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会拿出姜汝祥的“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论点对我天真的想法嗤之以鼻,但我觉得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只是用来教育那些基层管理者,而非用于谈论个人发展的。不过这位中国管理界颇有影响力的专家对“关注结果”的举例,从“一段秘书”升级为“九段秘书”的自我锻炼与和君“沉潜内修”的要求并不冲突。如果连组织一个小型会议都会总结经验并上升到流程化管理的程度,怎么能否认这个人会在自己理想的领域作出大事业?同时又怎么能否认这种习惯是基于沉潜耐心的自我修养?
正是从与和君同志们的交流开始,我有了对“牛人”的平常心,有了对大家汲汲追求的光辉成绩的冷静,我认识到了真正的、有着蓬勃生命活力的星河。
2.烧的坚持
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似乎是一个公理。和我一起申请的一个学姐对她旁听过的一些和君课程赞叹不已。但是在和君这40多天的经历,我发现和君商学院对于学员最大的价值远远不在于课程的内容,而是共同成长的氛围。
痛苦地发现自己还有多长的路要走,痛苦地发现制订的计划多么难以坚持,痛苦地发现身边总是有那么多人优秀得无法超越。但是就像另一个公理——痛苦之后会有蜕变,这个过程,就像是燃烧,一次无异于凤凰涅槃的精神的重生。
痛苦而令人激动得浑身颤动。
三届的BBS就是这样燃烧着。那个至今没有中断的“每日奋斗”,不定期但是质量极高的“读书心得”,还有那些无私分享的资料和思考帖,自己班级小组的学习计划,甚至是在我的读书笔记之后引人思考的回复,简直就是兄弟连一般的战斗激情!我如此切身地感受到有那么多“修为”比我高得多的学长、学姐每天在关注时事、思考产业动态、保持每日读书健身……简直没有理由让自己奋斗的脚步有任何懈怠。
在我发了读书笔记的帖子后不久就接近考试复习周了,但是看到那么多人对我的读书笔记表示赞扬、支持,还和我一起探讨,我一直坚持每日看新闻、读书、做摘要,一直到考试周。那时候觉得像是在死撑着,但即使只有短短的几篇,现在看来都是一种提升。我不再蜻蜓点水地飞速读书,我会在《伟大的博弈》目录上做要点总结,在页边写感言;会把每日的读书当作习惯,联系书中知识和时事动态;会把每阶段的书单制定当作学习常态……这个城市的校园生活让人有太多中断的理由,长期坚持也注定是需要极大毅力的,但是我从未像现在这样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我很感谢这种无形的逼迫。这种不顾一切牵手前行的兄弟情义把现代社会浮躁的热火也一同消灭;这种燃烧着斗志的贪婪阅读也有着比午后阳光下的阅读更肆意的幸福。
3.粗糙的蜕变
先生开始就说,“原则上少一些女生”,然后他描述了他想象中的钢七连,他理想中的充满斗志的英勇团队,他期待中的血气方刚。或许现在的三届还没能让先生实现西点军校式的残酷训练,我倒是被这种理念原始的血性打动了。
我所处的一代真的染上了太多娇惯的习气,比如先生说的“要求尊重”,比如责任和拼搏精神的淡化。“80后”甚至连否认的勇气都不会有。说起西方的一些著名商学院,入学时要灌输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你什么都不是,但是你什么都可以是”。
当然我们可以选择let it be,选择小资的文字加精致的cafe,选择庞大帝都被泛滥贩卖的情调——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坦白说我没有排斥过对这种生活的期冀。但是我们的青春,就要以这种方式和时代的洪流碰撞?就这样看着新千年滚滚的巨轮在咖啡的氤氲中轰隆而过?在从经济、政治构建到意识形态都酝酿着巨变的号角中继续沉迷于吴侬软语的温存?
如果这是一个国家度过其青春的方式,那它注定早衰。
我不认为我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但我希望拥有充满敬畏的无畏青春。
和君没有残忍的任务或是体力活儿,不过冥冥中还是能感受到严格冷酷的纪律,甚至留作业的方式也是有些粗野的:给出一篇必读,但是对读后感没有任何要求上的说明;给出假期要学习的科目,但是不给出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任何信息……但我却找不到任何不用十二分努力做好的理由。没有任何一条路是可以以优雅从容的步子通往成功的。就是要你劈荆斩棘,就是要你奋不顾身,就是要你灰头土脸地攥紧磨损不堪的红旗说不放弃。
双手和意志都必须被打磨粗糙,这样才能稳稳地抓地,才能留下深深的烙印。和君耳熟能详的产业整合案例,哪个不是以惊人的魄力和勇气达成的?哪个是在一开始就把每一步精心规划得一清二楚,然后毫无意外地实现的?哪个是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瞻前顾后的?
