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儒学基本常识
16654000000038

第38章 清代儒学(6)

他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称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黄以周

黄以周(1828年~1899年),字元同,号儆季,又号哉生。清同治九年举人,当时江南学政黄体芳在江阴创建南菁书院,聘黄以周任讲席15年,江南不少学者多出其门下。

黄以周边讲学边治学,搜集汉至清代典章制度,撰《礼书通故》100卷,考释我国古代礼制、学制、国封、职官、田赋、乐律、刑法、名物、占卜等,纠正旧注不少谬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还著有《子思子辑解》7卷、《军礼司马法》2卷、《经训比义》3卷及《儆季杂著》等。

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盦,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后人也常称之为“龚定庵”。浙江杭州人。

龚自珍自幼学习汉学,曾跟从外祖父、著名汉学家段玉裁学习文字学,后转而研究经世学问和今文经学,擅长诗词文章。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故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龚自珍一生著述丰富。他在22岁时就自编了一部文集,题名《伫泣亭文集》,后又编成《定庵古文》两卷,均是稿本。龚自珍的思想对后期康有为的新儒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王闿运

王闿运(1833年~1916年),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晚清经学家、文学家。

咸丰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主讲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

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王闿运为学主治《春秋公羊传》,宗今文经学。终其一生,王闿运的经学著作有《周易说》、《尚书笺》、《尚书大传补注》、《诗经补笺》、《礼经笺》、《周官笺》、《礼记笺》、《春秋例表》、《春秋公羊传笺》、《论语训》、《尔雅集解》等10余种,200多卷。著述之众,用力之深,影响之大,在近代罕见。

戴望

戴望(1837年~1873年),字子高。4岁丧父,从小孤苦,发愤读书。9岁师乌程程大可,授读《周易》、《尚书》。

同治四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南京设金陵书局,聘戴望为编校,校勘周秦诸子。同治八年,著《颜氏学记》10卷。此外,还著有《论语注》20卷,《管子校正》24卷,《滴麟堂遗集》4卷。

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

张之洞聪明勤奋,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四抵外辱。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我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时,张之洞还是一个儒学家,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著有《书目问答》、《劝学篇》、《明纲》等作品。

魏源

魏源(1794年~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魏源21岁时,父亲魏邦鲁由地方调往京师做官,他就随父到了北京。他和林则徐、龚自珍等爱国志士交往甚密,经常议论时政。由于魏源富有朝气,思想出格,所以在功名场中他是很不得意的。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做幕客和从事写作。

魏源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

其它著述还有《古微堂诗文集》、《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老子本义》、《墨子注》、《孙子集注》等若干卷。20世纪80年代末其诗文被辑为《魏源集》。

王先谦

王先谦(1842年~1917年),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湖南长沙人。清末学者、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实业家、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

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在任组织学人,集体从事古籍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

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等。

郑观应

郑观应(1842年~1921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署罗浮偫鹤山人等,广东中山人。

他是我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其主要着作《盛世危言》,曾对我国思想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孙诒让

孙诒让(1848年~1908年),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颂。浙江瑞安人。

孙诒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代经师,由于他的学术研究极为朴实,故又称朴学家,并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

著有《白虎通校补》、《广韵姓氏刊误》等书。

皮锡瑞

皮锡瑞(1850年~1908年),字鹿门,一字麓云。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举人出身。三应礼部试未中,遂潜心讲学著书。

他景仰西汉伏胜之治《尚书》,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因称之“师伏先生”。他主张解经当实事求是不应党同妒真,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工于诗及骈文。

著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廖平

廖平(1852年~1932年),四川井研人。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这些名号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经学的变化过程。

他一生研治经学,作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我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康有为出身于以理学传家的封建官僚家庭。有为少年聪颖,又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4岁时就会识字,5岁能够背诵几百首唐诗。6岁入私塾,师从番禺简凤仪,当年就读完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

老师出“柳成絮”为题让他作为,康有为应声而答“鱼化龙”,听这说件事的人都认为康有为是个能干大事业的人。

康有为“日有新思”,独好陆王心学,并以陆、王为他的阅历而开阔境界。儒学和西学成为康有为维新思想和哲学思想的源泉。

1888年,上书极言当时的国运危机,请求变法。1891年至1895年,他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在这段时间内,他又结识了今文经学家廖季平。

从廖的《知圣篇》、《辟列篇》等文中受到启迪,相继写出了《新学伪经考》及《孔子改制考》,宣称东汉以来统治者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实际上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

这些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在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伟大的改革家同时,康有为阐发了今文学家“通三统”、“张三世”的学说,完成了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我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儒学、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的思想谭嗣的思想,既有儒学的影响,又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其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章炳麟

章炳麟(1869年~1936年),又名章太炎,初名学乘,字枚叔,因敬慕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书法家、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章炳麟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而后又遭败落的家庭,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的学者。

章炳麟博通经史,精研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在使传统的小学脱离经学附庸的地位而成为独立的语言科学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著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等。

三、儒学著作

清代儒学著作中,《四库全书》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个,这部巨著囊括了许多部历代儒学典籍和各种其他作品。

除此之外,清代的儒学著作还有《通志堂经解》、《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

《通志堂经解》

《通志堂经解》,清代最早出现的一部阐释儒家经义的大型丛书,纳兰成德编著。

该书编撰的背景是,清朝统治者定鼎北京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民心,消除满汉隔阂,实行了开科取士、推崇儒学的文化政策。

康熙皇帝亲政不久,就开经筳日讲,诏辑《四书》、《五经》,学习儒家经典。他下令将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理学确定为官方哲学,用以统一社会意志,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

将朱熹倡导的“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确定为各民族和各界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循的公共道德规范。由于皇帝提倡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八旗官员便上行下效,让其子弟努力攻读儒家经典。

当时,还出现了竞相攻读经书、积极参加科举考试的局面。身为武英殿大学士的纳兰明珠,深知清庭的政策,为迎合康熙皇帝的旨意。他聘请多位汉族士子入府,课子读书,讲授汉族文化,以期他们成材,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

也就在这个时候,朱彝尊在帮助成德收购《经解》过程中,深感宋至元明以来,谈经者局守一家之言,导致先儒的遗编失传很多,说经之书十不存一。于是劝告徐乾学“若《经解》仅有存者,弥当珍惜矣。”

《通志堂经解》收录了先秦、唐、宋、元、明经解138种,纳兰成德自撰2种,共计1800卷。它一经问世,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内阁武英殿到厂肆书籍铺,一版再版。经师、通儒都以拥有这么一部大型丛书为幸。

尤其是乾隆皇帝,认为“是书荟萃诸家,典瞻赅博,实足以表彰六经。”因此,他借助编修《四库全书》之际,命令馆臣将《通志堂经解》“版片漫漶断阙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并作为《四库》底本刊布流传,用以“嘉惠儒林”。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10年编成。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4部,故名四库。

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