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儒学基本常识
16654000000021

第21章 五代、宋儒学(4)

2009年古老的嵩阳书院再次焕发青春,成立郑州大学嵩阳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我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嵩阳书院名列其中。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衡阳城北石鼓山上,创始于唐元和年间隐士李宽建寻真观讲学,宋至道三年,李士真向郡守请求在寻真观旧址创办书院。

景佑二年,即1035年,衡州知府刘沆向朝廷请求,获钦赐题字为“石鼓书院”,于是与睢阳书院、白鹿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为全国四大书院。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朝的千年学府,书院屡经扩建修葺。

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学易、王敬所、蔡汝南、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闿运、曾熙等人在此执教,在衡阳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朱炳如、伍定相、曾朝节、陈宗契、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彭述、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

罗含、郦道元、齐映、宇文炫、杜甫、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

1939年4月6日,日军空袭衡阳,石鼓书院被炸成一片废墟,仅剩50多通石刻碑。2008年当地政府仿照清代石鼓书院格局重建了石鼓书院。

象山书院

象山书院首创于南宋谆熙十四年,即1187年,当时称作“象山精舍”。象山精舍的开创者是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象山精舍是为象山书院的前身,地址在江西贵溪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

宋淳熙十四年,彭世昌来贵溪寻访老朋友,一日登应天山,见“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于是便与诸友商议,准备结庐延请陆九渊上山讲学。

在彭世昌的恳请下,1187年,陆九渊来到应天山。他见应天山形“宛然巨象山”,便易应天山为象山,自号象山翁,居所称象山草堂,讲学处为象山精舍。

陆九渊规定了象山精舍的办学宗旨是:明理、志道、做人。为了实践自己的办学主张,陆九渊在象山精舍采用于多种教学形式,运用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严肃认真的升堂讲学,他从容不迫地讲课,终日不倦。象山精舍平时就读的学生约百人,五年中先后来求见问学者逾数千人。

象山书院几经风霜,几经迁徙,直至清同治年间迁至县城东重建书院,又因战祸,荡然无存。然而,它的影响始终存在。

它为贵溪乃至相邻各县的文化发展、培养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宋、明时期,贵溪学子中进士者200余人。南宋嘉定至淳熙四十四年间,贵溪籍郑天佑祖孙三代11人中进士。

清代学者全祖望评价说:“岳麓、白鹿、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

茅山书院

茅山书院,又名金山书院,由处士侯遗创建。侯氏在此教授生徒十余年。仁宗天圣二年,即1024年,经江宁知府王随奏请,朝廷赐给田亩,充书院经费。南宋咸淳七年,迁至金坛县顾龙山之麓。

在众多书院中,人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宋代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事实上,除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历史上还曾有过六大书院一说,金坛的茅山书院就位列其中。

只可惜,茅山书院的旧址早已无存,后人也少有茅山书院的记载,近世茅山书院之名几乎销声匿迹。今日探究茅山书院之兴衰,既能体察我国书院历史的变迁,也可重温金坛崇文尚学的古风。

文明书院

文明书院,位于贵州贵阳乐民镇乐民城内。为纪念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路过兴廉村而建。该书院建于宋徽宗初年,是遂溪当时三大书院之一。

书院座西向东,背距大海不远,长13米,宽8米,是一进二层8米高的阁楼。正中是一间比较宽敞的大厅,大厅墙壁正中镶嵌着一通汉玉石碑,石碑内刻有苏东坡遗像,形象逼真。

遗像两旁,悬挂着一副木刻楹联。正厅左侧,是一,四间两层的阁楼,楼下是学生读书场所,楼上则是宿舍。正厅右侧,也是两层的阁楼,但这厢阁楼却修得较好雅观得体。

阁楼往右拐,便是厢房,据说是教师居所。该书院周围风景秀丽,前面有几棵高大古榕,绿叶遮天,如龙盘伞盖,后面则是修竹滴翠,四季常青。该书院后来多次重修。现存书院是1913年遂溪知事张诚重修的。

