婚后,志同道合,情深意笃。赵明诚除了公务,一有时间,就和妻子一块作诗填词。有一次,他在任上,妻子寄给他一首叫《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词,这是一首表示对丈夫思念的词,写得精妙无比。其词曰: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夜半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看后,决心写一首比这首更好的词,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得五十阕。为了检验一下自己和妻子的高低,便把李清照词混杂在内,请诗词行家、好友陆德夫去评判。陆德夫吟诵再三,反复推敲,最后指出:这些词中,只有三句乃是绝妙,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一听,惊得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不由得对妻子佩服得五体股地。他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李清照,李清照对丈夫的支持和鼓励深为感动。赵明诚喜欢收藏金石书画,李清照便千方百计地到处购买、收集,于是越积越多,她又和丈夫一块精心研究,帮助丈夫完成了一部有关历史文物方面的巨著,这就是《金石录》,计五十卷。后人对这部书评论说:“考订精核,议论卓越,发人深思,实为可贵。”

李清照晚年,金兵南下,高宗离开建康,渡江南逃,李清照悲愤作一首《乌江》诗,亦名叫《夏月绝句》。其诗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绝句,借歌颂项羽,表达了诗人的崇高气节,也是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有力讽刺。

公元1151年,李清照病逝,终年六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