我决定,野蛮地向自己的无知开荒,每一次对自己的嘲笑都是蜕变的准备。
4.源远的河流
也许是巧合,最终“星河”落到了陆地,成为了和君倡导的圆融会通的水的精神。在和君一个多月来学到的、最让我受益匪浅的品质,也正是我所理解的河流的品质:冷静、包容、前进。
如果没有冷静,没有思考和自省,前面提到的“英雄气质”便沦为鲁莽匹夫。
如果没有包容,没有贯通和升华,前面提到的“沉潜内修”便成了孤芳自赏。
前进,耐心而坚持地前进。
最近重温了《伟大的博弈》,开始读了《管理的历程》,都是关于道路的书。现实与思想的进程其实惊人地相似——一切发展都由需求推动。申请和君时单纯的想法是,在一个强调内涵和底蕴的团体里,我可以逼着自己多读书、多积累。现在真的感受到了。
二、在和君
在内心修养方面的提升目标已经在第一部分说过,这里细化一下,给自己更有实践性的目标。
首先确定的是,这一年要以读书、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视野为主。但是就像先生在我们申请时就强调的,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能盲目。
1.需要精读的书目
经管类:和君每堂课要求的教科书有《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西欧金融史》《华尔街变迁史》《高盛文化》《战略历程》《基业长青》《战略与结构》《中国的经济制度》。
文史类:《西方哲学史》《光荣与梦想》《1984》《历史研究》《寻找麦田》《全球通史》《货币哲学》《笑忘录》。
精读要求:对每一本书做读书笔记,画出结构简图辅助理解。
2.需要泛读的书目
泛读书目:《大国的兴衰》《对冲基金风云录》《麦肯锡传奇》《金融炼金术》《解构德隆》《说谎者的扑克牌》《格雷厄姆投资指南》《经济学家和说教者》《门口的野蛮人》。
每个月课程相应的辅助书籍,如《证券投资》《公司价值评估》等。
这样算下来,几乎每个月都要读一本经管类和一本文史类的书籍。加上泛读的,任务不可谓不重。但是我期望的知识构建是,经济史是了解各种经济现象的出发点,所以前阶段多读这类书,辅以一些公司史、个人传记,打好解读经济现象的史学基础。文史类让人视野更深更广,把经济史放在广阔的背景下思考。
接下来再偏重公司构建的书籍,完成从宏观视野到微观操作的转变。这个阶段辅助昆德拉、萨特、加缪、叔本华等人的基本哲学书刊,还有国内外的经济故事。
整个过程中,都要研读教科书,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产业知识:
坚持每周的书摘,经济类、文史类、私事类、诗歌各一篇,加上简短评论;
每天阅读《华尔街日报》《FT》《和讯周刊》上各五篇新闻;
每个月阅读一份产业研报或公司年报,初步计划涉及的领域是:奢侈品、房地产、汽车金融、旅游业等;
开始买股票或基金,加强对市场的理解和对动态的把握。
三、为和君
虽然我一开始觉得“宇宙二班”的名字有些幼稚,但在这个低调却温暖、上进的班集体里,我深刻地感觉到了一种身处星空的幸福和斗志。自己下学期的学业会比较忙,在班级管理方面能力也有限,但我可以先从以下几点努力:
1.班级的学习交流会
初步计划:
(1)每月一次,每月5号前定好本期主题和两个主讲人。
(2)15日前主讲人确定主题和推荐读物(最好包括:相关书籍、介绍性文章和论文各一篇),上传到BBS。
(3)每次交流会期望参与情况:主讲人2人,组织者1人,会议记录1人,参会者30人。
每次交流会约2小时,大致流程:
主讲人简要介绍本期主题。(10分钟)
主讲人分别从两个角度对所确定的主题作陈述,可以包括深入介绍、书籍解读、个人思考等,每个陈述后10分钟左右互动。(30~40分钟)
主讲人提出2~3个讨论题,参与者4~5人一组,讨论。(15~25分钟)
各组交流讨论成果。先由小组代表,然后是所有人自由讨论。(40~50分钟)
主讲人总结,大家讨论下期话题——继续悬而未决的还是另开新话题。(15分钟)
(4)会后2天内,专人将PPT和会议记录发到论坛。
(5)会后五天内收集参会者的阅读感想。
我看到现在有些班级已有产业划分的小组,我觉得可以做一定整合,成为更易于操作、更集中的交流讨论制。
2.在现有博客每日一记的基础上加上“每日视野”
即每天对一篇新闻报道的解读,最好不限于经济的。可以在博客和BBS上同时进行,再由几位同学轮流负责在每个月末整合大家的博客、“每日视野”、班级活动等,做成班级月刊。
总之,我相信在三届所有人的努力和坚持下,我们一定是最优秀的集体,是一群最闪亮的恒星!
