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儒学基本常识
16654000000023

第23章 五代、宋儒学(6)

王应麟

王应麟(1223年~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

他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书。王应麟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是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经史学者。

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600多卷。知名度最高的是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

三、儒学著作

五代和两宋时期,是儒学的一个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理学横空出世,理学大家周敦颐、“二程”、朱熹也都生活在这一时期。

他们的儒学著作不仅在宋朝有影响巨大,在以后的元明清直至当代,仍然有很大影响。

《周易口义》

《周易口义》共12卷。游北宋胡瑗口授。据记载仁宗皇帝在位时,胡瑗受命主讲太学,每日为千余士子讲授《周易》,其弟子天隐遂记其师说,编成此书。故名口义。

《周易口义》认为变易之道,天人之理也。以天道而言,则阴阳变易而成万物,寒暑变易而成四时,日月变易而成昼夜;以人道而言,则得变易而成吉凶,情伪变易而成利害,君子小人变易而成治乱。

以教授人们修身养性治国的方法,所说不杂释、道,仅在于倡明儒理。开宋代以来以义理说《易》的先河,尤为理学家所认同。

《汉上易传》

《汉上易传》,又名《汉上易集传》,南宋朱震撰,宋代集象数易学之大成的解经之作。

《汉上易传》原作9卷。朱震以象数易为易学的正统,充分肯定汉易,排斥王弼易学体系。他将程颐易学归于象数系统,自称该书以程颐《易传》为宗,和会邵雍、张载之易学,兼采汉魏以降诸家易说。

全书解说经传皆偏重于象数易,所附《卦图》以44幅图解说《易传》文句,《丛说》则是对各家解释经传的评论,也皆主象数派观点。

朱震整理和解释了汉易的卦气、纳甲、飞伏、五行、互体和卦变等说,对北宋刘牧的河洛说、李之才的卦变说、周敦颐的太极图和邵雍的先天图都作了介绍和评论,推动了象数易学的发展,对后世研究汉易和图书学有很大的影响。

《周易本义》

《周易本义》共12卷,为理学大师朱熹撰写。《周易本义》初稿名《易传》,定稿历经20余年。

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分开不混,共12卷,上下经各一卷。后人将原书割裂,重组成4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彖传》与《象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有12卷与4卷本之别。

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故世称“程朱”。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程氏《易》学遵循王弼开拓的道路,以义理解《易》。

朱熹则认为《易》是卜筮之书,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表面上他是在调合程颐义理派《易》学与邵雍象数派《易》学的矛盾,实质上他是从后者的角度出发批判前者。从本质上讲,他是象数派《易》学大师。

《周易本义》释卦爻辞,无一不是从筮占的角度入手,现行《周易正义》卷首尚有河图图、洛书图、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卦变图等9个图,更反映其象数《易》的实质,不过是陈抟、郡雍象数学的翻本。

说《周易》原本是卜筮之书,这是对的。但朱熹只认识到问题的这一面,却没有认识到《周易》同时也是包含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

特别是在孔子作“十翼”,阐述《周易》一书中包含的哲学思想,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进一步阐义理,批象数之后,仍旧对《周易》中包含的哲学思想熟视无睹,将《周易》视为单纯的卜筮之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本义》对《易》学研究造成很大不良影响。

《诚斋易传》

此书初名《易传》,后改为《诚斋易传》,作者杨万里。《诚斋易传》说解大旨基本以程颐说为宗,重人事而轻天道,正文分条罗列《周易》原文,每条之下,引三代至隋唐史实为证,释以已意。书前书后均附杨万里自序。

书成之后,宋代书肆中有以之与程氏本合刊者,名其为《程杨易传》。杨氏之说,时受学者的驳难,认为其尽解作人事,恐与原旨不合。

杨氏以人事论《易》,发展了程颐等人的学说,为《易》学研究贴近现实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诚斋易传》常用的是《四库全书》本,除此本外,尚有武英殿聚珍版本、《经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诗集传》

《诗集传》共20卷,作者是朱熹,还有一说是苏辙。这部书杂采《毛诗》《郑笺》和三家诗说,力图探求《诗经》的本义,对诗的解说,能突破《诗序》旧说,申以已意,不能解决的,则抱存疑态度。

《诗集传》中的有些看法,较《毛诗》、《郑笺》中肯,但也有失于主观臆断之处。此处对《诗经》里涉及爱情的作品,都斥为“男女淫佚”之诗,它以封建道德观点衡量男女爱情,这就歪曲了作品内容。

这部书文字比较浅显平易,解释方式一般有题解,有章句训诂,有对于诗的表现手法的简单评论,还用反切标出读音,这都便于学习参考。

《三礼图》

《三礼图》,又名《三礼图集注》,汉郑玄、晋阮谌、唐张镒等人所撰,《三礼图》共6种,都已失传。

现存有宋太常博士聂崇义撰《三礼图》20卷,是宋代著名学者聂崇义参互考订多种古代《三礼图》所纂辑,是流传至今解释我国古代礼制附有图像较早的一书。

其书有图,有解说集注。全书有图380余幅,原文文字约10余万言。书中所绘图象虽“未必尽如古昔”,但援据经典,考释器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春秋传》

《春秋传》,宋代胡安国撰写,共30卷。此书作于宋室南渡之际,完成并表进于南渡之后。当时,胡安国感激时事,往往借《春秋》以寓意,并进尔托讽时事。

由于胡安国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史事寄寓爱国感情,故其论不尽合于经旨,《朱子语录》称“胡氏《春秋传》,有牵强处,然议论有开合精神”。

