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找机会充电,也努力过无数次,希望能够就读北大和清华的EMBA,两次都遭到了失败,入学的硬性要求是大专以上学历,从事高管工作8年以上,年龄30岁以上。这三条我都不具备,没有资格参加入学的筛选。从此我就开始自学,看了很多书,但是总认为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一直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简单说先生所开出的书单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曾经找过身边的很多“牛人”为我提出建议,但是都没有什么理想的结果,大家也就是介绍几本好书,但不能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规划),自己始终担心学偏了,也怕无谓的浪费时间。通过师姐介绍,听了先生的课以后,顿时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先生所说的底蕴的厚度决定未来事业的高度,我内心极其认可。当得知和君的办学模式和听到先生的讲课后,更加感觉无比钦佩(和君的商业模式、运营模式以及先生对于商学院的全心投入等等)。在和君我能学到三层知识:第一层来自于先生通过强大知识体系+实践经验+时间沉淀后的经典理论;第二层来自于和君企业运营方式和企业文化等等,直接可以借鉴、实践,使自己的公司受益;第三层是换位思考,自步入社会以来我没有打过工,所以始终不了解下属的想法,缺乏对于下属的换位思考能力,这次作为学员,让我感受颇多。这一切让我感觉到如获珍宝,我深知这些是花钱也买不来的。
经过了三笔三面,我被和君录取了,也许是由于多年的商场跌宕起伏,已经很少有能够让我激动或悲伤的事情,但这件事情让我激动不已。激动于能与和君,能与先生结下缘分,成为先生的弟子,更激动于能与无数年轻英才成为同窗(记得第二次面试,我们一桌20个人,除我以外,其余19个都是北大、清华的硕士和博士,这些人被上学时的我理解为超人,那次面试让我既自豪又惭愧)。
当第一次的班级聚会见到班主任林枫老师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了缘分。林老师也是一个年轻的企业合伙人,我想他会成为我真正的良师、真正的益友,我们应该会有无数的共同体会和感受,我认为能成为林老师班级的学生是我的福气。林老师向我们传授经验与体会的时候,我始终有一种英雄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能体会到林老师的感受,我能领悟林老师向我们传授的心声以及对我们的诚心。林老师对人生的感悟、对很多事情独到的见解让我钦佩,每次他的讲话也让我受益良多,总能化解我心中的一些迷惑。如林老师文章中介绍的稻盛和夫说:“一切的战略都是人的战略”;如林老师分享了一些团队对于“名”和“利”的分配所导致的问题,我始终在考虑“利”的分配,对于“名”我还未曾思考,但听到林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能够不断地从林老师身上学习知识,我想未来我的企业成长必经的挫折我会度过得轻松些、快些、成本低些。
作为和君的正式学子听到先生的第一堂课后,感觉自己头脑中多年的、散碎的知识与体验全部被梳理了一遍,并串联成了体系。多年的创业经历让我收获了很多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多,全身布满了伤疤。这些伤疤有愈合的,也有很多仍未治愈的,听了先生课后,我感觉身上的无数伤疤像被撒了云南白药,简直太舒服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种带病学医的感觉,每一个知识点都深深地印入了我的骨髓。我认为先生是所有高学历同学们的良师,更是中国无数草根创业者的福星、救星,真是听先生一堂课,终身受益。先生在商业实践与学术理论间游刃有余地穿梭,将所有的道理讲得如此生动,把所有的知识点惟妙惟肖地植入了我的脑海。同时我感觉到企业运营永无止境,做企业不是短跑,也不仅仅是跑马拉松,而是一个没有终点的人生之旅。中国的所有创业者或企业家真正需要的,就是先生这样的有真正学识与实践的导师。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真正给予企业实际运营中所需要的养分。在课后,自己的一些始终坚持的想法也得到了证实,让我也自豪于自己的一些感悟与坚持。和君,为我疗伤的地方,让我强健身心的地方,让事业和梦想飞得更高的地方!因此,我要感恩和君。
二、“心有理想,春暖花开”——我的学习计划
在第二次面试时,和君发给大家一本书《心有理想,春暖花开》。面试结束后,我在车上就开始如饥似渴地拜读此书。书中提到了先生著作《三度修炼》一书,看完后,我坚信和君就是我三度修炼的最佳学府,并坚定了我继续坚持我的梦想,努力学习和君商学院知识理念和文化的决心。
就像书中所说:“态度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这显然讲的是真正的人生大智慧。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作为一家咨询公司,和君咨询并没有追求短期的商业成功与经济利益,而是不遗余力地关注人,关注人的成长与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态度、气度、底蕴的三度修炼。这非常值得我和我的团队认真学习!
