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儒学基本常识
16654000000029

第29章 元、明儒学(4)

陈献章

陈献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

陈献章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

其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丘浚

丘浚(1418年~1495年),字仲深,号号深庵、玉峰、出生在海南岛琼山,别号海山老人,琼山府城镇下田村人。

明代中叶的理学名臣、15世纪的杰出学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明弘治朝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著有《琼台会集》、《家礼仪节》同海瑞被誉为“海南双壁”。

黄佐

黄佐(1490年~1566年),字才伯,号泰泉。明广东香山人,正德十五年庚辰科进士。他为学重博约,博通典、礼、乐、律、词、章。

著有《论学书》、《论说》、《东廓语录》、《乐典》及《泰泉集》等。其著作39种,数百卷外,还撰《广东通志》70卷、《广西通志》60卷、《广州府志》70卷等。

罗钦顺

罗钦顺(1465年~1547年),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礼部尚书。

罗钦顺致仕回乡后,里居20余年,潜心格物致知之学,专力于穷理、存心、知性。

著有《困知论》、《整庵存稿》。

王廷相

王廷相(1474年~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长治市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王廷相自幼聪慧,弘治八年中举,最后升为任南京兵部尚书。

王廷相对儒家经术很有研究,对一些经学家特别对理学家的论点提出了许多批评,发表了他的独立见解。此外,他对自然科学也很有研究,对天文学、地理学也都曾有贡献。他对农学方面有所论列,对音律学也有著述。

王廷相的主要著作有《慎言》、《雅述》和《王氏家藏集》等。

吴廷翰

吴廷翰(1491年~1559年),字嵩柏,号苏原。正德十六年进士。历官兵主事、户部主事,学政等职。40余岁辞官归里,专事著述。

著有《吉斋漫录》、《椟记》、《瓮记》、《丛言》、《志略考》、《湖山小稿》、《洞云清响》等。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开创了“阳明学派”。浙江余姚人。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

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其著作大都收录在《王阳明全集》。后来被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

王畿

王畿(1498年~1583年)字汝中,号龙溪,学者称龙溪先生。明代思想家,阳明学派主要成员之一。他师事王守仁。

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著有《龙溪全集》20卷。

钱德洪

钱德洪(1496年~1574年),名宽,号绪山。浙江余姚人。明朝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明朝嘉靖十一年进士,拜王阳明为师,是王阳明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钱德洪德洪为学注重为善去恶的修炼功夫,对“天泉四句教”有独到见解。

著有《绪山会语》、《平濠记》、《王阳明先生年谱》等。钱德洪整理了王阳明的主要著作,修订了王阳明的年谱,并进一步阐说、发展了心学,对王学的传播和民间化起了很大作用。

邹守益

邹守益(1491年~1562年),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邹守益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

邹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

邹守益著作有《东廓文集》、《诗集》、《学豚遗集》等。

欧阳德

欧阳德(1496年~1554年),字崇一,号南野,泰和人。明代理学家。嘉靖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欧阳德指出“良知”与“知觉”不同。

著有《欧阳南野集》、《南野文选》等。

聂豹

聂豹(1486年~1563年),字文蔚,号双江,江西永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历官苏州、平阳知府、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聂豹好王守仁心学,后以其弟子自处。

著有《困辨录》、《双江集》等。

罗洪先

罗洪先(1504年~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水人,明代儒学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

著有《念庵集》22卷,《冬游记》1卷。同时,成为当时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王时槐

王时槐(1522年~1605年),字子直,号塘南。明代儒学学者、教育家。他历官至陕西参政,时年50岁,即告退讲学以终。

著有著有《友庆堂合稿》、《漳南稿》、《广仁类编》、《论学书》和《语录》等。

王艮

王艮(1483年~1541年),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江苏泰州人,人称王泰州。明代哲学家。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

好读儒家经典,有疑难,逢人便问;对儒经的解释,不拘泥传注,常常自有发明。王守仁巡抚江西,讲“良知之学”聚徒众多,王艮也拜王守仁为师。

王艮家学有其子王襞承传。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有徐樾、韩贞、颜钩、赵贞吉、罗汝芳、何心隐等。

王艮的一生对泰州学派作出很大贡献。他的学生大多为下层群众,计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王艮不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天才论,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他自学成才的切身体会。

由于他非经院出身,一生文词著述很少,着重口传心授,使“愚夫愚妇”明白易懂,这成了泰州学派的特色之一。王艮的著作,后人辑为《王心斋先生遗集》。

钧颜

颜钧(1504年~1596年),字子和,号山农,又号樵夫,晚年因避明神宗朱翊钧讳,改名铎。

25岁,颜钧听讲王阳明“致良知”之学,闭门默坐澄思,经七昼夜豁然顿悟。

然后入山谷中读书9个月,对四书六经之奥阃,若视掌之清明。提笔为文,如江河水流之沛快。其哲学思想与王艮、李贽后先辉映。著有《山农集》。

罗汝芳

罗汝芳(1515年~1588年),字唯德,号近溪,学业者称为近溪先生,江西南城天井源人,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

