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的这本《礼记正义》后来也成为儒家经典,是后人学习、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献。
《毛诗正义》
唐贞观十六年,即642年,孔颖达、王德昭、齐威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
当时撰《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受命主持其事,诸儒分治一经。《毛诗正义》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孔颖达总其成。
《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合称《毛诗注疏》。此书内容取材之广和在唐代影响之大。其中包括了汉魏时期学者对《诗经》的各种解释,汇集了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
有的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对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删《诗》之说表示怀疑等,但其书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未能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对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毛传》、《郑笺》的某些错误。
在疏解方面此书颇多烦言赘语,这是唐人义疏的共同缺点。
《经典释文》
《经典释文》,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唐代陆德明撰,共30卷。
该书首为《序录》,主要说明本书的内容安排和经学的传授源流。次《周易》1卷、《古文尚书》2卷、《毛诗》3卷、《周礼》2卷、《仪礼》1卷、《礼记》4卷、《春秋左氏传》6卷、《公羊传》1卷、《谷梁传》1卷、《孝经》1卷、《论语》1卷、《老子》1卷、《庄子》3卷、《尔雅》2卷。
其中因唐代《孟子》尚不为经书,故未收入。而《老子》、《庄子》因魏晋以后影响很大,故也收入。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和方言的客观存在,至唐时,汉魏以来为经典注音的情况已显得比较混乱,阅读十分不便。陆德明以“典籍常用,会理合时”为基本原则,统一注音。合原则者为正音,不合原则者则为参考。同时,作者对经典的文字和内容也作了校勘。
《经典释文》对所注之书,均标明书名和章节,然后摘录字句,注释音义,绝大多数字都标明反切或直音。作者不仅为经典本文注音,而且还为注文注音,全书共收录汉魏六朝230余家的各种音切和诸家训估。
因绝大多数音训原书都已失传,故本书保存的资料弥足珍贵,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崇此书。
《中说》
《中说》作者隋末大儒王通。目前研究王通哲学思想的主要依据为北宋阮逸所注释、刊印的《中说》,即今本《中说》,它是在唐本《中说》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唐本《中说》成书于王通死后,李翱之前,且应成书于王通的后代,据尹协理、魏明考证,成于王福畤之手的可能性最大。今本《中说》与唐代流传本《中说》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思想基本上是王通本人的思想。
《中说》一书的编写体例属语录式,也即《论语》式,记载的是王通与其门人、朋友问答之语,且涉及王通身后之事。
据学界一致公认,王通的《中说》有自己的宗旨、核心与体系,对儒家学说作了精当的阐述,且针对南北朝以至隋代的现实,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认识,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比较有价值的地位。
《五行大义》
《五行大义》,594年萧吉写后献给隋朝皇帝的一本儒学著作,也被认为是关于五行的最重要的中古时代的书籍。
这本书讨论的科学问题比后来的任何著作都更多,而讨论的算命都更少。该书不仅是隋以前传统五行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研究我国整部五行思想发展历程的必读之书。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是古代儒生的必读书籍。《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0000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年号“贞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才能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治绩,被历代史家称颂为“贞观之治”。
《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书、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
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我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通典》
《通典》,唐代杜佑撰,200卷,“十通”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书成于贞元十七年。《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各冠总论,下系子目,凡有1584条,正文约170万字,注文约20万字。
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各典于历代制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并引前人议论,参以己见,见其得失,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致。为我国典制文化专史的首创之作,对后世史书编撰影响甚巨。
《通典》内容略古详今,唐代部分约居全书的四分之一,多属原始数据,其价值不在《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之下。唯记事偶有遗漏,兵典叙兵法而不载兵制,礼典一门竟全书之半,于体例殊未允当。
杜佑还在书中阐述了他的人才思想、吏治思想、法制思想、军事思想、民族思想等,其中包含着不少杰出的见解,对于社会建设是很有补益的。
《原性》
《原性》,我国唐代韩愈关于人性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原性》不赞成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也不赞成扬雄的“性善恶混”说,而发挥董仲舒的理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性之品有三”:上品性善,生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中品五德有所欠缺,性可善可恶;下品五德都不具备,性恶。
同时,《原性》还认为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情也有三品:上品七情控制适中;中品七情或多或少;下品则情与性的品级正相对应。
《原性》承认人可以有适当的****,反对佛教的灭情见性主张,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他认为性“与生俱生”,上、下品都是“不移”,是先验论的观点。
《论语笔解》
《论语笔解》唐韩愈、李翱合撰。韩愈曾为《论语》作注,成《论语注》10卷,其注释时,先于卷端有所记录,李翱也间或与其讨论,并附书其间。
《论语注》书成,稿本遂为人所得,采摘《论语注》中的不载者,别录为二卷刊行。书中所注,以“韩说”、“李说”为别,大体以韩说为本,李说为辅,其说解时出新意。如释“宰予昼寝”,前儒多以为宰予白天在屋睡觉。诸如此类,皆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从一定方面反映了唐儒对《论语》一书的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