心态决定命运:在九年的经营企业过程中,我是在2006年转变了心态。我认为,要站在人生的旅途上,看到每个节点,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和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气度决定格局:为人要谦虚,也就是“为人情绪内敛、含胸低首、不与人争功、对于己之所长更能自我节制、淡然处之,并懂得礼让的审慎之心”;领导者可以无才,但不能无德,要让他人也有利可图;只要动机是良善,别怕损失,尽管挺身而出;从竞争转为共生的新文明。这些是我一直提警和反省自己的座右铭。
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这点正是我在和君学习的这段时间里,要向和君和先生好好学习的地方,以充实我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我要克服困难,一次不落地参与班上的学习,并积极参与班上的活动!和君需要我什么样的帮助,我都会在所不辞,贡献我的力量。
通过这次再学习,我要开始我的二次创业。有良师益友的帮助,我相信,我一定会实现我的梦想。
我要做到和《三度修炼》书中要求的一样:
(1)坚持锻炼身体;
(2)不可一日不看书;
(3)做好时间管理,讲究生活平衡;
(4)吾日三省吾身;
(5)懂得感恩和敬畏;
(6)既不懈地追求成功,也坦然地接受平凡。
三、我能为大家做些什么?面对朴实无华的兄弟姐妹我决定“献身”
坦率地说,从进入班级的第一天,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低调,别因早创业几年就让同学们感觉我特殊。创业多年,体会最深的人生道理就是要低调,不要自以为是。虽多年商场打拼,但当面对这些朴实无华的、充满匪气的三班兄弟姐妹时,我却被大家所感染、所征服。看到一些兄弟年轻好胜、桀骜不驯,我既钦佩,又有些担忧,怕他们走弯路,于是我决定“献身”,要对得起这个“哥”字。我将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体会和大家分享,因为我深知成长中与创业中的痛苦,也深深地体会到如果当时有人提前点拨,传授经验,虽不可说能跳过挫折,但至少可以更快地领悟,让每次的挫折来得小一些,走得早一些,成本低一些。我将尽最大能力地“献身”,凡我所能尽全力为班级为和君多做实事。
【新能源的蓝血梦想】
(和君商学院第四届学员,供职于国家部委)
先生在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势时指明了资本市场的几大机会和方向:股票投资、并购重组、股权投资、实业上市、产融互动。这些对今天已经有所成就的社会中坚具有非常现实的启发意义,对我们年轻的职场人士来说,则是更多地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画卷。伴随着“中国大时代”的到来,作为仍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活在一个务实和扎实的事业过程中,要首先获得“专业性”。但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孜孜以求的职业理想。
我的职业理想:产业为本,深耕新能源产业,在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成为行业最顶尖的专家;在第二阶段,投身实业,以产业报国,希望亲身参与打造一个新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或者协助领导一家新能源领域的“世界500强”企业;在第三阶段,希望以实业的经验和人脉,转向资本市场运作和投资,鼓励和扶持更多的本土新能源企业发展和壮大,在全球新技术的竞争中诠释伟大的“中国时代”;第四阶段,则希望可以达到“圆融会通”的境界,也许可以潜心下来,成为和君商学院的一名普通教授,研究产业发展的经典案例和理论,同时在更广泛的社会、经济议题中能够有所建树。
对于选择新能源行业,其实最初有几分阴差阳错,不过时至今日,我坚信立足新能源产业,能够实现我的上述职业理想。首先,这个产业植根于经济社会的所有角落,面对传统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由此产生的各种战争、贫困和冲突,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从位势上说,这一产业将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它的发展将造福全世界和全人类。没有任何喊口号的意味,只是坚信这样的产业必将有旺盛的生命力。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高盛前CEO桑顿等政商界精英,以及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巨擘竞相涉足这一领域可作为旁证,Google、DSM等原本并不相干的企业大举进入这一领域亦可作为注脚(Google通过一系列的兼并和投资已经成为全美最大的风电开发商)。
其次,新能源产业的体量足够大,全球市场有超过百万亿的规模,所以才能够担负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重任,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间拉动全球数十万亿的投资,并有可能完全改写各国的商业版图和在全球化分工中的地位。无论是欧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素以石油等传统能源立国的海湾国家,如沙特,都下血本投资新兴能源技术,并以“气候变化”的名义创造了无比巨大和坚实的民意基础。新能源的竞争已经被奥巴马定义为类似于“太空探索”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竞争。