在宋儒的诸多《春秋》学著作中,此书地位最为显赫,影响了几百年的《春秋》学研究。《春秋传》书成以后,除深为当世所重外,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进入元朝,被奉为科学官方定本;明初定科学之制,要求士子宗法程颐、朱熹,但因程氏《春秋传》仅具两卷,缺略太甚,朱子也无成书,就用此书为定本。

《春秋传》的传本较多,宋刊本今较罕见,明代有湖广两地刻本,崇道堂刻本,明代正统十二年刊《六经》本,内府刊《六经》本等,清代有《四库全书》本。

《孝经注疏》

《孝经注疏》,宋代邢昺著。《孝经注疏》相传是孔子为曾子陈述孝道所著,是《十三经注疏》中篇幅最小的一部经典。汉代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分别由郑玄作注和孔安国作传。

至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融合今古文两家,亲自为《孝经》作注,并命元行冲作疏,颁行天下。郑、孔两家之注开始逐渐消亡。

到了宋代,邢昺以元行冲之疏为基础,重新作疏,遂成《十三经注疏》中《注疏》之定本。

《论语注疏》

《论语注疏》,又称《论语正义》、《论语注疏解经》,初由魏国何晏注,宋朝邢昺做疏,全书共有20卷。

邢昺删除皇疏之文,而归向儒学本来的义理,又加名物制度之疏解。其后此书成为论语的标准注疏。

《春秋尊王发微》

《春秋尊王发微》,宋代孙复撰写。孙复经学为学界所重的是其《春秋》学,今存有《春秋尊王发微》12卷。

孙复《春秋》学的特点,在于置《三传》于不顾,凭己意诠释。以“尊天子,黜诸侯”立论,认为《春秋》“有贬无褒”,突出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思想,而实质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统治有关。

《皇极经世》

《皇极经世》,共64卷,是宋代学者邵雍毕生研究周易而自创的经天纬地之预测学。他根据河洛数理,周易阴阳,天地物理,人类进化的推衍,创立了“元、会、运、世”一套有规律的预测方法。

129600年为一元,为人类的一个发展周期,在“大算数”里仅一天而已。每元12会,各10800年。每会30运,各360年。每运12世,各30年。

元会运世各有卦象表示,每年也有卦象表示其天文、地理、人事发展变化。只要洞其玄机,用其生化之理,天地万物之生命运程,皆了然于心,人类历史、朝代兴亡、世界分合、自然变化皆未卜先知矣。其理至简至深,历代学者所推崇。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是我国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文,全文249字。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该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太极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和谐美。

《太极图说》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

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过其文。

《七经小传》

《七经小传》是北宋刘敞著,全称《公是先生七经小传》,是宋儒以义理说经的代表之作。

汉唐经学家治经,多尊章句义疏之学,恪守古训,不越规矩。此种学派,其长在注重实证短在过于拘泥。

而至宋代,这种学风发生了变化,治经讲求义理,轻视注疏,其长在多有新思,其短在常带臆断。《七经小传》在上述学风转变过程中,曾经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七经小传》计3卷。其所收七经系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和《论语》。作者以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经书重新加以解说,其中不乏独到之见和新奇之说,这本无可厚非。

特别是遇有原书与己意不合之处,作者竟臆改原书,如将《尚书》中的“愿而恭”改作“愿而荼”;将《周礼》中的“士田贾田”改作“工田贾田”,考《尚书·武成》一篇先后而移其次序等,未免给后人留下笑柄。

《七经小传》问世之后,宋人以义理说经之风渐盛。所以此书可称为宋代经学的开创之作,反映了宋代经学重义理轻注疏的基本特点。

《正蒙》

《正蒙》,北宋哲学家、儒学学者张载的重要著作。约成书于熙宁九年,即1076年。

《正蒙》是儒家经典《周易》的一个卦名,该卦彖辞中有“蒙以养正”语。蒙,即蒙昧未明:正,即订正。意即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书名由此而来。

张载著《正蒙》的主要目的,是用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建立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他在《正蒙》中,以《易传》为根据,论证了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批判了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诬天地日月为幻妄”及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

在我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了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正蒙》提出的“一物两体”思想,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蒙》一书所奠定的气一元论哲学,开辟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罗钦顺、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都继承和发挥了《正蒙》的思想。

《东铭》和《西铭》原是张载写在书房双牖上的两段铭文,称为《砭愚》和《订顽》,后经程颐提议改为《东铭》和《西铭》,编入《正蒙》。《西铭》宣扬儒家的“仁孝”思想,受到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推崇,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张载逝世后,《正蒙》一书由其门人苏炳分《太和》、《参两》、《天道》、《神化》、《乾称》等篇目,刻印流传,关中一带几至“家弦户诵”。

《正蒙》注解较多,以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最为著名,古籍出版社1956年出版校点本。现存最早版本见于宋本《诸儒鸣道集》中。

《洪范传》

《洪范传》,北宋政治家、儒学家王安石的重要哲学著作,收入到王安石的《临川集》里。《洪范传》当为嘉祐年间即1056年至1060年间的作品。

王安石的《洪范传》,以说明天人不相干,虽有灾异不足畏。他通过为《洪范》作传注的形式,阐明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

《洪范传》认为,水、火、木、金、土是存在于时空之中、具有一定形态和色、声、臭、味等物理性质的五种物质元素。由于不同元素之间和同一元素的不同性质之间存在着差别和对立,因而五行既相生又相克。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就是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五种元素构成的。

五行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构成者,而且它们之间的对立推动了万物的变化,由于五行内部的对立没有终止,驳斥了那种认为“天有是变,必由我有是罪以致之”的荒谬观点。

《周官新义》

《周官新义》,北宋宋王安石撰。北宋熙宁年间改革家王安石的变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虽千百年来褒贬不一,但它的改革实践和经验教训却成为后世社会改革所必取资的思想资源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