周汝登

周汝登(1547年~1629年),字继元,别号海门,浙江嵊县人。万历五年丁丑进士。擢南京工部主事,历兵、吏二部郎官,官至南京尚宝司卿。

师事罗汝芳,供罗汝芳像,继承王阳明《朱了晚年定论》的思想,以王阳明的“本心”之学为宗。著有《海门先生集》12卷,《东越证学录》16卷,及《圣学宗传》等。

何心隐

何心隐(1517年~1579年),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安人。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心学”之泰州学派弟子。

何心隐早年放弃科举,致力社会改革,曾被捕入狱。与徐阶合作弹劾严嵩,因嘉靖信奉道教,让道士假借“奸臣如严嵩”之名,使皇帝疏远严嵩。

后在湖北孝感讲学,因反对当权者张居正再遭通缉。万历七年被捕,死于湖北武昌狱中。他认为人为天地之心,心是太极,性即是欲。

李贽

李贽(1527年~1602年),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历任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不久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吕坤

吕坤(1536年~1618年),字叔简,卑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土,河南宁陵人。明朝文学家、思想家。

吕坤天资聪颖,6岁入学启蒙,15岁作《夜气铭》、《招良心诗》。39岁中进士。巡抚山西时,著有《实政录》,被仕宦奉为楷模。

吕坤爱亡民如子弟,视贪官若仇人,所刻《风宪约》、《民务》各款深受称颂。他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

顾宪成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江苏无锡人,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

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革职还乡,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往往讽议朝政,朝野应合,东林之名由逐渐大振。

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著有《顾端文遗书》等。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1626年),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江苏无锡人。明代儒学学者、文学家、政治家。

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因疏论辅臣王锡爵,谪官为广东揭阳县典史。后卸职归故里,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世称“高顾”,为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

天启六年因锦衣卫追捕东林党人,从容赴水而死。崇祯初年得以昭雪。著有《高子遗书》12卷,还有《周易易简说》、《春秋孔义》、《正蒙释》、《二程节录》、《水居诗稿》、《毛诗集注》等。

三、儒学著作

和元明时期儒学的蓬勃发展想对应,这一时期的儒学著作也很多。

在儒学经典方面,有《五经大全》、《四书大全》等,在子学领域有《性理大全书》、《理学类编》等有影响的作品。

《四书大全》

明太祖洪武年间,解缙上书,建议上接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作为太平制作之一端。

此次所修的一共3部,即《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合称“三全”,这是官修理学的开端。“三全”的修纂开始于明成祖永乐十二年。原来为两部,又称“二书”。

一部为《五经·四书大全》,一部为《性理大全》。前者《五经·四书大全》为圣贤精义要道;后者《性理大全》为周、程、张、朱羽翼六经的著作。后来二书分称为《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书,是修成进览时由明成祖确定的。

在明政府的官文书里,三部《大全》的顺序是《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这三部《大全》收集的并非都是朱熹及其门人的学说。

《四书大全》的全名是《四书集注大全》,它集中体现了朱熹思想的正统地位。《四书大全》所收诸儒之说以朱熹的思想观点为裁取标准。

书的《凡例》指出:《四书大全》,朱子集注诸家之说,分行小书。凡《集成》、《集释》所取诸儒之说有相发明者,采附其下,其背戾者不取。凡诸家语录、文集,内有发明经注,而《集成》、《辑释》遗漏者,今悉增入。

由此可见,《四书大全》所辑录的诸儒之说,不论是《集成》、《辑释》所已取的,或《集成》、《辑释》所遗漏的,还是这次新增入的,其作用都在发明经注,即发挥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文的涵义,使之更加明确透彻。

而朱熹的原文,保留不动。可以这样说,《四书大全》实际上是朱熹《四书集注》的放大,是一部朱学著作。

《四书大全》包括四个部分:1、《大学章句》、《大学或问》;2、《中庸章句》、《中庸或问》;3、《孟子集注大全》;4、《论语集注大全》。

其中《大学章句》、《大学或问》和《中庸章句》、《中庸或问》,只是把朱熹的四部原著编入,未附诸儒之说。《孟子集注大全》、《论语集注大全》,则在朱熹的两部《集注》之中,逐章逐节附入了诸儒之说。

这是《四书大全》在编辑体例上的一种情况。这也许是由于中途诏旨迫促,便将《大学》、《中庸》草草完书,未及编采诸儒之说的缘故。

《五经大全》

在明朝的三部《大全》中,《五经大全》的卷帙最多。共计有《周易大全》24卷,《书传大全》10卷,《诗经大全》20卷,《春秋大全》70卷,《礼记大全》30卷,共154卷,几乎占三部《大全》260卷总数的三分之二。

由于诸经分纂,原书卷帙不少,但合起之后便十分庞大。《五经大全》所据经注,例如《周易大全》采用《伊川易传》和朱熹《易本义》;《书传大全》依蔡沈《书集传》;《诗经大全》据朱熹《诗集传》;《春秋大全》主胡安国《春秋传》;《礼记大全》据陈浩《云庄礼记集说》。

由此可见,《五经大全》所据经注,无一不是朱学著作。自元仁宗皇庆制定科举条制,《易》用程《传》及朱熹《本义》,《书》用蔡沈《集传》,《诗》用朱熹《集传》,《春秋》用胡安国《传》,《礼》用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