再次,新能源产业在中国有巨大的商业机会。一方面,全球需求和供给都将集中于中国,为满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国家自身也不得不大量投入新能源。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先生的观点,能源是“中国坚硬的计划经济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大蛋糕,如果历史的规律不发生大的偏差,改革将在能源领域释放出巨大的体制红利,而有别于传统能源的新能源产业,将更有可能首先并更为深刻地享受到整个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所带来的历史机遇。
如何成为最顶尖行业专家:从事产业相关的研究、咨询和战略分析是一条道路,深入某大型企业集团,从而搏杀于产业一线是另外一条道路。无论何种道路,重要的是要有两方面的积累。一是“接地气”,深深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商业实践。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和制造基地,已经逐步支撑起世界著名的新能源企业。无论是国际舞台还是国内舞台,无论是在偏远的能源基地,还是在全球著名的能源交易机构,高举“中国特色”是成为顶尖行业专家的必然选择。二是有着全球化的商业视野和政经认识,嗅觉敏锐、反应快速、高瞻远瞩。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中国与世界同步,但是在资金技术、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仍然需要国际背景的滋养。我们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将是中外资本和人才的结合体。成为这群最聪明的人中的一员和佼佼者,是顶尖行业专家的必经之路。
如何参与成功打造一家新能源产业的实体企业:2011年8月1日的《中国能源报》按照2010年的营业收入,给出了2011年全球新能源企业排行榜。榜上成功的中国企业大致有三类路径。一是纯粹的国有企业,如龙源电力(国家电网)和华能新能源,靠着国家垄断资源和廉价的资金成本,稳稳控制着产业链的下游资源,利润率超过30%,近年来以国家战略的名义,大举扩张、风生水起。但是这些企业坐拥巨大资源,却没有足够的意愿和体制激励向中游和上游进军,很难打造其横跨产业链的世界级企业。
二是依托于体制,抓住体制机制释放出来的些许机会,趁势而上的民营企业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上市公司,如晶龙集团、英利集团和华锐风电。这些企业的前世今生受现行体制的莫大庇佑,但同时又能够吸收市场经济的养分,中西结合,并懂得资本市场的腾挪之术,迅速壮大。这些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中游制造环节,利润率不高,市场竞争激烈,亟待产业转型、升级并冲破体制机制的限制,打通全产业链,实现产业整合和扩张,从而成为一流的国际顶尖新能源集团。
三是创业型的民营企业,如无锡尚德、赛维LDK和新近崛起的远景能源(风电)。技术起点高、资本运作能力强、充分利用中国制造业低廉的人力和成本优势,是这些企业在短时间内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企业的企业家堪称“中国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代表。目前阶段,有远见卓识和优秀企业家基因的人才正从四面八方奔向新能源这一未来全球经济的高地,大有“奔赴延安”之意。高手过招,江湖日渐生机盎然。
些许遗憾的是,个人是渺小的,于产业尚无立锥之地,也无缘入上述三条路径之一。人生尚在第一阶段,沉潜内修为王道,亦不必过于挂扰于此。只是“以始为终”,心安而不失心中理想情怀,可能才是和君的修炼之道。此外,个人的性格和能力特性,似乎也决定自己不会成为企业的旗帜和标杆,亦如美国的“蓝血十杰”和中国的“万通六君子”,个人在企业的使命不同,作用和价值的体现也将有所差异,从而能够从容转向人生的第三阶段。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在这张榜单上排名第一的是美国通用电气(GE)能源,2010年营业收入2000亿人民币,超过第二名丹麦Vestas公司2倍以上,是中国排名最高的晶龙实业的7倍。中国企业仍然与世界顶级企业有一定差距,但是相比传统行业而言,差距已经日益缩小。如先生预见,未来20年内,可能通用电气还在,但是通用电气的新能源部门,说不定就将重演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故事。我辈当以此为己任。
如何转型到投资:投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靠的是经验、阅历、感受。这一阶段当以先生为榜样,阅人无数,在产业也浸淫多年,从而能够站到时代呼唤的高度去看清自己的使命,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产业投资平台。
如何成功地实现华丽的转型:当以吾师索罗斯为榜样,以李开复等人的转型为经验,洗净铅华,归于淳朴,以平和之心真正为产业留下些经验和文字。
每每听到“蓝血十杰”这四个字都会心潮澎湃,期待在这样光荣与荆棘同在的征途上和更多真正胸怀大志、舍得全力以赴攀登高峰的兄弟姐妹并肩同行。相信,也只有这样的并肩同行,才能让个人、群体的职业理想得以生长、发育、成就,而后在“中国时代”中高高耸立、熠熠生辉。
每每以和君名联作结:“成乃光芒万丈凭君子三立铸丰碑,败则肝胆相照以情义无价慰平生。”