二、儒学名家

五代、宋时期是儒学的又一个繁荣期,这一时期儒学名家辈出。

周敦颐是理学鼻祖,其后的“二程”真正开创了理学,再经过朱熹等人的不断发展完善,理学日趋成熟。

邢昺

邢昺(932年~1010年)字叔明,山东曹县人。北宋经学家,官至礼部尚书。

所撰《论语正义》,讨论心性命理,为后来理学家所采纳。所撰《尔雅义疏》及《孝经正义》,均收入《十三经注疏》。

孙奭

孙奭(962年~1033年),字宗古。北宋经学家、教育家。孙奭自幼读经书,笃学成才,九经及第,宋太宗时入国子监为直讲。

真宗时,为诸王侍读,累官至龙图阁侍制。仁宗即位后,他以名儒被召为翰林侍讲学士,判国子监,后迁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礼部尚书。晚年以太子少傅致仕,故于家。

他以经学成名,一生坚守儒家之道。

胡瑗

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北宋儒家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胡瑗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均入《四库全书》;另有《论语说》、《春秋口义》。

孙复

孙复(992年~1057年),字明复,号富春,因长期居泰山讲学,人称“泰山先生”。山西临汾人。

孙复幼年家贫,父早亡,但力学不辍,饱读六经,贯穿义理。但四举开封府进士,均于科场失利,未能任官。

32岁后退居泰山,专心于讲学授徒近20年。其门下多出贤良之士如石介、文彦博、范纯仁等,皆一时精英,大有作为。

石介

石介(1005年~1045年),字守道、公操,山东泰安人,家居徂徕山下,学者习称其为徂徕先生。北宋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与胡瑗、孙复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

石介于宋仁宗天圣八年中进士,曾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推官、镇南军节度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等职。

范仲淹等于庆历三年行新政,石介积极参与,写了《庆历圣德颂》,指名道姓地品评人物、褒贬大臣,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新政失败后,石介遭人陷害,牵连到范仲淹、富弼等人。范仲淹、富弼只能自请外任,石介也难于立于朝,得判濮州,第二年便病故。

撰有《徂徕石先生文集》20卷,其中卷一至卷四为诗。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1073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江西吉安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他研究儒家景点《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

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10卷400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李觏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江西建昌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李觏生在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

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40岁那年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他为“李直讲”,李觏在盱江边,创办了盱江书院,故又称“李盱江”,学者称盱江先生。

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弘扬儒学,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其著作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著述颇多,最为著名的是《资治通鉴》。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80卷、《稽古录》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6卷。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在历史上,司马光曾和孔子、孟子一起被奉为“儒家三圣”。

张载

张载(1020年~1078年),字子厚,河南开封人。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朝廷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因为在儒学上的贡献,他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并被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

范浚

范浚(1102年~1150年),字茂明,浙江兰溪人。他自幼笃志求道,潜心理学,及长关心民瘼,宏济时艰,晚岁设帐授徒至数百人,播扬理学思想。

朱熹曾亲作《香溪范子小传》,以“私淑弟子”的身份地位来评价和推崇范浚。清浙江督学使雷鋐题“婺学开宗”4字额于祠。

吕祖谦

吕祖谦(1137年~1181年),浙江金华人,人称东莱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

曾邀集鹅湖之人,企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关于哲学思想的争执。为学主张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博采众说,熔于一炉,独树一帜,创立金华学派。

以其讲学宽容并包,四方学者归趋心服,推为金华学派之祖。

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

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其作品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谥号康节。后世称邵康节,北宋五子之一,北宋理学家。

邵雍生于河北范阳,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因为长期隐居,名字不被后人知道。

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

程颢

程颢(1032年~1085),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儒家学者。

少年时程颢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佑二年登进士第,历任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在政治上,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赞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

在思想上,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二程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也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程颢、程颐的地位也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程颢本人被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三十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