不知不觉,居然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但是和君商学院真的是我接触到的最与众不同的团体。文化沙漠里挣扎了那么久,我再次对知识有了如此坚定的渴求,我开始因为“底蕴”激动不已。久违的真挚的友谊,可以这样没有年龄、没有校际、没有专业的阻隔,面对冰冷的电脑屏幕都可以感受到。对那场充满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入学典礼仍然记忆犹新,在和君感受到的太多都像是来自古老民族被淡忘的精神深处,居然在一群年轻人的努力下响起新世纪的回音。
对我而言,这篇入学作文更是一篇誓言、一份庄重的承诺。
最好的结尾应该是:我能坚持!
【同行的人与要去的地方】
(和君商学院第三届学员,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
想了很久应该给这篇入学作文起个什么名字,直到12号的早晨,坐在公交车上,脑子里突然晃出这句熟悉的话:同行的人和要去的地方一样重要。对啊,同行的人和要去的地方。可能人一辈子的沉浮、起落,到最后剩下的也就是两样东西:携手的伙伴和心中的梦想……
一、要去的地方——我的基本假设系统
我并不是天生有慧根的人,或者说我的天使一度睡着了。昏头昏脑的日子过了快二十年,直到大学三年级以后才慢慢开始苏醒。那时是我的启蒙时代,一个崭新的世界向我打开。晚上走在路上,抬头望天,几亿年前的星光照在身上,真的感觉时空浩渺、宇宙无穷。时空是无限的,而个人是有限的,个体的突然诞生和突然消亡,让我心生茫然。我发现了自我,然后发现我如此偶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这短短一瞬的生命为什么是值得过的?要怎样才是值得过的人生?
刘小枫有一篇文章叫《诗人自杀的意义》,说的就是人生为什么值得活的问题。世界本身或许的确无意义可言,而人又偏偏难以忍受在一个没有意义的现世中存活,于是人们不断地向现世探索意义。许三多说:“好好活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我觉得他这个“1=1”的简单公式,实在是道出了人生的真意所在。在宇宙时空的宏大叙事中,人生或许没有意义,但现世是如此的具体、可爱,由不得我们不有所托付。祭神如神在,马小帅说:“我来了,我就认了!”
后来,我走路的速度越来越快,总觉得时间不够。读书、听课、思考,我慢慢地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生坐标。我觉得对我来说,大学这四年学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要过怎样的人生。我告诉自己我想要的人生是这样的:
于自己,完成自我,永远保持向上的姿态;于他人,真诚、包容,对他人的成长和幸福有所助益;于社会,参与到社会历史进程中,对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
《士兵突击》中有一首插曲的名字叫Conquest of Paradise(《征服天堂》)——开学典礼上钢七班吼出的歌声。最早看《士兵突击》听到这首音乐的时候不明白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谁征服了天堂,怎样才能征服天堂?我想了很久,后来我明白了,唯有完成自我,才能征服天堂。许三多、成才、伍六一、高城,都是在完成自我之中征服了天堂。苏轼说:“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可能终有一天眼会花、春会去,可是只要心中繁花似锦,则天地自有生机。所谓修养,所谓境界,在我看来即是如此。如果真能够有这一份修养,就是身在流离患难之中,也不会被击倒,因为你自有超乎世俗得失、祸福之外的自我的安身立命之所。我喜欢苏东坡,他满腹才华,一腔用世之志,然而被贬官,被流放,身在困穷斥逐之中。上为帝师,下为流民,人生几起几落。但他始终不失赤子之心,始终不改浪漫情怀。每到一地,他都尽其所能为当地百姓做事,每处一方他都赏山乐水,快意人生。在杭州,他筑起千年不倒的苏堤;在海南,他建成闻名四方的东坡书院;他唱大江东去,他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得此境界,人生可以无憾矣。
要获得这样的修养,必然需不断自我完善。我觉得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完善自己学识和修养的过程,身心修炼乃生命第一要务。完善不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终点,而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不是某个结果,而是贯穿的过程。歌德说:“我之所以手向蓝天,并非一定要摘到那美丽的星辰,而是时刻保持向上的姿态。”钢七连解散那天,高城对许三多说:“七连没有胜利,它伤痕累累,它从来就不倒。”高城那时对这句话的理解其实还不完全。七连解散,高城以为七连倒了,钢融了,铁也化了。而许三多一如往昔的坚守让他明白,钢七连没有倒,七连的兵比原来活得更认真。钢融了,但融入了七连人的骨血;铁化了,但化成了七连人每日坚守的生活常态。这是我想要的生命状态,没有胜利,只有不断地前行,不求到达所谓的终点,只求即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是倒在路上。
能够不断前行的人,是心中有所守护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为了这份坚守,纵然千难万险,也无惧无悔。坚守不等于忍受。忍受的隐含意是“为了……我不得不……”而坚守的意义则在于“为了……我要……”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把握命运的过程。然而不管怎样,在感官上,坚守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期间身与神的折磨与纠缠甚至超乎想象。所以,没有理想志向的人很难把沉潜内修坚持下去。但如果能够做到,得到的就是普通人所不能达及的幸福。“在躁动的时代,躲进静谧的激情深处”,就是我想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